
“澳門商業”網站3月25日文章,原題:風能——“我們需要利用85平方公里的水域”眾所周知,澳門的能源全部依賴進口,無論是供應澳門電力廠還是供應消費者。所以,不在本地生產某些能源的同時,要減少溫室氣體審排放,似乎是不太可能實現的任務。
專家們對此看法不一。澳門學者杜偉明認為,“澳門是一個小城市,高樓大廈很多。由于相鄰建筑造成的陰影影響,屋頂面積較小,太陽能方面并無優勢。”而另一名專家宋慶彬領導的研究小組認為,“澳門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年平均日照時間超過1000小時。
澳門特區政府在2014年頒布了《太陽能光伏并網安全和安裝規章》。規定了太陽能光伏上網電價制度,并規范了澳門電力公司與光伏系統所有者之間簽訂的光伏發電購買合同,允許投資者在合理期限內獲得回報,并鼓勵安裝這些光伏發電系統。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中;要求新建公共房屋天臺的光伏發電系統或植被面積不少于露天面積的30%。
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副教授邵懷宇說:“澳門能夠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但不是在擁擠的陸地士士我們需要利用中央政府授權澳門管理的特區周圍85'平方公里的水域。”邵教授解釋說,利用這85平方公里的水域進行可再生能源生產,“風能優于太陽能,但還要開發一定規模的儲能技術,以應對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波動和能源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問題。”
這科學家闡述了一些儲能技術:“抽水蓄能是目前大規模使用的儲能技術,它們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廣泛使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包括澳門具有此類條件。“近期的選擇是電池儲能,或者成本更高的氫能儲能”。
但是,這種想法遠未達成共識。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宋永華表示,“與屋頂太陽能相比,海上風電可能需要覆蓋大片海域”。他還表示,“考慮到風力發電是間歇性和隨機的,依靠海上風力發電也是不可行的。此外,建設風電場可能影響沿海風景和海上交通等。”▲(作者喬奧?保羅?梅內塞斯,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