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稼句


蘇州向稱人文之藪、文獻之邦,脈絡源遠流長,人物先后繼起,聲景比附,名實彰流,金玉相宜,黼黻并麗。自古以來,讀書、藏書、刻書、鈔書、校書蔚然成風,街市書坊林立,書賈奔走于里弄,書船行駛于水巷,鑒書、祭書等民間活動也時有所見。因此在科舉考試、學術研究、詩文創作、教育傳承、科技進步等方面,英奇瑰杰之才,應運而出,特盛于天下。與此同時,典籍積累,卷帙繁富,縹緗蔚然,形成文獻遞進的良性循環。
蔣吟秋《吳中藏書先哲考略自序》說:“自來嗜學好古之士以積書稱者,代不乏人,風尚所趨,首推江浙,而吾吳實其中心也?!碧K州“文物之盛,在昔已然。精槧秘笈,博采廣搜;古籍善本,參稽互證。建崇樓,筑別館,百宋千元,縹緗插架。薈鐫叢書,精纂藏目,搜亡揭隱,丹黃稠疊。版本之流傳,目錄之考集,劉班晁陳之學,人才輩出,而影響于學術文化者殊匪淺鮮”。蘇州私家藏書之風,向稱熾盛。西漢朱買臣,《漢書》稱其“家貧,好讀書”,其故里至今仍稱“藏書”。南齊陸澄,《南齊書》稱其藏書“萬馀卷”,“行坐眠食,手不釋卷”。唐劉綺莊、張籍、陸龜蒙、徐修矩等,皆藏書萬卷。宋元更多了,曾旼、賀鑄以校勘著名,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五說:“吳中曾旼彥和、賀鑄方回二家書,其子獻之朝廷,各命以官,皆經彥和、方回手自讐校,非如田、沈家貪多務得,舛謬訛錯也?!笔氛疽詫懕救?,陸友仁《吳中舊事》說:“萬卷堂環列書四十二廚,寫本居多。”衛湜精研《禮》,作《禮記集說》,采書一百四十四種,葉適《櫟齋藏書記》說:“君所藏皆具有焉,蓋君之力良難而任良重矣。”俞琰則深究《易》,藏有宋刊《周易正義》《誠齋易傳》《丙子學易編》《周易玩詞》等,都甚罕秘,故題所居為讀易樓。明清兩朝乃蘇州私家藏書最輝煌的時期,在藏書史上有影響的藏家和藏書處,有俞貞木端居室、虞子賢城南佳趣堂、王廷禮陽湖草堂、王锜萬卷堂、葉盛菉竹堂、杜瓊三友軒、孫樓丌冊庋、史鑒淡心齋、楊儀七檜山房、顧元慶大石山房、錢穀懸罄室、王世貞小酉館、趙宧光父子小宛堂、趙用賢父子脈望館、許自昌霏玉軒、張丑寶米軒、毛晉祖孫汲古閣、金俊明巢居、葉奕覃思館、王昭豁爾間、錢謙益絳云樓、錢曾述古堂、徐乾學傳是樓、錢陸燦東圃書堂、朱之赤留耕堂、陸漻佳趣堂、顧嗣立秀野草堂、惠棟紅豆山房、朱奐滋蘭堂、袁廷梼五硯樓、黃丕烈士禮居、顧之逵城南小讀書堆、周錫瓚香巖書屋、張金吾愛日精廬、張海鵬借月山房、瞿紹基祖孫鐵琴銅劍樓、吳翌鳳古歡堂、石韞玉獨學廬、顧廣圻思適齋、陳墫西畇草堂、陳揆稽瑞樓、汪士鐘藝蕓書舍、戈載半樹齋、顧沅藝海樓、張蓉鏡小嫏嬛福地、顧文彬祖孫過云樓、趙宗建舊山樓、潘介繁桐西書屋、蔣鳳藻心矩齋、葉昌熾緣督廬等。民國時期,則首推鄧邦述群碧樓、趙詒琛峭帆樓、丁祖蔭湘素樓、王謇澥栗樓、王大隆蛾術軒、許博明郇齋、潘仁厚兄弟寶山樓等。
蘇州歷代藏家不但繼承了目錄學、版本學、校讎學的思想體系,從事校注、辨偽、輯佚,并編纂善本書目,完善了藏書題跋的內容和形式。最具蘇州地方特點的,一是鈔書,二是刻書。鈔書在藏家中很普遍,或親手繕錄,或雇人鈔寫,所用紙墨皆特制,毛晉汲古閣所鈔之書,世稱“毛鈔”,乃屬古籍中珍品。刻書亦藏家擅場,不惜時間和貲財,如袁褧嘉趣堂翻刻宋蜀本《文選》,費十六年竣事,用費浩繁;郭云鵬濟美堂《河東先生集》,徐封東雅堂《昌黎先生集注韓集》,均翻刻廖瑩中本,板刻精良,與宋本無異。家刻本質量一般都高于坊刻本,王士禛《居易錄》卷十四說:“數年以來,虞山毛氏,昆山徐氏,雕行古書,頗仿宋槧,坊刻皆所不逮?!?/p>
蘇州公共藏書,主要集中在學校和寺院。學校藏書方面,唐大歷九年重建昆山縣學,梁肅《昆山縣學記》稱“大啟室于廟垣之右,聚五經于其間”。北宋景祐二年范仲淹創蘇州州學,嘉祐三年富嚴增建六經閣,張伯玉《六經閣記》說:“經南向,史西向,子、集東向,標之以油素,揭之以油黃,澤然區處,如蛟龍之鱗麗,如日月之在紀,不可得而亂矣?!敝撩髑澹鞲?、州、縣學均有尊經閣,為藏書之所。所藏之書,以頒賜之書為重點,經、史、子、集略備,尤以儒家經典為多。藏書來源,除頒賜外,主要是接受地方官吏、士紳捐贈。書院一般都有藏書樓,藏書主題與官學相同,晚清收藏大量翻譯類、實用類之書,以及石印報刊等,學古堂為其代表。寺院藏書方面,主要收藏佛經及僧人個人撰著。佛經包括鐫刻碑版的石經,據白居易《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記載,法華院有唐長慶、太和間的十二部石經。北宋熙寧七年,虎丘建應夢觀音殿,曾公亮等八十馀人,各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九十行,勒石十馀方嵌置殿壁。南禪寺則有轉輪經藏,白居易《蘇州南禪院千佛堂轉輪經藏石記》說:“藏之內,轉以輪,止以柅,經函二百五十有六,經卷五千五十有八?!毖浭翘K州寺院收藏的一大特色,今尚存六種,元釋善繼書、明釋書弘書《華嚴經》各一種,無名氏書《妙法蓮花經》,宋邵育書《阿彌陀經》三種。在刻經上的貢獻,以宋元間陳湖磧砂寺所刻《平江府磧砂延圣院大藏經》為最,世稱“磧砂藏”。
書籍流通的主渠道是書坊,蘇州書坊由來已久。洪適《跋元微之集》說:“元、白才名相埓,樂天守吳才歲馀,吳郡屢刋其文。微之留越許久,其書獨闕?!痹 栋资祥L慶集序》說:“至于繕寫模勒,衒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笨梢娭刑铺K州已有書坊,并可以茶酒交易。五代吳越國時,由于社會安定,書坊更多了,以刻賣經咒、歷本、字書、詩歌為主。至宋代,雕版印刷業更其發達,吳刻與浙刻、閩刻并稱于世。元初聞德坊周家書肆,元末天心橋南劉氏梅溪書院,為蘇州歷史上有名實可考的最早書店。明代是蘇州書業的全盛時期,成為東南出版業重鎮。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經籍會通四》于此有具體評述,一是蘇州為全國四大書市之一:“今海內書,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閶闔也,臨安也?!倍翘K州刻書品種繁多:“吳會、金陵擅名文獻,刻本至多,巨帙類書咸會萃焉。海內商賈所資,二方十七,閩中十三,燕、越弗與也。然自本方所梓外,他省至者絕寡。雖連楹麗棟,搜其奇秘,百不二三,蓋書之所出而非所聚也。至薦紳博雅、勝士韻流,好古之稱藉藉海內,其藏蓄當甲諸方矣?!比翘K州刻書以精湛著名:“凡刻之地有三,吳也,越也,閩也。蜀本,宋最稱善,近世甚希。燕、粵、秦、楚,今皆有刻,類自可觀,而不若三方之盛。其精,吳為最;其多,閩為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吳為最;其直輕,閩為最;越皆次之。”可見當時蘇州刻書質量已超過浙江和福建,湖州、徽州則后來居上:“余所見當今刻本,蘇、常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驟精,遂與蘇、常爭價。”關于當時蘇州書坊的分布,胡應麟說:“凡姑蘇書肆多在閶門內外及吳縣前,書多精整,然率其地梓也。”入清以后,蘇州書坊更多,出版規模更大,刻本更其精湛。袁棟《書隱叢說》卷十三就說:“印板之盛,莫盛于今矣,吾蘇特工?!睋埿忝瘛吨袊∷⑹贰返牟煌耆y計,凡存刊刻著錄的蘇州書坊,明代有三十七家,清代前期有五十三家,以嘉靖間創設的東吳書林為較早,以乾隆間創設的掃葉山房持續時間最久。自晚明起,不少書坊以刊刻通俗讀物為主,小說、戲曲、畫譜及實用類書籍的圖版,雕刻精良,風格多樣,且高手云集,乃屬中國版畫史上的奇葩。由此而影響畫鋪刻版,在康熙間出現了尺幅巨大、全版套印、吸取西洋技法的“姑蘇版”年畫。從書賈方面說,如五柳居陶正祥、萃古齋錢景開等結交當時學者和藏家,精通目錄版本之學,為編纂《四庫全書》在“購訪遺書”方面做出了貢獻。

咸豐兵燹后,蘇州書業一度沉寂,惟存綠潤堂、世經堂、來青閣、述古書肆、大成坊書坊等,在艱難中維持生計。就在同光年間,西方印刷技術和資本主義出版經營方式傳入中國,上海逐漸成為出版中心,蘇州刻書業雖然式微,但仍是古籍善本集散地,連楹充棟,富夸琳瑯,仍為愛書人所向往。辛亥革命后,蘇州書市由舊書坊、新書店、冷攤小鋪組成,稍具規模、較有影響的有三十多家。其中以江氏文學山房為翹楚,不但經營舊籍,還用木活字排印《江氏聚珍版叢書》,用舊版重印《心矩齋叢書》和《望炊樓叢書》,這是傳統坊刻本的最后輝煌。
蘇州為東南大郡,方志之富,稱甲天下。宋濂《吳郡廣記序》說:“其因革盛衰之際,紀載于簡冊者,自《吳越春秋》、《越絕書》以下,若晉張勃、顧夷,隋虞世基,唐陸廣微等所述,及《元和郡縣志》、《寰宇記》,各有所明。迨宋之時,羅處約有《圖經》,朱長文有《續記》,范成大、趙與皆撰類成書。厥后有章悊者,病其未完,作《吳事類補》。宋亡,書頗散軼?!狈冻纱蟆秴强ぶ尽窞榉街緞擉w,“徵征引浩博而敘述簡核”;洪武《蘇州府志》,“博攬旁摭,芟繁取要”,以“詳贍有法”著名;正德《姑蘇志》,“繁簡得中,考核精當,在明人地志之中猶為近古”。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四修《蘇州府志》,延及民國初年修《吳縣志》(時已裁府)。太倉州先后有十六種州縣志。蘇屬各縣修志歷史悠久,宋元時就有常熟的慶元《琴川志》,昆山的淳祐《玉峰志》、咸淳《玉峰續志》、至正《昆山郡志》,明清時更是屢修屢刊,雍正分縣后,又各修其志。各鄉鎮幾乎也都有志,乃至村落亦有志,如明末清初《庉村志》、光緒《釣渚小志》等,這是蘇州方志的一大特色。除行政區域志外,山水、寺觀、祠廟、冢墓、水利、學校、園林、人物、金石、風俗、花木、物產等也各有專志,構成了一個相對完備的志書系統。
與纂修志書并行不悖的另一方面,蘇州學者重視鄉邦文獻的搜集、整理。就總集而言,早在南宋就有署名鄭虎臣輯《吳都文粹》九卷,上溯漢唐,迄于宋代,詩文與地志相表里,東南文獻,多藉是以有徵,與《吳郡志》相輔而行,亦如驂有靳矣。明錢穀輯《吳都文粹續集》五十六卷補遺二卷,補輯南渡暨有元一代,下逮明之中葉,自說部類家詩編文稿,以至遺碑斷碣,無不甄羅,其采輯之富視鄭書幾增至十倍。清初,吳偉業輯《吳郡文獻》,匯鄭、錢兩家之書,益以隆、萬及末季之文。至道光間,顧沅更輯《吳郡文編》二百四十六卷,取事類編次,列二十六門,煌煌可觀,堪稱三吳文獻之淵海。就一邑之地而言,常熟有明楊儀輯《古虞文錄》、張應遴輯《海虞文苑》、清王應奎輯《海虞詩苑》、邵松年輯《海虞文徵》,昆山有明俞允文輯《昆山雜詠》,周復俊輯《玉峰詩纂》,太倉有明陸之裘輯《太倉文略》、清汪學金輯《婁東詩派》、王寶仁輯《婁水文徵》、周煜等輯《婁水琴人集》,吳江有清袁景輅輯《國朝松陵詩徵》、凌淦輯《松陵文錄》、費善慶等輯《松陵女子詩徵》,太湖諸山有清吳定璋輯《七十二峰足徵集》。就連鄉鎮也有地方總集,如陶煦輯《貞豐詩萃》、汪正輯《木瀆詩存》、周秉鑒輯《甫里逸詩》、陸煥輯《沙溪詩存》、王鯤輯《盛湖詩萃》、徐達源輯《禊湖詩拾》、柳亞子輯《分湖詩鈔》等。至于宴集唱和,以元末顧瑛界溪玉山草堂、徐達左光福耕漁軒為最,前者總集有顧瑛輯《玉山名勝集》和《草堂雅集》、袁華輯《玉山紀游》,后者總集有徐達左輯《金蘭集》。還有總集性質的叢書,如吳偉業輯《太倉十子詩選》、徐行輯《依園七子詩選》、任兆麟輯《吳中女子詩鈔》。更有輯存地方文獻的叢書,如邵廷烈輯《婁東雜著》、謝家福輯《望炊樓叢書》、繆朝荃輯《匯刻太倉舊志五種》和《東倉書庫叢刻初編》、俞慶恩輯《太昆先哲遺書首集》、丁祖蔭輯《虞山叢刻》和《虞陽說苑》、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輯《吳中文獻小叢書》等。
前代學者熱衷從事鄉邦文獻的編纂、整理、匯綜、刊印,前后相繼,不遺馀力,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典籍聚散,有政治、兵燹、藏弆、人事四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江蘇藝文志·蘇州卷》著錄蘇州歷代人物著作三萬兩千馀種,占全省三分之一強,但其中“有目無書”者不在少數,這也正是“書厄”的結果。這就需要不斷去做整理、編纂典籍的事,既要影印復制,化身千百,讓罕遘之書成為易見之本;又要搜殘輯逸,掇賸錄遺,完善文獻版本;還要使之普及化,或點校,或注釋,充分利用古籍價值,使之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