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福建工程學院;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城市人口呈現聚集化,這對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當前的城市空間規劃不夠合理,尤其是地下空間的利用規劃較混亂,導致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利用不合理。城市綜合管廊是集合多種管道、線路為一體,綜合布線建設的構筑物。其特點是可以收納管線種類多,開挖次數少,方便運營維護。西方國家在上世紀就已經大范圍建設應用。為解決城市建設這一現象,國家大力支持綜合管廊建設,掀起綜合管廊建設熱潮。在此種背景下,BIM 技術也迎來了發揮其特長的機會。早在2014 年,國家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在25 個城市建設綜合管廊[1]。2015 年8 月,國家又提出到2020 年建成并運營一批城市綜合管廊,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準[2]。2016 年,國家發布《2016~2020 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提出要不斷提高建筑業信息化水平,促進BIM技術的發展及應用[3]。
近年來,城市建設發展速度突飛猛進,但是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尤其是地下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步伐。例如,一些城區被復雜的架空線路密集覆蓋,影響了城市容貌;管道、管線因維護更新而不斷開挖,影響居民生活。城市綜合管廊可以同時容納多種管線,可以改善此類“拉鏈道路”問題,能夠改善城市容貌,提高城市美化程度[4]。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建設城市綜合管廊。
綜合管廊也稱“綜合管道”、“綜合管線箱廊”,是城市地下管道的綜合走廊,它將給排水、熱力、電信電纜等敷設在同一條隧道內,并集中進行管理的市政基礎設施。現代城市綜合管廊對于城市正常運行具有重要意義[5]。
近年來城市發展迅速,城市新型城鎮化不斷加快。城市綜合管廊能夠提高城鎮化質量,通過承載城市綜合管線,保證城市的血液流轉,這對現代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綜合管廊真正能做到既重視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又兼顧地上建筑物使用和發展,更能處理好長遠期城市規劃和工程建設,實現一次投資,長期受益的效果。城市綜合管廊的建設,有利于更好的拓展和利用地下空間。我國城鎮化提高的過程中,大量人口聚集到主要城市,其配套的城市基礎設施需求越來越高。通過綜合管廊集中敷設各種管道線路,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發展給基礎設施帶來的壓力。綜合管廊有助于城市設施正常運行。城市綜合管廊集合給排水、熱力、燃氣、電信電纜等管線為一身,同時方便運營、監測、維修,可以有效提高基礎管線設施的運轉效率,減少突發災害和人為的破壞。一旦發生突發災害,又可以降低基礎設施的維修難度[6]。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能夠拉動城市建設資本投入,拉動經濟增長,對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城市綜合管廊技術最早開始于1833 年的法國,隨后英國、德國、瑞典、西班牙、俄羅斯、日本等國家陸續開始建設,綜合管廊的斷面尺寸和里程也不斷增長。1963年,日本制訂了《有關修建共同溝的特別措施法》,到1992年即完成了300多公里的綜合管廊。
1958 年,北京建設了第一條長度為1000 米的市政綜合管廊。1994 年上海在浦東新區建設了長度為11.125km的綜合管廊[7]。2015年,我國規劃了第一批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名單,主要有包頭、沈陽、哈爾濱、蘇州、廈門、十堰、長沙、海口、六盤水、白銀等。2016年,國家公布了第二批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其中有鄭州、廣州、石家莊、四平、青島、威海、杭州、保山、南寧、銀川、平潭、景德鎮、成都、合肥、海東等15 個。建設綜合管廊的城市不僅有以上25 個城市,國內其他城市也陸續進行城市綜合管廊設計和施工。截止到2022年6月,國內有279個城市、104個縣,開工建設的城市綜合管廊項目有1647個、總計長度5902公里。
綜合管廊投資屬于市政公用設施行業,2016 年起,我國地下綜合管廊投資完成額逐年下降,但是2021 投資金額為538.9億元,首次恢復增長,漲幅為18.8%。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減少了“馬路拉鏈”問題,提高了城市應對突發災害能力既促進了就業,也促進了城市基建改革。2017年-2021年地下綜合管廊投資情況見圖1。

圖1 2017~2021年地下綜合管廊投資完成額度
十三五期間,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綜合管廊建設也不斷推進。2022 年,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規劃中計劃將大力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系統,并提高管線建設和運營能力,推進老舊城市管網改造。隨后,多項關于未來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文件中都提出了“數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僅在2022年上半年,全國就有68個綜合管廊項目在建設,計劃規模285千米,總預算294億元。
管廊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內在需要,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改進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環節。綜合管廊的建設在我國發起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預計在2022 年后我國管廊建設將進入一個更加平穩的階段。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措施,政府也將持續推進綜合管廊建設。
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城市新開發片區的地區市場需求較為旺盛。各地城市新區開發和城市更新建設,不斷嘗試綜合管廊建設,來提高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率。例如,南京江北新區“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加強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地下綜合管廊體系,提升地下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重慶綜合管廊建設“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在規劃期內,要建設815 公里綜合管廊,新區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不小于百分之三十。
在我國的“十三五”建設時期,相關部門促進建筑行業發展,提高工程信息化程度。2017 年2 月,我國發布了《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要求推動技術創新,推廣BIM 技術。截至到2020 年9 月,國內共發布了百余項促進、引導和規范BIM政策。
當前,諸多國內外優秀工程與BIM 技術結合,發揮出了BIM 技術的先進性。新時期,國家發布《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促進在建筑行業應用BIM,促進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為了適應當前BIM 的飛速發展,國內各高校逐漸重視BIM 人才的培養,陸續開設BIM相關課程,培養了很多BIM軟件開發和應用人才,為后續BIM 技術應用于各種專業建設奠定了基礎[8]。
BIM 技術在綜合管廊項目中的應用起步較晚。近幾年,通過國家大力推廣,BIM 技術已在一些市政工程項目中應用,其中包含多個綜合管廊項目。其應用的特點和效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1 方案比選
在管廊施工前,通過三維建模,BIM 技術可以直觀展示現場情況。對于特殊部位的施工,BIM 技術可以進行施工場景模擬,通過施工方案對比,可以確定最佳施工方案。在模擬過程中,既能提前預知管廊施工的安全隱患,又能對比施工效率,選擇物料、時間成本低的施工方案,可以實現縮短工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3.1.2 進度控制
BIM 技術可以建立三維模型,結合施工進度,可以實現綜合管廊建設的四維管理。通過BIM 技術的施工模擬,可以展示施工的整個過程,更有利于把控重點項目和難點項目。針對管廊項目各部分施工特點,調整人力物力和施工進度,實現時間和資源合理分配,能夠優化施工進度[9]。
3.1.3 管理監控
BIM 軟件平臺可以有效監控管廊建設過程。道路和管道工程建設的管理,通常是粗放式管理,應用BIM技術的模擬施工與檢測平臺,可以提前發現問題,并在施工過程中實時監控,及時進行分析和糾正。通過地面相關傳感器和激光掃描采樣,BIM 施工監控平臺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有效避免管廊的錯位、偏移等情況。對于有難度的施工部位,施工演示和監測功能可以讓施工人員更容易理解施工的步驟與過程。
3.1.4 多方協調
綜合管廊的建設涉及業主方、設計方、監督部門等,各管線單位、運輸部門和相關施工單位等相互間溝通協調。采用BIM 技術進行可視化虛擬建造、風險分析和協同管理,在項目實施中,創建BIM 協同平臺,通過組織BIM 專題例會進行交流,各參建方能積極融入到BIM 協同平臺體系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返工,有效地控制建設風險,協調各方也更加快捷方便。
3.2.1 BIM軟件普及力度不夠
我國BIM 技術發展時間較短,軟件應用帶來的效益較小,BIM 技術廣泛推廣應用難度較大。BIM 技術應用在綜合管廊等項目規劃和設計中,需要統一的BIM 數據轉換標準,用于數據共享,但當前我國的標準不能滿足使用要求。
我國目前的建設項目,都存在著施工工期緊的難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急促應用BIM 軟件,有可能發生誤工問題。所以,設計企業、施工企業應用BIM 技術的動力不足。
3.2.2 綜合管廊BIM軟件不足
我國的BIM 技術發展碎片化,不認同的專業無法協同,模型也很難通用。BIM 技術應用于綜合管廊,需要項目各方的協同配合。傳統的設計、施工模式不能滿足管廊建設的建設全過程需要,故現階段BIM 不能全滿足綜合管廊的建設需求。
城市綜合管廊屬于地下構造物,在設計階段,需要對項目的地質情況及地下的工程結構物有較為準確的了解。但是實際工程當中,通常缺少對線路涉及區域有較為完整的地質和地下建筑物資料,所以應用BIM 軟件在設計階段用BIM 軟件時有很大難度。以上原因造成BIM技術在綜合管廊建設項目中應用率較低。
3.3.1 大力推廣BIM軟件應用
推廣使用BIM 技術,需要從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市場調控來進行。政府指導行業完善BIM 相關標準。教育相關部門要積極與行業接軌,培養基礎軟件人才,擴大BIM軟件的受眾基礎。
3.3.2 推進管廊BIM技術標準建設
我國綜合管廊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推進管廊BIM技術標準勢在必行。國家先后發布了綜合管廊相關規范,例如《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綜合管廊工程總體設計及圖示》、《現澆混凝土綜合管廊》、《綜合管廊纜線敷設與安裝》、《綜合管廊供配電及照明系統設計與施工》、《綜合管廊監控及報警系統設計與施工》等,但是在BIM 應用方面,還缺少較多有效通用技術標準。只有加大力度推進綜合管廊的BIM 技術標準建設,才能使綜合管廊建設與BIM 技術的推廣結合起來,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近年來,城市發展迅速,2021 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6.24 萬平方公里,同比增長2.80%,如圖2 所示。2021年,全國市政設施固定資產投資2.75萬億元,同比增長4.93%,如圖3所示。其中,道路橋梁占城市市政設施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最大,為36.8%;軌道交通、排水和園林綠化投資分別占23.1%、9.9%和7.3%;地下綜合管廊投資占比不斷增長,2021 年為2.1%,如圖4 所示。城市的快速發展,綜合管廊的建設需求進一步提高。應用BIM技術可以使綜合管廊建設更加高效。

圖2 2012~2021年城市建成區面積及同比變化

圖3 2012~2021年全國市政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及同比變化

圖4 2021年全國市政設施固定資產投資構成情況
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將各類市政管線整合,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間。應用BIM 技術建設綜合管廊,可以建成城市地下智能化管道網絡,更好的在城市服務中發揮作用。綜合管廊建成后,其特有的結構形式,能夠保證較長的使用壽命,一次投資,長期使用。在漫長的使用期間,BIM 技術將為綜合管廊的運營提供方便。通過BIM 管理檢測平臺,可以更高效地監控管理管廊運營,確保管廊得到實時維護,大幅提高管廊的運營維保效率。
市政管廊通過其政策支持,可以拓展其投資方式,引入多方投資,提高各方積極性,加快城市現代化進程。在此過程中,不同的參建單位都可以使用BIM 技術,這將更有利于建設數字化城市,推廣BIM 在工程中的應用,進而能夠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綜合管廊中應用BIM 技術,可以大大縮短管廊的建設周期,加快城市建設步伐。通過BIM 技術的應用,綜合管廊的建設,可以更合理更方便地安排給水管道、熱力管道、電力電纜、通信電纜等管線線路。綜合管廊等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的地區,可以更好地維護管道,保持管線線路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綜上所述,在“十四五”開局之際,BIM 技術在綜合管廊建設中具有廣闊前景。從管廊投資的效益看,管廊建設應成網成片才能更好發揮其效益。引用BIM 技術,可以使軟件發展與管廊建設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更能推進管廊、道路、軌道和其他市政設施共同發展;綜合管廊項目投資較大,BIM 技術可以利用其自身優勢,拓展資金來源,促進管廊健康發展。在綜合管廊運營管理方面,BIM 技術更能將涉及的多個部門聯系起來,對管廊進行更好的運營、維保。
新時期的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與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主題緊密相關,應充分考慮城市發展愿景,滿足城市地下空間戰略規劃,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這對BIM技術的發展推廣是一個難得的契機[10]。
在“十四五”建設期間,國家大力發展BIM 技術和綜合管廊施工技術,這是兩者相輔相成、充分結合發展的契機。社會各界從設計單位到施工企業,都緊缺BIM 專業人才,城市綜合管廊的建設者對BIM 了解和應用較少,這就影響了BIM 技術在綜合管廊中的應用。一方面,BIM 技術要不斷優化,從高校和設計單位抓起,提高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成熟度,才能為其在綜合管廊中更好的應用打下基礎;另一方面,綜合管廊建設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運營維護等不同的階段考慮,BIM 技術都具有重要使用價值,建設綜合管廊,BIM 是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的實用工具。BIM 技術與城市綜合管廊結合發展,會更加促進綜合管廊的發展,同時提高了BIM 的推廣。綜上所述,在“十四五”建設期間,BIM 技術在綜合管廊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