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奕珊
當你看到枯敗的落葉堆里,冒出一個個小萌芽的時候,那是在偷偷告訴你,新的一年,從“春”開始,而大自然保持永恒的方法,就是不斷地新陳代謝。
節氣當中數立春為開端,按照中國的歷法,每年2 月3—5 日就進入立春了,“立”有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開啟。
立春的三候為:“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立春到來后的前五日,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春天到了!五日后,蟄伏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兒從碎冰塊中悄悄游上來。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這首詩淺顯易懂,但卻非常寫實地說出了立春的節氣特點。從日子開始觀察推算,一天、兩天、三天……到了第七天一看,萬木開始發芽的日子就是立春了。天氣回暖,遠遠望去,天邊的大雁在云間飛去;近處看看,水中的魚也破開冰面而跳出水面了。詩人羅隱用萬樹發芽、鴻雁北歸、游魚騰躍這三個景象來說出了節氣特點。
李綺陽
黃子玲 李泳儀
李思澤
鄧沛雯
吃春卷。立春吃春卷,有喜迎春季、期盼豐收之意。
咬春。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卜來吃,叫作咬春。
趣味找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悄然來臨,萬物復蘇。學生們在白紙上寫上一個大大的“春”字,再用剪刀將字鏤空,帶著這張鏤空的春字圖,到校園中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大家還可以將所學的關于春天的古詩詞,與觀察到的植物相結合,制作一張有立春節氣特色的書簽。
雨水節氣到來,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雨增多,故取名雨水,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雨水,能喚醒萬物向上生長的希望。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在2 月18—20 日之間。立春后天氣逐漸回暖,而雨水落下滋潤萬物,花草樹木才能真正冒尖。春意的萌動也開始了,這股萌動很容易被捕捉到,例如,那小小的綠芽,就是一年當中最鮮嫩的春色,在你一眨眼的工夫,它們就悄悄爬上了枝丫。
雨水分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雨水過后,水面冰塊融化加快,水獺開始捕魚了。而有趣的是水獺喜歡把魚咬死后放到岸邊依次排列,看起來就像是祭祀一樣,所以有了“獺祭魚”的說法。再過五日,越來越多的大雁從南方飛回北方。接著,草木隨著天氣的逐漸回暖、雨水量的增多而開始抽出嫩芽,大地漸漸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長安街下起了小雨,細密而滋潤。小草鉆出地面,遠遠看去一片碧綠,走近一看,卻稀疏零星,若有若無。這是一年當中最好的景象,它遠遠勝過滿城煙柳時的皇城春景。詩人韓愈認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蒙蒙細雨中的草芽更具生機與活力,更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美景的滿心喜歡。
猜燈謎活動
在農事上,雨水節氣對于一年的農作物生長特別重要。農民會抓緊在這個時候拔節孕穗、儲存雨水以及春耕施肥。我們也可以走進菜地中,觀察農地里的植物是否需要澆水,整地施肥啦!
古代人們覺得龍能主宰水,所有降雨都與龍有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民俗文化。
整地施肥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