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梅花為我國傳統花木,位居“中國十大名花”之首,因早春不懼寒冷,傲雪飄香,開于百花之先,且姿色香韻俱佳,故有“花魁”之譽,自古即深受我國人民喜愛。“梅花香自苦寒來”(出自《警世賢文》)這句古語我們都很熟悉,字面上是說梅花只有歷經嚴寒才能散發香氣,后來又引申為凡事必須經過艱苦鍛煉和不斷磨礪才能取得成功。其實,“梅花香自苦寒來”不但符合事實,還蘊含了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梅花開花吐香跟寒冷有何關聯呢?我們先從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說起。
花兒喜歡怎樣的溫度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極為關鍵的環境因子,又會因季節和晝夜變化而顯著變化。比如在北溫帶,一年四季當中,冬冷夏熱;而在一天當中,通常早晚涼、中午熱,比如在新疆吐魯番,晝夜溫差可高達20℃,會出現所謂“早穿皮襖午穿紗”的奇特現象。花卉作為植物中的一類,其生長發育對溫度也有一定要求,有所謂最低溫、最適溫和最高溫,分別指花卉開始生長的最低下限溫度(過低會遭遇寒害甚至凍害)、協調生長的最適合溫度(生長快而健壯)以及停止生長的最高溫。生長的溫度范圍則一般為4℃~36℃,具體因花卉種類及花卉的不同生長階段而異。一般說來,花卉生長的最適溫度范圍為15℃~25℃,光照范圍則為全光照的50%~70%。換言之,和風旭日、冷熱適宜,是多數花兒的最愛。
就梅花而言,它可以抵抗-15℃的低溫,傲立冰雪,其耐寒性毋庸置疑,但亦喜溫暖,且對溫度十分敏感,一旦日均溫度達到6℃~7℃,即可綻蕾吐香,而乍暖之后尤易提前開放。此外,梅花的花芽生長溫度低于葉芽生長溫度,故為“先花后葉”型,花時不見綠葉,只見一樹繁葩,如云似霞。
花芽分化是植物開花結果的前提。通常每年6~9月下旬,最晚10月上旬,梅花就陸續完成了花芽分化,為來年開花打下基礎;之后隨著氣溫日益走低,便逐漸進入休眠狀態;約12月上、中旬,其花芽開始萌動,花苞逐漸長大,直至開花。梅花在華東地區常于2月初始花;氣溫高時,則可提早。
研究表明,梅花的花芽至少需要5℃以下低溫處理方能正常開花。原因是其花芽雖已于夏秋季節形成,但那時花器官尚未充分發育成熟,必須經過一定程度(5℃以下)的低溫,順利進入休眠階段之后,才能繼續發育,直至開花,否則就不會正常開花。
有人用蠟梅科的蠟梅做了一組實驗,結果發現,花蕾已孕育但尚未顯色的盆栽蠟梅,移入室內的花芽不再分化,甚至落蕾;而室外生長的則花芽正常膨大、分化,直至開花。可見,一定程度的低溫是這兩種梅花正常開花的必要條件,而這種低溫是跟春化作用相關聯的。
巧借低溫孕花芽
一方面植物會采取諸如“穿衣蓋被”“落葉休眠”“積極瘦身”等措施來抵御深秋到初春時節低溫的傷害;另一方面,許多植物的花卉,比如梅花,又必須經過適度低溫才能進行花芽分化(即適度低溫是花芽分化的必要條件)。又比如三色堇、雛菊、金盞菊、矮牽牛等草花,就嚴格要求0℃~10℃的低溫誘導,才能進行花芽分化;牡丹、桃花、山茶等木本花卉,也必須經過適度低溫,經過休眠階段后才能開花。
這種植物需要低溫條件才能促進花芽形成和花器官發育的過程叫春化階段,這種低溫誘導或促進植物成花的效應稱為春化作用。
溫度、低溫的時間以及植株成熟度都是春化作用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其中低溫是關鍵。通常春化作用的溫度為0℃~15℃,最適溫度為1℃~7℃。春化作用還需要持續一定時間,而不同花卉春化作用所需時長也不同,但通常至少經過8~10周才能完成。例如,郁金香、水仙等在秋季種植、翌年春季開花的球根花卉,在夏季休眠期進行花芽分化,其花芽分化溫度分別為20℃和13℃~14℃。而它們必須分別在2℃~9℃和5℃~9℃的較低溫度下,經過6~13周才能完成花芽發育。至于植株的成熟度,各類有花植物都必須進入到一定的生理狀態(又叫花熟態)后才能感受外界條件刺激而最終被誘導開花。對于部分植物,則必須經過春化階段,才能達到花熟態,繼而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
應用春化控開花
春化作用可以在促成栽培(提前或縮短栽培周期的栽培方式)及花期調控方面發揮顯著作用。
首先,春化作用可促進某些花卉提前開花。像郁金香、風信子、百合、小蒼蘭等秋植球根類花卉,首先通過高溫打破休眠,再給予低溫處理完成春化,通過適溫促進開花。具體以郁金香為例,一般引進的郁金香鱗莖(俗稱郁金香球)已完成了花芽分化,露地栽培的郁金香經歷了寒冷的冬季,通常會在3月、4月開花。如果在冬季來臨之前,將郁金香球放進冷藏室,通常是在5℃或9℃條件下處理8周左右(經過5℃處理的郁金香球叫5℃球,經過9℃處理的叫9℃球),以促進花芽發育。對于同一個郁金香品種,與未經人為低溫處理、栽培于露地的自然球相比,5℃球甚至可提前1個月開花。
其次,春化作用也可推遲花卉開放時間,或使花卉按照期望時間開放。比如杜鵑花原本在春天開花,如果在早春將其放入2℃~5℃的冷室,每隔10天左右澆1次水,一直延續至9月中旬再移到室外,則可延遲到國慶節開花,與菊花等應時花卉相會聚首,爭妍斗艷。
(摘自《少年月刊》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