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秋
什么是“時間黑洞”呢?它指的是,在你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你無意識地、習慣性去做的事情。盡管這些事情看起來都很小,但累積起來,就可能吞噬我們的時間資源。
這些時間開支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日常瑣事,例如家務。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個瓶子,它們就像瓶子里的沙子,細微而不起眼,卻散落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處理這些事情呢?首先要考慮的是,能不能盡可能縮短它們的時間?比如,請人幫忙打掃衛生,用洗碗機等現代科技節省勞動力,一次性購買一周的食材并簡單預處理……避免把自己寶貴的時間,空耗在這些維持日常運轉的瑣事上。
如果實在難以縮短,也可以考慮另一種方式,那就是把這些時間黑洞,轉化為我們的能量倉庫。一個有效的做法是,把這些瑣事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它們成為自己休息和療愈的契機。
你可以把做日常瑣事的時間、步驟,甚至場景,固定下來。重復的行為能夠帶來一種奇妙的力量,它能增強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比如,在下午4點散步,做一下拉伸;午飯后給自己泡杯茶,讀兩頁書;每工作半小時,聽一會兒音樂。
什么樣的儀式才能起到作用呢?答案非常簡單:只要它足夠精確,經常重復,并且遵循嚴格的順序。關鍵是把它內化到每一天的生活軌跡里。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另一種時間開支,就是當我們感到無聊、無所事事時,會下意識去“打發時間”,填充生活間隙。比如,看小說、上網“閑逛”等。這些事情有價值嗎?價值很低。一個有用的建議是:為這些事情設定一個明確的邊界。
我自己的習慣是:為所有這種“打發時間”的行為設定一個明確的時間點。比如,我現在想看一會兒小說,那么我就定一個20分鐘的鬧鐘,時間到了,就讓自己停下,避免長時間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里面。
當然,一旦你習慣了這種做法,就不需要定鬧鐘了。你可以在腦海中培養起一個時間觀念,不論你在做什么事情,都能夠大致估算一下現在大概過了多久?我已經做了多久?那么,你就可以及時提醒自己:是時候停下這些低價值的“打發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了。
(四月摘自中信出版社《打開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