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七

臨川樓上柅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這是北宋詩人晏殊的七言絕句《金柅園》。
晏殊是撫州人,14歲賜進士,此詩大致寫于1019年,晏殊年近三十回鄉與孟氏完婚之際。
“人生何處不相逢”,又見于歐陽修所著《歸田錄》,述及北宋兩任宰相寇準和丁謂的黨爭。
1022年,60歲的寇準罷相后從道州再貶雷州,次年客死異鄉,距今整千年。寇準下臺,是丁謂一手謀劃。他本打算把寇準貶至崖州(今海南三亞),與大臣馮拯商量讓寇準去海南“沖浪”:“崖州再涉鯨波如何?”馮拯不置可否,丁謂最終改為雷州。同年七月丁謂也失勢遭貶,馮拯借機上位,大筆一揮,把丁謂貶至崖州。當時好事者編了句順口溜:“若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
晏殊的詩句在前,被民謠引用嘲諷丁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寇準和丁謂都看不上馮拯,司馬光評論過“拯無文學,而性伉直”,沒想到兩人相爭,馮拯撿了便宜。
在第二年秋天,寇準身故,而丁謂在崖州待了三年,又貶雷州五年,接著再貶道州,走了一段寇準的回頭路。十五年后死于光州(今河南潢川)。
寇準丁謂之爭,拉開北宋黨爭的序幕,其中緣由,錯綜復雜。后世小說戲曲中,寇準、丁謂,一忠一奸。寇準無愧于忠,而丁謂稱奸,有些冤枉。
寇準以“剛直”著稱于史,因為敢拽著宋太宗衣袖對著干。“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宋太宗就此把他比作自己的魏徵。
寇準在身份和性格上更像霍光。兩人都是皇親國戚。27歲喪妻后,寇準續娶開國元老宋偓之女。宋偓的長女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章惠皇后,其余數女均嫁與北宋開國武將之子。
寇準上位,得于立儲之事。馮拯上書勸宋太宗立儲,被貶嶺南,而宋太宗卻私下召寇準商議。寇準兜圈子:“陛下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中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宋太宗點名趙恒,也就是后來的宋真宗時,寇準回應“知子莫若父”。大事一定,君臣二人“極醉而罷”。
皇權交替之爭,寇準成于此亦敗于此。宋真宗死前,皇后劉氏欲攬朝政,寇準謀劃太子監國,由此被躋身后黨的丁謂扳倒,方才有了雷州之禍。
寇準態度強勢,乃至風傳“寇某上朝,百僚股栗”。
寇準人生第一次遭貶,是因為走在街上遇狂人攔路,呼他萬歲,被朝敵告了黑狀。寇準并未以此為戒,后來又曾“晚衣黃道服,簪花走馬”,嚇得宋真宗到處問“寇準乃反耶?”
寇準用人不論資排輩,言“宰相所以進賢退不肖也”。話雖沒錯,但他也難免任人唯親,更是在口舌之爭上平白樹敵。丁謂擔任參知政事,是寇準一力提拔。一次宴會,寇準胡須沾上湯汁,丁謂起身為他拂去,寇準笑說:“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邪?”兩人因一句玩笑有了芥蒂。當然,兩人不是泛泛之輩,怎會只為了一兩句話斗個你死我活?寇準和丁謂是權位之爭,背后還有地域之爭。
北宋雖然結束五代以來南北割據局面,但始終存在南北士人的地域之爭。
以王欽若為例,與寇準同齡,江西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累官至宰相,成為宋代第一個當宰相的南方人。
宋代皆傳宋太祖有“南人不可為相”之訓。宋真宗想重用王欽若,被大臣王旦一句“祖宗朝未有南人當國者”擋了十年。北宋道學家邵雍在洛陽天津橋上看到杜鵑鳥南來,“朝廷將用南人為相,天下自此多事矣。”
在王欽若之前,17位宰相都是北方人。宋真宗對北方士人的“地域黑”打抱不平:“人之勇怯,豈限南北。若此區別,非任人之道也。”宋真宗景德元年任命了兩位南方人擔任執政,此前52位擔任執政的都是北方人。
寇準是頑固的北方派,《江鄰幾雜志》說他“性自矜,惡南人輕巧”。
晏殊以神童身份應舉,與千余名進士當庭同試。宋真宗賜他同進士出身,寇準來了句“殊江外人”,宋真宗回了句:“張九齡非江外人邪?”唐代名相張九齡是廣東人。
蔡齊是山東人,蕭貫是王欽若的老鄉,兩個人同為狀元候選。寇準堅持“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蔡齊得以勝出。寇準“出院顧同列曰,又與中原奪得一狀元”。
丁謂是蘇州人。寇準和丁謂爭論“天下語音何處為正”,寇準說洛陽人得天下之中,丁謂反駁:“四方各有方言,惟讀書人然后為正。”就此而言,丁謂比寇準格局大。
從道州貶至雷州的路上,寇準途經公安,剪竹插于神祠之前,稱“準之心若有負于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負朝廷,此竹當再生。”此竹果然再生。
寇準年少時曾賦詩“去海止十里,過山應萬重”,到了雷州,寇準問州府離海有幾里,州吏回答說“十里”,一語成讖。
這一年寇準復相,好友魏野以詩相贈:“好去上天辭將相,歸來平地作神仙。”勸他急流勇退。到了雷州,寇準將詩題于窗上,日夜吟誦。
歐陽修好宴游,寇準的女婿王曙曾拿老丈人當反面教材,告誡歐陽修等人:“諸君縱酒過度,獨不知寇萊公晚年之禍邪?”歐陽修起身回答:“以修聞之,萊公正坐老而不知止爾。”宋人筆記多認為,寇準之禍源于不知進退。寇準在雷州應該豁然開朗了。
丁謂排擠寇準,當時開封遍傳民謠“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釘”。同年丁謂因得罪劉氏而貶至崖州,路過雷州時曾想和寇準一見,寇準只“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家丁打算半途截殺丁謂,寇準關門閉戶,不放人出去。
兩宋之際,貶到雷州的宰相有寇準和蘇轍,貶到崖州的有盧多遜和趙鼎,丁謂把雷崖兩州去了個遍。
相似劇情在雷崖兩州反復上演。北宋元祐黨爭,章惇當權排擠異黨,蘇軾去了儋州,蘇轍去了雷州,黃庭堅去了宜州,后來章惇也貶至雷州。
到了明清時,“人生何處不相逢”成了民間俗語。《喻世明言》說“兩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西游記》說“一葉浮萍歸大海,為人何處不相逢”。《禪真逸事》有“莫道蜉蝣真似寄,人生何處不相逢”。
以史為鑒,“人生何處不相逢”是金句,更是警句。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