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舉行發布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任申月在會上表示,國家網信辦準備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專項行動,就是要聚焦網上破壞營商環境的典型問題、突出問題,開展集中專項治理,完善長效工作機制。
“清朗行動”提出要嚴厲打擊網上惡意損害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形象聲譽的行為,這是恰逢其時。一段時間來,網絡上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一些不實之詞和惡意攻擊不但影響涉事企業的正常經營,而且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是讓部分民營企業家失去安全感,生怕自己哪天被卷入到輿情糾紛中。因而,他們變得十分小心謹慎,生怕引起社會的關注,甚至遠離生產經營一線,遠離客戶和供應商。還有的正在年富力強的時候萌生退意,讓自己成了“隱形人”。
這次有關部門列出的針對企業和企業家的六大類虛假不實信息包括:捏造事實、主觀臆斷、歪曲解讀、惡意關聯、蓄意炒作、翻炒舊聞Q六大類侵權信息包括:泄露個人隱私、詆毀侮辱謾罵、虛構私生活話題、關聯炒作負面新聞、捏造違法犯罪事實、違規使用姓名肖像。這12類情況的歸類非常有針對性,相信關心財經新聞的讀者應該不難在這幾年看到過的案例中找到這些情況。
針對企業和企業家的惡意虛假信息,一般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通過在網上造謠、誹謗等方式對其進行敲詐。例如,一些媒體和自媒體通過發“負面新聞”來要會企業購買廣告或者獲得其他利益。這些針對企業和企業家的報道中既有部分事實,也有捕風捉影甚至無中生有。絕大多數情況下,企業為了息事寧人,往往通過購買廣告和有償付費等方式來解決。
第二種是企業間不健康的商業競爭也會傳染到輿論場,競爭對手之間互相下絆子的情況時有發生。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即造謠中傷者并沒有針對某一企業直接的商業訴求和利益恩怨,只是為了通過博取眼球來獲得流量,最終間接獲得自己的商業利益。這是近幾年社交媒體商業化運營不斷嫻熟之后出現的新現象。由于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當事人往往以“維護公眾利益”為名,站在貌似客觀的立場上,躲避“造謠”或“侮辱他人”的法律責任,用一種春秋筆法挑動公眾獵奇胃口,強化對立情緒,對某些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企業家造成壓力。從本次專項行動的具體事項看,第三種情況是重點。
在輿論場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處在一種特殊的位置。在商業行為當中,企業的商譽、品牌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有人挑起對企業或者企業家個人的不實言論后,不管最后是否屬實,企業都要付出代價。這種后果,有的時候是災難性的。比如企業本身資金鏈緊張,很可能一個謠言就能將其擊垮。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特殊性在于,企業家個人和其所經營的企業完全綁定,不可分割。對于企業家個人的輿情,或者是一些虛假信息,會完全傳導到其所經營的企業。這和很多其他的組織機構不太一樣。對于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來說,商譽以及品牌形象的損耗往往是用經濟價值無法食接衡量的。輿論場上對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否定,基本等同于對于一個企業的否定。所以,當一個民營企業家面臨虛假不實信息困擾,馬上會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供應商和下游代理商對該企業的信心產生懷疑,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導致企業處于危機之中。
正因為在這種輿情反饋體系里,即使在法律上得到公正的判決,造謠者和被造謠者的利益損失也是不對稱的,所以導致很多民營企業和企業家遇到問題以后,首先不是采取法律手段,而往往是息事寧人的態度。但這樣做的結果,反倒滋養出針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造謠中傷的“商業模式”。
筆者認為,在一個法治社會中,對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來說,并不需要給予特殊的對待。但在當下網絡社交媒體高度發達、高速變化的過程中,“清朗行動”針對性地治理特定領域里的亂象,對于經濟發展信心的價值不言而喻?!ㄗ髡呤秦斀浽u論員)
環球時報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