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珠容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木蘭鄉有一種山地雞,它能飛善斗,連蛇都不懼怕,還有著威武的長相。正因如此,它在市場上極受歡迎,一只兩斤多的山地雞就能賣到168 元,還被銷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意思的是,這種雞在六年前根本無人問津,直到它遇到一個名叫李家印的人。
李家印也是木蘭鄉人,不過一直在廣東做電商生意。六年前,鄉里的一個朋友向他訴苦:老家山多,山地雞倒不愁養,卻很愁賣,因為沒有一個人跑銷路。李家印一聽來了精神,他通過調查發現,山地雞賣出去有兩個途徑:養殖成本要進一步降低,才有利潤可尋;銷售要突破局限,走出縣城才有可能提升價值。他當即決定:回鄉養殖山地雞。
最初,李家印是從雞苗開始養起,可養著養著,他就放棄了這種做法。原來,在養苗過程中他發現了兩個重要問題:第一,買來小苗雖能節約成本,可自己養殖經驗有限,雞苗的成活率很低;第二,如果自己和農戶一樣從雞苗養起,那么大家養出成品雞之后就會形成競爭態勢,那樣更不利于把家鄉的山地雞推廣出去。于是,李家印與農戶們合作,創新出了“接力棒”式的養殖模式:農戶負責把雞苗養到半大,李家印收購過來繼續養成商品雞,這樣既降低了李家印養雞的風險,又幫農戶解決了銷售問題。
就這樣,李家印養上了第一批山地雞。在這個過程中,他也不忘推進養殖上的改進計劃:壓縮成本。想到這些山地雞平時在山上運動量大,飼料的需求也更大,李家印打算上山砍草給山地雞吃,這樣做好處多多:雞不僅可以吃嫩草,還可以吃草里夾帶的蟲子,這樣就能節約30%左右的飼料。剩下70%的飼料,原本補充的是玉米豆粕飼料,每只雞每天需要三四毛錢的成本。李家印想要繼續省錢,于是到處尋找替代品。石城縣有很多豆制品作坊,這些作坊每天會產生大量的豆渣,一斤只要一毛錢。李家印琢磨著,如果用豆渣代替玉米喂雞,成本不就下來了嗎?于是他和一個腐竹廠合作,專收豆渣。
李家印覺得自己撿了個寶,卻不想,一個大問題緊隨其后:山地雞吃完豆渣之后,不到一周時間,死了將近一半。這個時候,農戶們都勸李家印別再為了節省飼料成本而把雞全賠了。李家印暫停喂食豆渣,卻表示不會放棄這個節約成本的方式。隨后,他深入研究,找出豆渣喂養的弊端所在——沒經過處理的豆渣會導致山地雞脹氣或拉肚子,然后又針對性去改善:在豆渣里加入益生菌,將它們發酵之后再喂給山地雞吃。如此一改,山地雞再也沒有拉過肚子,每只雞的成本還節省了二十多元。探出門路的李家印還把如何用豆渣代替玉米飼料的技術分享給其他農戶,帶領同行一起節約養雞成本。
雞順利養起來之后,李家印開始解決另一個難題:銷售。做過電商的他通過邀請帶貨主播在線上營銷的方式,很快就打開了山地雞在全國各地的市場。不過好景不長,由于物流不暢,養雞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飼料買不進來,成品雞運不出去。面對這種困境,李家印押進全部身家,把農戶手里的山地雞統一收購回來,然后暫存在冷庫里。兩周之后,冷庫里雞滿為患,銷售卻仍沒出路,而鮮雞的保質期標準是半個月,這讓李家印犯大愁了。
在一次溜達時,李家印在江西家喻戶曉的特色美食瓦罐湯上看到了希望:我可不可以把山地雞做成自加熱雞湯出售?彼時,因為“宅經濟”,自熱食品正步入快車道,所以李家印的自加熱雞湯一經推出就迎合了消費潮流,迅速解決了庫存問題。
李家印說,讓山地雞從最初的無人問津變成如今的熱銷全國,他其實只堅持做一件事情:每每遇到難題,必定不會草草放棄,而是尋根究底,往前多走一步,直至問題解決。李家印的創業精神真應了那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