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蕾
蘭花是我國傳統名花,其普遍種植和欣賞活動始于宋代,這在園林園藝、文學、繪畫等領域都多有體現。宋人在愛重蘭花的同時,對前代之“蘭”的名實問題多有質疑,從而引發了歷史上的“古今蘭之辨”,其中“古蘭”指《詩經》《楚辭》《左傳》等唐代之前文獻中的蘭,“今蘭”指宋代開始流行的“蘭花”,即今諸多學者如吳應祥[1]3、陳心啟[2]等認為的蘭科蘭屬蘭花Cymbidiumspp.。宋代爭議主要圍繞古蘭為何物展開,有學者認為古蘭是蘭草,是一種香草,并非宋代流行的蘭科蘭花;有學者則認為古蘭就是宋代流行的蘭花;還有學者認為古蘭包括兩者。然遍檢唐代之前各類文獻,并未有任何明確古蘭為蘭花跡象的信息,故本文認同古蘭非蘭花的觀點,其指香草類的蘭草。因此,本文研究對象“中國古代蘭花”,指自宋代開始流行,至清代盛行的蘭科蘭屬蘭花,是原產于我國的一部分地生蘭,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國蘭”。
我國古代蘭花種類豐富,古人在長期蘭花審美過程中,根據蘭花的生物特性不同予以分類,主要有依據花期、花色、瓣型等分類方法。其中,宋代主要依據蘭花的花期、花色進行分類,這是最直觀和質樸的一種分類方法。隨著人們對蘭花審美認識的成熟,清代開始依據蘭花的花瓣形狀來區分春蘭Cymbidium goeringii、蕙蘭Cymbidium faberi的不同品種。分類方法更加細致和微觀,體現著人們對蘭花審美認識的進步與成熟。
“春蘭”和“秋蘭”之名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但均指蘭草,入宋以后才指蘭花。宋人言蘭,往往將“春蘭”和“秋蘭”并舉,本文也一并言之。兩者之名是就花期而言,“春蘭”花期主要在春季,“秋蘭”花期主要在秋季。“春蘭”即春蘭Cymbidium goeringii,栽培歷史悠久,深受國人喜愛,是我國傳統蘭花中地理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北至甘肅南部,南至廣東北部都有分布[1]10。其中尤以江蘇和浙江地區的春蘭品種最佳,兩地也是我國古代春蘭的主要產區。“秋蘭”是對建蘭Cymbidium ensifolium中花期在秋季的品種的俗稱,還有的建蘭自夏至秋都會開花,有的還會在春末或早冬開花,但大部分建蘭的花期集中在盛夏至金秋這一時期。
北宋時期,人們賞蘭以春蘭為主。關于春蘭最早、最明確的文獻記載見于陶谷《清異錄》:“蘭雖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襲人,彌旬不歇,故江南人以蘭為香祖。”[3]生長于江南地區,一干一花,是春蘭無疑。陶谷自五代入宋,其《清異錄》多采摭唐至五代流傳的掌故詞語,因此遲至晚唐五代時期,春蘭就已經在江南地區“小有名氣”。而進入北宋以后,春蘭已經十分流行,這在文人作品中也多有體現,如蘇軾《題楊次公春蘭》、蘇轍《幽蘭花》、道潛《春日》、張載《晚春》等,都是以春蘭為題材的詩歌。
人們對秋蘭品種的關注略晚,約始于北宋后期。關于秋蘭品種比較明確的記載始見于洪興祖《楚辭補注》引宋代劉次莊《樂府集》:“今沅澧所生,花在春則黃,在秋則紫,然而春黃不若秋紫之芬馥也。”[4]當時沅水和澧水附近既有春蘭又有秋蘭,秋天開紫花的就是秋蘭。遍檢北宋時期文學作品,以秋蘭為題材的作品僅有一首詩歌,即毛滂《育阇黎房見秋蘭有花作》,這表明北宋時期春蘭較秋蘭更為流行。到南宋時期,秋蘭園藝種植與欣賞才得以流行,且一時風光蓋過春蘭,如這一時期我國最早的兩部蘭譜——趙時庚的《金漳蘭譜》和王貴學的《王氏蘭譜》,其中收錄的蘭花名品就多是秋蘭。究其原因,一方面,宋室偏安江南,社會娛樂風氣高漲,園林園藝興盛,而秋蘭主產于閩廣地區,因沿海交通運輸便利而得以被輸送至江南地區,為其流行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秋季本是草木零落的季節,可供欣賞的花卉種類遠不如春季繁多,而秋蘭色、香、姿、韻俱佳,自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欣賞。同時隨著理學的發展,人們對花卉的審美更加注重對其人格象征意義的發掘,而秋蘭不畏嚴霜的孤高、芳潔品格正好迎合了人們的審美意趣。
然而到了清代,隨著江浙地區春蘭園藝種植的興盛,賞蘭風氣又發生轉變,春蘭重新獲得人們的愛重。這一時期有許多蘭譜專門記錄了春蘭,如朱克柔的《第一香筆記》、袁世俊的《蘭言述略》、屠用寧的《蘭蕙鏡》、杜筱舫的《藝蘭四說》、許霽樓的《蘭蕙同心錄》等,皆對春蘭推崇備至。
總之,春蘭和秋蘭是蘭花園藝種植與觀賞活動中最早出現的比較明確的種類。人們由花期的不同注意到兩者生物特性的差異,對兩者花、葉、香等具體生物特性的清晰認識在宋代就已經產生。如寇宗奭《本草衍義》“有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5],認識到兩者花色的不同;邵博《聞見后錄》“蘭有二種,細葉者春花,花少;闊葉者秋花,花多”[6],認識到兩者在葉形及花朵數量上的不同;王楙《野客叢書》“世言春蘭秋蘭各有異芬,不知秋蘭之香尤甚于春蘭也”[7]等,認識到兩者在香氣上的不同。至明清時期,隨著蘭花園藝種植的興盛,人們對蘭花生物種類的認識漸趨成熟,不僅對春蘭和秋蘭的形態特征有清晰的認識,還對兩者的生長習性及栽培技術都有著科學、準確的認識。
“夏蘭”即蕙蘭的別稱,因花期在3—5 月,處于春夏之交,故得此名。遍檢古籍文獻,此名最早見于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圖經》云蘭生于深林,石門尤多。有春蘭、夏蘭、崇蘭、竹蘭、石蘭、鳳尾蘭。”[8]其中“崇蘭”和“竹蘭”今已不可考證,“石蘭”亦是十分模糊,而“鳳尾蘭”即鳳尾絲蘭Yucca gloriosa,屬于今天門冬科絲蘭屬,與春蘭一類的蘭科蘭屬植物十分不同,因此這里的“夏蘭”是否指蕙蘭,不甚明確。“夏蘭”一名最早可確認是蕙蘭的記載為元代戴侗《六書故》:“蘭,芳草也。春蘭葉細,夏蘭葉細而長,秋蘭葉大而澤,冬蘭葉差大,葉皆不冬凋。春蘭一干一華,夏、秋、冬一干十數花,四時之蘭,芬馨最于眾芳。”[9]葉細而長,一干數花,且夏季開花,與蕙蘭特征完全相符。蕙蘭在我國的地理分布范圍與春蘭大致相似,都屬于國蘭中比較耐寒的種類,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其中尤以浙江蕙蘭最負盛名。晚唐時期蕙蘭與春蘭就已引起人們關注并予以區別。《花經》作者張翊生活于五代時期的吳國與南唐,本是北方人士,因避亂遷至南方并長期居住,故對南方花卉較為熟悉。他仿照魏晉九品制,將諸花分為“九品九命”,其中蘭(春蘭)位列“一品九命”,蕙位列“二品八命”,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對春蘭和蕙蘭有所區分。其后,北宋黃庭堅最早在生物特性上對春蘭與蕙蘭作出區分,其《書幽芳亭》:“蘭蕙叢生,初不殊也。至其發華,一干一華而香有余者蘭,一干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10]一干一花、香味濃郁者為春蘭,一干數花、香味不足者為蕙蘭,此說屢被言及引用,在當時及后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到了南宋時期,人們對春蘭和蕙蘭的認識有明顯進步,如謝維新《事類備要》引《格物叢話》:“至于蕙,亦有似于蘭,而葉差大,一干而五七花,花時常在夏秋間,香不及蘭也。”[11]
他注意到兩者除了花朵數量不同,還有葉和花期方面的差異。至清代,人們對春蘭與蕙蘭生物特性的不同已經有了十分準確的認識,如朱克柔《第一香筆記》中將春蘭和蕙蘭分而言之,對兩者的外形、生長習性和栽種方法都分別作出了詳盡的介紹,使人對兩者的不同一目了然。
“冬蘭”之稱始見于南宋,共出現兩次,一是薛嵎《冬蘭》詩,“出林詎為晚,知我歲寒心。不入離騷怨,來親冰雪吟。眾芳歸槁壤,獨干長窮陰。為有幽人致,相看情倍深”[12];二是衛宗武《木蘭花慢·和野渡賦菊》詞,“聚林園芳景,盡輸韓圃陶籬。任雨虐風饕,露凝霜壓,叢木離披。正色幽香不減,與冬蘭、并秀結心知”[13]。兩首作品都關注蘭花不畏寒冬的品質,沒有其他細節描寫。可以明確“冬蘭”是一種蘭花的信息始見于元戴侗《六書故》:“春蘭葉細,夏蘭葉細而長,秋蘭葉大而澤,冬蘭葉差大,葉皆不冬凋。春蘭一干一華,夏、秋、冬一干十數花,四時之蘭,芬馨最于眾芳。”[9]這里“冬蘭”區別于春蘭、夏蘭和秋蘭,冬季開花,顯然指蘭花的一個種類。在我國傳統蘭花中,冬季開花的有今之寒蘭Cymbidium kanran和墨蘭Cymbidium sinense,寒蘭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開花,墨蘭一般在10月至翌年3月開花,僅憑“葉差大”和“一干十數花”的信息,無法判斷冬蘭究竟是寒蘭還是墨蘭,也有可能兩者在當時都被稱作冬蘭。明代有一則關于冬蘭的詳細記載,見《徐霞客游記》之《滇游日記》: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初八,徐霞客與友人及體空和尚游筇竹寺禾木亭,筇竹寺位于云南昆明西郊玉案山之上,禾木亭中擺放了一株春蘭和一株冬蘭,“一為春蘭,止透二挺;一為冬蘭,花發十穗,穗長二尺,一穗二十余花。花大如萱,乃赭斑之色,而形則與蘭無異;葉比建蘭闊而柔,磅礴四垂。穗長出葉上,而花大枝重,亦交垂于旁。其香盈滿亭中,開亭而入,如到眾香國中也”[14]。徐霞客對冬蘭形態特征的描述十分詳細:冬蘭有花十葶,葶長二尺,一葶二十多花,花朵與萱草花一般大小,形狀與普通蘭花無異,顏色為赭斑色,應是花瓣呈紅褐色且帶有斑紋,其葉比建蘭葉要闊,且更柔軟,向四面下垂,花葶高出葉面,相互交垂,香氣十分濃郁。這些特征與墨蘭十分相符,與今之寒蘭則不盡相同:首先,寒蘭葉一般比建蘭葉要細;再者,寒蘭一葶花朵數量為8~12朵,不可能多達20 余朵。因此,徐霞客記錄的冬蘭極有可能是墨蘭。
關于“墨蘭”的記載始于南宋,但指以水墨所繪之蘭花圖,其作為蘭花種類之稱則始于明代晚期,僅見于《(天啟)滇志》卷二八錄前人之詩《赤佛崖署中見白蘭一本,奇姿艷發,旁有墨蘭數莖,并所未睹,因志之,時立冬前一日》[15],此詩雖題詠白蘭,但詩題中言白蘭旁邊有數莖墨蘭,這里墨蘭明顯是蘭花名稱。到了清代,關于墨蘭的記載逐漸增多,主要見于各地方志中,如《(道光)廣東通志》①阮元等修,陳昌齊等纂,同治三年重刊本。卷九六“廣南有墨蘭、紅蘭,葉似菖蒲而闊,皆蘭蕙屬也”,《(光緒)香山縣志》②田明曜等修,陳澧等纂,同治十二年香山縣志本衙藏本。卷五“墨蘭品甚貴,氣清芬,色如淡墨,一干至三十余花,立春、元旦開”,《(光緒)蘭溪縣志》③秦簧等修,唐壬森纂,清光緒十四年刊本。卷二“墨蘭,色如墨而香,品與白蘭垺”等。墨蘭主要分布在云南、廣東等地區,尤以廣東最盛,清人區金策創作的蘭譜《嶺海蘭言》專門記載粵地蘭花,其中就有許多墨蘭品種。時至今日廣東地區仍盛產墨蘭。另外,墨蘭花期經冬歷春,往往會在年底開花,故又有“獻歲蘭”“拜歲蘭”“報歲蘭”“拜節蘭”“賀正蘭”等別稱。
將花朵顏色作為蘭花分類的一種依據,最早出現于南宋時期,見于趙時庚《金漳蘭譜》和王貴學《王氏蘭譜》,兩書都將福建地區的蘭花依據花色分為紫蘭和白蘭兩大類。但需要注意的是,紫蘭的顏色并不局限于紫色,還包括紫紅色、紅色等色系相近的顏色,如“許景出”“石門紅”“小張青”皆是紅花,但依然歸在紫蘭行列。同樣,白蘭也不局限于白色,還包括微黃色、微綠色、碧色等淺色系顏色,如“濟老”色微綠,“施蘭”色微黃,“馬大同”色碧等等。趙氏和王氏的兩部蘭譜所載主要是福建漳州及周圍地區所產蘭花,其中大部分的蘭花品種已失傳,今已不得見,但是根據書中相關描述,紫蘭似乎主要是寒蘭、墨蘭一類,而白蘭則主要是建蘭一類。這種依據花色分類的方法也比較直觀和簡單,是基于感官的直覺分類方法。
素心蘭是就花色而言,要求花萼、花瓣、花莖為同一顏色,如全白、全綠、全黃等,尤其是唇瓣顏色要純正、無雜色,不能帶其他顏色的條紋、斑點。不同種類的蘭花都有素心品種,如素心春蘭、素心蕙蘭、素心建蘭、素心墨蘭等。與素心蘭相對的是彩心蘭,古人稱作“葷心”或“蟲蘭”。素心蘭自古以來就為文人雅士所鐘愛,是蘭中珍品,凡藝蘭和愛蘭人士無不對其推崇備至,甚至不惜重金四處求購,蘭花中的上品和極品就多出自素心蘭。宋代雖未有素心蘭之稱,但趙時庚和王貴學蘭譜中所載魚魫蘭“花瓣澄澈,宛似魚魫,采而沉之水,無影可指”[16]65,雖有夸飾成分,但花瓣白凈無瑕,應是素心蘭無疑。素心蘭之稱始見于清代,而明代有“素蘭”之稱,如王世懋《學圃雜疏》“閩中又有素蘭、賽蘭二種”[17],宋詡《竹嶼山房雜部》“蘭,苞生,一莖一花,清香。石門山有春蘭、秋蘭、鳯尾蘭、素蘭、石蘭、竹蘭,又福建有建蘭”[18],可能就是素心蘭。清代素心蘭十分流行,以福建地區的素心蘭最負盛名,這在文學作品中多有言及,如何紹基《素心蘭》“盆蘭抽箭三四十,初陽照影剛到席……此邦素心珍建產,論價未嫌捐璧尺”[19],方濬頤《素心蘭》“要知白花重閩產,匪等紫莖賦騷客”[20],孫雄《素心蘭》“福州之蘭天下稀,就中素心花更奇”[21]等。
福建多地都有素心蘭,各地縣志中就有記載,如《(康熙)諸羅縣志》④周鐘瑄修,陳夢林、李欽文纂,清康熙五十六年序刊本。“福州山間有素心蘭,一莖數花,稍細,葉亦短,幽香特異,蘭之絕品,尋常不可得”;《(乾隆)永定縣志》⑤伍煒修,王見川纂,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素心蘭,蘭品之最貴者,他處傳種不能蕃茂”;《(乾隆)上杭縣志》⑥顧人驥、潘廷儀等修,沈成國纂,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素心蘭,瓣無朱心、無斑點,色嫩香清,可治難產”;《(乾隆)福清縣志》⑦饒安鼎、邵應龍修,林昂、李修卿纂,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一種花純白,心無紅點者,為素心蘭,此其最上也”。素心蘭在當時十分珍貴,是福建進貢的一種貢品,但因其采辦不易,勞民傷財,為此道光皇帝專門下旨停止進貢素心蘭。這在《清續文獻通考》中有專門記載:“(道光元年)福建巡撫顏檢,奏閩省歲進荔支樹、素心蘭二種采辦運送情形。得旨:‘荔枝樹、素心蘭二種,措辦匪易,乃朕素所深知,而又系無用之物。故去歲特降旨,將其停貢,彼時內務府未能明白傳諭,似俟三年后仍照舊呈進。朕意原是永行裁革,此時不便再行,宣示汝當遵此朱諭,嗣后二項永遠不必呈進。汝能如此直陳,朕甚嘉焉。’”[22]當時民間素心蘭的買賣價格已經十分昂貴,如《(道光)龍巖州志》①彭衍堂、袁曦業修,陳文衡等纂,清光緒十六年重刊本。記載:“素心蘭,葉柔潤光滑,莖白,一莖十余花,花心如玉,不染點塵,香氣幽細清絕。與永安產者相埒,近多重價購之,甚珍重,不可多得。又有獨枝素蘭,更佳,今不可得見矣,此蘭惟州轄有之。”又如沈大成在《題徐愚亭畫蘭》提到“價重群芳在素心,年年空谷荷鉏尋。憑將墨瀋為蘭澤,一葉真須粥一金”,并且自注曰“閩中市素心蘭,計葉論直”[23],可知福建地區的素心蘭以葉之多少計價,一葉一金,珍貴無比。又如孫原湘《二蘭篇》題注“有貴介子以十萬錢購素心蘭一本,扃諸高閣,閟不與人見,蘭雖得所,而有縶拘之慨”[24],一本素心蘭值十萬錢,足見素心蘭之金貴。當時能買得起素心蘭的都是富貴人家,普通人無力購買,如詩人朱景英“舟過永安欲覓素心蘭,而索值甚高,苦無所得,因買水仙以解嘲”,并為此賦詩以抒心中苦悶:“作吏依然貧士吟,曾無一物伴幽襟。沅湘縱入柴桑夢,卻要黃金買素心。”②引自朱景英《畬經堂詩文集》,清乾隆刻本。素心蘭本是幽潔之物,但許多人為謀求利益不斷抬升其價格,使其“一葉一金、一花萬錢”,沾染了世俗銅臭,而鐘情素心蘭的貧士只能望而卻步、望花興嘆。
素心蘭數量稀少而追崇求購者多,一方面是因為素心蘭素凈淡雅,無點塵之染,有遺世獨立之韻,迎合了文人雅士對“素心”即本心的追求與向往,在清代蘭花審美文化發展的鼎盛期,自然被推為蘭中上品、珍品、奇品;另一方面是因為素心蘭稀有難尋,不易獲得,連道光皇帝都言其“措辦匪易”,并下旨停貢,便“物以稀為貴”。
隨著對蘭花審美認識的成熟,人們對蘭花的分類亦愈加細致,花瓣形狀成為其中的一項依據,但僅適用于春蘭和蕙蘭。以瓣型分類蘭花,最早見于乾隆年間藝蘭家鮑薇省的《藝蘭雜記》,據民國楊復明《蘭言四種》記載,“鮑薇省《藝蘭雜記》,有辨江浙蘭之梅、荷、仙瓣一則,近人各蘭譜多載之,而沒其名,茲并著之”[25]364,可知《藝蘭雜記》在民國時期就已經亡佚,但其他許多蘭譜中皆有收錄,因此可窺其一二。楊復明《藝蘭四種》就有載錄:“春蘭之干多紫色,惟素心則綠,間亦有紫者。若花瓣短而頭圓者,為梅瓣。略尖者,為水仙瓣。較誰水仙略長而頭闊者,為荷瓣。上下皆闊為超瓣。此俱上品。倘又為素心,則為超品矣!”[25]365春蘭瓣型被分為梅瓣、水仙瓣、荷瓣和超瓣4種,并皆以素心為貴。其后諸多藝蘭家也開始采用這一分類方法,如朱克柔《第一香筆記》、屠永寧《蘭蕙鏡》、許霽樓《蘭蕙同心錄》、袁世俊《蘭言述略》等蘭譜,都以瓣型分類蘭花。時至今日,此分類方法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的瓣型理論,成為鑒賞春蘭、蕙蘭品種優劣的重要標準。
傳統的春蘭和蕙蘭主要分為梅瓣、荷瓣、水仙瓣三大類型:1)梅瓣,外三瓣短圓,形似梅花花瓣,內部左右兩側的花瓣即捧心呈兜狀,唇瓣平伸或上翹、舒展而不后卷;2)水仙瓣,外三瓣狹長,花瓣中部寬,端部尖,基部狹窄,略呈三角狀,形似水仙花花瓣,捧心有兜或淺兜,唇瓣大而下垂或后卷,又分為梅形水仙瓣和荷形水仙瓣2種,前者外三瓣稍長,略似梅瓣,后者外三瓣較闊,略似荷瓣;3)荷瓣,外三瓣闊大、短厚,尖端較鈍,基部稍窄,向內微卷,形似荷花花瓣,捧心無兜,唇瓣較其他瓣型闊大,先端微微向內反卷。這3種是春蘭和蕙蘭最常見的瓣型,還有團瓣和超瓣:團瓣即外三瓣和捧瓣呈圓形,唇瓣圓短;超瓣則是內外花瓣皆異常闊,基部也不狹窄,其寬度超出了普通瓣型。
針對蘭花的不同瓣型,古人對其優劣多有品評,如朱克柔認為:“水仙素第一,荷花素第二,梅瓣素第三,水仙瓣第四,綠梅瓣第五,紅梅瓣第六,團瓣素第七,超瓣素第八。”[16]161拋開素心,僅就瓣型而言,水仙瓣最佳,其次是荷花瓣,再者是梅瓣,最后分別是團瓣、超瓣。然而朱克柔之后的許多藝蘭家有不同觀點,如屠用寧、杜文瀾、袁世俊皆認為3種瓣型的排名是梅瓣、水仙瓣、荷瓣,這說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蘭花的品評欣賞標準亦有不同。時至今日,瓣型理論雖然也是品評蘭花的重要標準,但人們更加注重瓣型是否“端正”,各種瓣型已無明顯高低之分。
雖然蘭花的園藝種植與觀賞活動興起時間較其他傳統名花如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梅花Prunus mume、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等晚,但其依然深受國人愛重,無論是在園藝園林領域,還是在文學和繪畫領域,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意象和題材,蘊含著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意蘊。探析古代蘭花種類,揭示古人分類方法,既能使今人了解古代蘭花的園藝審美特征,也能為現代蘭花的園藝品種培植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