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橋
摘 要:元宇宙的嵌入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次重大模式創新,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思政育人的實效性、針對性,也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但技術造成的馬太效應、數字中心效應造成的隱私風險及技術替人效應造成的人的情感異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育人的本質。因此,我們需要以“技術藥性”中和“技術毒性”,以制度完善筑牢隱私防線,以重拾人的主體性平衡技術與人文之交,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元宇宙 思政 技術毒性 優化路徑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虛擬世界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一個數字化的多維度虛擬空間,其中包含了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三維互聯網和其他數字技術。這個虛擬世界是由計算機生成的,允許主體以數字化的身份在其中互動、社交、娛樂和創造。將元宇宙與思政課堂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習的互動性、趣味性和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體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保?]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教育領域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僅是教育工具或方法的更新,而且是教育哲學和實踐的革命,是從以人為中心逐漸演變為以數據為中心的范式變化。這種轉變既帶來了顯著的育人成效,也進一步縮小了教育鴻溝。由于技術的應用也有潛在的消極一面,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規避技術風險,以確保教育的進步始終是積極的、可持續的。
一、元宇宙賦能思政課的價值依據
(一)元宇宙賦能思政革新課堂評價模式
學生思想評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進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題。思想和情感的培養是一項深層次、內在化的工作,涉及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因而難以進行直接量化和衡量。當前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培養積極的情感狀態和道德品質。這些方面的變化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階段以及長期的教育過程和積極的引導。這些內在變化往往難以被直接觀察或測量。因此,以往的教學評價主要存在兩類問題:一是缺乏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這些標準需要反映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原則,凝聚廣泛共識以確保評價的公平性和客觀性。二是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可操作性不強。評價不應該是一次性測驗的結果,而應貫穿課堂教學始終。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及時的評價和反饋來檢查和改進教學方法。這就需要評價工具和方法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的教學場景和學生群體。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體系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元宇宙技術實現了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全程跟蹤和記錄,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討論質量、作業完成情況等數據作為評價的依據,保障了評價數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更進一步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客觀呈現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況。元宇宙融入課堂教學和教育環境是對科技發展的積極響應,也是滿足信息時代教育需求的一種方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有望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二)數據驅動思政提高育人針對性
元宇宙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不僅彌補了過去在傳統一對多教學場景下教師難以關注到每個學生的不足,也“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從而實現了對以獨立個體存在的學生的全面了解和科學評價。首先,元宇宙作為一個綜合的虛擬環境,將學生的學習數據、行為記錄、在線互動等信息整合到一個共享的虛擬空間中,以便進行聚類分析。這有助于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在元宇宙中,教師可以訪問學生的在線學習日志、互動記錄、課堂表現等數據,從而更準確地評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其次,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揭示出數據中存在的模式、趨勢和關聯。基于這些分析結果,教師便于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策略,提升思政課的教育質量,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數據驅動還可以用于早期干預,識別學生可能面臨的問題并采取措施來防止問題進一步惡化?!稗k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3]大數據也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通過分析學生評價和學習成績為教師提供反饋和教學改善建議,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相長。但需要明確的是,數據結果本身并不具備決策能力,最終仍需要人類的解釋和理解。因此,學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將大數據分析的結果有效地傳達給教師以確保能夠為教學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三)沉浸式學習體驗增強思政互動性
元宇宙是虛擬現實技術、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多項創新技術的融合,旨在創造一個逼真、多樣化且高度互動的虛擬環境,讓客體能夠沉浸其中,體驗到超越現實的感覺。元宇宙思政課教學系統中的師生共享一套技術系統,以反映元宇宙對現實的原生事物的虛擬映射。[4]AR、VR等技術的廣泛運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的內容、樣式、形態更加多元化。[5]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生仿佛置身于虛擬的現實世界中,與所學內容互動,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傳遞,而且實現了與現實世界的互動和探索。這種互動性和沉浸感為學習者提供更加生動和深刻的學習感受。首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擴展了傳統教育的邊界,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即“超越即在”。傳統教育通常在教室內進行,而虛擬現實技術將學習任務帶入虛擬的現實世界中,將學生從課堂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由此引發了一種更為廣闊的教育觀念,教育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間,而是與現實融合,超越了傳統的地域和時間限制。這種新的學習體驗改變了學生一貫的學習習慣,強調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從虛擬世界中獲取的信息轉化為對現實世界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轉化為對知識的實際應用。這種情感豐富的虛擬場景與學習內容形成緊密的聯系,更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另外,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學生在虛擬環境中一起解決問題、合作完成任務,從而提高了交流與合作能力,有助于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溝通技巧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互動,學生可以分享想法、探討觀點,并共同解決復雜的問題,充分詮釋了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二、元宇宙嵌入思政課的倫理困境
(一)馬太效應:人的思維固著
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課的深度融合為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提供了新的動力。創新思政課的形式不僅是思政課自身的內在要求,也是順應數字化時代課堂改革的必然趨勢。在這個數字化時代,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而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和發展不僅需要適應這一時代的潮流,還需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以更好地育人。
“馬太效應”這個概念在元宇宙融入思政教育中有著較為普遍的應用。為了實現個性化推薦,算法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技術,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興趣,從而實現量身定制的學習內容推薦。這樣看似一種有益的趨勢,可以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實際上,這種個性化推薦的背后隱藏著風險和問題。首先,隨著算法不斷收集和分析用戶數據,學生的興趣和偏好將被越來越精確地描繪出來。這雖然有助于提供更精準的學習內容,但也可能使學生陷入信息的“舒適區”,只能接觸到與自己興趣相符的內容,缺乏對不同觀點和知識的了解,很容易滋生認知偏見。同時,這種個性化推薦會削弱學生探索多樣觀點和理念的意愿,限制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二)數據中心效應:人的隱私泄露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主要依靠教材和課堂經驗進行教學,而不需要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個人數據。隨著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學生的個人數據變得至關重要,以便為每位學生提供定制的教育計劃。這意味著學校和教師更多地需要處理學生的個人數據信息,包括網絡瀏覽歷史、課程表現、興趣愛好等。由此引發出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即教育主體需要明確了解學生的隱私權利。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全過程并沒有涉及或僅極少涉及關于教育客體個體性特質的隱私信息,教育模式主要依賴教材和教師經驗,其核心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培養思想,用不到也不需要搜集學生的大量個人數據,對學生的信息也僅限于姓名、性別、年齡、成績以及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這些信息只存在于教師個人的思維之中,不會被第三者獲取,更談不上信息泄露的風險。元宇宙的嵌入,為了實現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教育,需要廣泛地收集、分析和應用學生的數據,這就勢必會使學生的個人隱私數據有泄露的風險。對算法來說,收集的數據越豐富,來源越廣,分析的結果越精確。如果教育主體缺乏對隱私權的充分尊重和保護,則會侵犯學生的隱私權,影響教育的客觀性和多樣性,對學生本人也會造成侵擾。因此,教育主體需要在個性化的有效性與學生的隱私權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使技術的工具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三)技術替人效應:人的情感淡漠
思政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承載著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的重要使命。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下,元宇宙的迅速崛起似乎給這一偉大使命帶來了新的省思。情感作為一種發端于人的大腦,外顯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的人的獨有的情感體驗,構成了人內在體驗世界的方式。然而,情感的表達和理解并不總是簡單明了,在人際交流中,常常依賴于非語言信號,如微笑、眼神接觸、語調等,來解讀他人的情感狀態和意圖。這些非語言信號使人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與對方建立情感聯系,因此情感還是一種交流和連接的橋梁。在教育領域,情感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還涉及價值觀念、道德原則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者,還是情感的感知者。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情感狀態,增強情商,培養同理心和合作精神。但是,情感培育需要更多的比知識傳授更深刻的互動和聯系,而這正是作為人的教師在教育中發揮作用的地方。機器通過算法和模式識別來模仿情感,但并不等同于機器真正理解或體驗情感。因此,機器所傳遞的情感態度往往只是機械計算和規則應用的產物,而非真正的情感體驗。思想政治課若依賴機器灌輸,會使學生變得冷漠和不關心他人的情感需求。長時間與機器互動使他們習慣于冷冰冰的虛擬界面,失去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的需求。最終,長期與缺乏真實情感的機器互動對學生的情感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學生產生社交問題和情感障礙。
三、元宇宙賦能思政課的優化路徑
(一)技術藥理學:“技術藥性”化解“技術毒性”
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出現了,其中,“馬太效應”以及由信息過濾引發的學生思維僵化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教育難題。技術的進步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性,通過運用技術本身的“藥性”來抵消其“毒性”,實現人工智能育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首先,一個直接的方法是引入多元化的推薦策略。傳統的推薦系統往往傾向于根據用戶的過去興趣來推薦相似內容。為了打破這種模式,多元化的推薦策略在推薦算法中引入一定程度的隨機性,以確保不僅與用戶興趣相符的內容被推薦,還要展示用戶沒有主動尋找但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種隨機性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展用戶的信息獲取面,從而避免思維固著。其次,多樣性評估指標的運用是重要的一步。推薦系統可以通過監測覆蓋率、多樣性得分等指標,確保推薦結果中包含不同主題、觀點和來源的內容,以減少信息過濾問題造成的思維僵化。再次,設置用戶反饋機制。用戶可以對已閱讀或觀看的內容進行評價、提出建議或意見。這些反饋信息可以幫助推薦系統更好地理解用戶的喜好,并根據用戶的反饋調整推薦策略。用戶的反饋還可以用于糾正潛在的偏見,以確保推薦結果更加多元化。另外,內容的標簽和元數據的準確性也是確保多元化推薦的重要因素。采用人工數據審核的方式,對內容進行精確的標簽和元數據標注,使推薦系統更好地理解內容的性質和主題,生成更具有質量的學習內容。最后,透明度和解釋性也是算法系統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算法系統通過向用戶展示推薦內容的來源、推薦算法的工作原理等方式,給用戶提供所看到的推薦內容的合理性解釋,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推薦系統。
(二)制度完善說:夯實數據保護體系
隱私保護在個性化教育和數據分析領域至關重要。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數字管理規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6]首先,透明的隱私政策和知情同意程序應該成為標準。學校和授課教師需要明確了解學生的隱私權利的重要性,包括確保學生知情同意,明晰自己的數據將被收集和使用,并知曉這些數據將只用于自身。其次,技術開發者需要采取可靠的數據安全措施,確保學生的數據不會被濫用或泄露,包括數據的加密、訪問控制、安全存儲等。再次,建立監督和審查機制,確保數據的使用符合法律和倫理要求。個性化評價和數據分析應當尊重隱私原則,不過度收集不必要的個人信息,對數據做脫敏化處理,建立數據保留和刪除政策,保證不再需要的數據會被及時清除以減少對個人數據泄露的潛在風險。最后,教育行政部門發揮在人工智能應用中的監督和審查作用。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建立明確的監管框架,監督和審查技術公司的數據處理流程。同時,建立有效的投訴渠道,以便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報告任何隱私問題,并及時得到處理和解決。
(三)情感互動論:增加師生、生生交流
“依托技術撬動高校思政課改革,在技術賦能的過程中兼顧思政教育的‘溫度。要在智能化、技術化過程中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有溫度的‘揚棄。”[7]科技的發展為教育帶來了新的可能,但教育的本質仍是育人,是培養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我們需要在技術與人文的交匯處找到平衡,讓人工智能成為思政教育的有力助手,而非削弱其精神內核的存在。首先,明確技術在思政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應該將技術視為一種有益的工具,而絕非人的替代品。技術可以輔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提供個性精準的學習推薦,但不應取代教師的情感共鳴和人文關懷。其次,推動教育技術的人本設計。人本設計強調將人的需求、價值觀和體驗置于技術設計的核心位置。在教育技術領域,我們不僅需要確保教育工具功能強大,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最后,創造更多互動性學習環境。小組討論和項目合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學生共同探討重要的倫理和價值問題,參與社會實踐項目等,在共同制定計劃、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中培養自身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9-05-17.
[2]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3]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20.
[4] 陳琳.元宇宙思政課教學系統:理論框架與實踐展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21-127.
[5] 董圓圓.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的倫理風險及其應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9):1-7.
[6] 祝智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方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6):3-4.
[7] 查建國,陳煉.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創新[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5-06.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叭恕本C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計劃項目“數字賦能醫學院校精準思政研究” (sztsjh-20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