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菊梅 王宇和
摘 要:作業治理觀是“治理”理念在學生作業領域的具體表現和應用。赫爾巴特以他的實踐哲學和“教育性教學”理論為基礎,創立了一套完整的作業治理理論體系。赫爾巴特的實踐哲學為他的教育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清晰地界定了教育的目的;“教育性教學”理論強調教育與教學相結合,突出作業、興趣、教師、家庭環境等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當今作業治理改革背景下,探討赫爾巴特的作業治理思想不僅有助于我們“對癥下藥”,樹立科學合理的作業治理觀,“多方并舉”,倡導作業協同治理模式,還有助于我們“化繁為簡”,提高作業質量,平衡作業結構。
關鍵詞: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 作業治理
一、赫爾巴特作業治理的理論基礎
(一)實踐哲學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多次提醒他的教育學讀者,要關注他的哲學與教育學的內在關聯。他在《我與當代時髦哲學的爭論》一文中指出:“沒有我的形而上學(Metaphysik)和實踐哲學(praktische philosophie)觀點,就沒有我的教育學?!保?]赫爾巴特在教育學方面的諸多成果都與其實踐哲學密切相關,實踐哲學也成為赫爾巴特作業治理觀的重要理論基礎。赫爾巴特從實踐哲學出發,認為人的意志是道德的基礎。他將人的意志歸納為五種道德觀念,即“內心自由”“完美性”“友善”“法”和“公正”。其中,“友善”是最高的道德存在,“內心自由”和“完美性”可以視為人的積極道德,而“法”和“公正”則是消極道德。這種道德觀念使赫爾巴特更加關注人際關系的“意志判斷”。赫爾巴特認為,在實現道德目的之前,教育所要達到的較近的目的是多方面興趣的培養。他強調,在作業設計和實踐中,要關注作業內容對于學生品德、人格、意志力的培養。此外,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良好的道德性格和道德意志。這不應該只是一種約束,而應該成為兒童自己的意愿。赫爾巴特的實踐哲學以道德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讓學生成為有道德品質的人,“人們努力運用道德的力量從外部維護人們內心應該確立的東西”[2]。
根據實踐哲學的道德基礎,赫爾巴特提出了他所認為的科學的教育方案——關注那些固定不變的優秀典范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典范應該是不會犯錯和衰亡的。他認為教育需要建立穩定的秩序,而作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輔助手段。此外,赫爾巴特認為兒童在出生時沒有任何意志,他們的心靈就像是一張白紙,所有的觀念都是時間和經驗的結果,人的認識是通過在觀念中對面前的事物進行模仿和摹寫來實現的。由此可見,建立在實踐哲學基礎上的赫爾巴特作業治理觀強調作業應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與課堂教學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機會讓學生接觸新的材料和思想以建立新的體驗,促進良好道德性格或道德意志的培養,輔助建立穩定的教育秩序。
(二)“教育性教學”理論
在赫爾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學”之前,德國的教育學術傳統中,“教育”與“教學”往往被視為兩個獨立的領域,缺乏有效的聯系與整合。[3]教育學家通常強調教育的意義和目的,而將教學作為達成這些目標的手段和工具,忽視了教學本身也是一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因此,在傳統的教育學術觀念中,教學被視為一種機械的、無趣味的、單調的任務,而不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啟發性和豐富性的教育活動。對此,赫爾巴特力求實現二者之間的融會貫通,認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和“無教育的教學”。[4]
在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理論中,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必要步驟之一,他強調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必須意識到,養成多方面興趣離實現德行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我們不能培養多元化的興趣,就很難實現德行的發展。這是因為人的欲望、情感和意志都建立在觀念基礎之上。為了實現教學的“充實心智”效果,赫爾巴特提出,教師的責任不僅在于傳授系統的知識,還包括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才能促進他們的道德認知和行為發展,而教學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教育性教學要求教師注重發展學生多方面興趣,從而為學生的道德發展奠定基礎。赫爾巴特所謂的“興趣”的實質是指向認識不斷深化、個性臻達圓滿、德行趨于完善的人的和諧發展過程。赫爾巴特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傳授知識和激發興趣是教育中同等重要的兩個方面。很多人普遍認為興趣只是學習的手段,但是赫爾巴特認為興趣是學習的目標之一,因為只有學生對知識感興趣,才能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學中最嚴重的罪過”就是枯燥乏味。由此可見,赫爾巴特作業治理觀相較于傳統的作業治理觀,更為細致地考慮了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訓練。同時,赫爾巴特還注重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思考周到、有意義的作業對學生的學習和興趣極為重要,重視作業需提供機會讓學生接觸新的材料和思想以建立新的體驗,促進良好道德性格或道德意志的培養,輔助建立穩定的教育秩序。
二、赫爾巴特作業治理觀的價值意蘊
作業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兩者之間的關鍵紐帶。作業治理是“治理”理念在學生作業領域的具體表現和應用,是指從治理角度出發,審視作業管理中的問題,尋求平衡和創新。赫爾巴特推崇實踐哲學和“教育性教學”理論,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業治理。他的作業治理觀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自主管理作業的能力,并適量控制作業量,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發展。他認為作業治理應該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品德,讓他們在做作業中得到成長。
(一)作業——管理之尺
赫爾巴特的“烈性無用”理論基于對人性本質的深刻理解,認為兒童天性中的叛逆性格必須通過強有力的管理手段來消除。在他看來,兒童的自然天性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其最初的表現不是良好的道德意志,而是盲目、叛逆和隨性的“烈性”。這種烈性往往會危害個人和社會,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來“壓制”和“克服”。根據赫爾巴特的觀點,作業是實現教育管理的基石,這里的作業包括課堂作業、家庭作業以及學生參與的所有活動。赫爾巴特認為兒童通常精力較為充沛,如不指定作業,其精力便無處發泄,如往壞處發泄,將導致不良后果,所以需用作業來消耗其精力。
赫爾巴特提倡的管理方式并不是簡單地對兒童施加壓制,而是強調權威與愛的平衡運用。他認為管理與教育應該相輔相成,避免過度依賴嚴厲的手段來實現管理目標。換言之,赫爾巴特主張在管理中注重關系建立和人性化的因素,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赫爾巴特明確表示,管理的基礎在于讓兒童活動,并且應當滿足每個年齡段兒童身體活動的需求。他認為,在處理兒童的行為問題時,管理是必須優先考慮的事項,但同時也應該盡可能地與訓育相結合。他主張采取溫和的方式來約束學生,比如輕微的責備可以比體罰更有效。他認為,對于學生來說,教育和管理是相輔相成的,教師應該恩威并用,既要關心和愛護學生,又不能縱容他們。此外,他特別強調教育管理中的秩序,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因此,赫爾巴特主張要在監督和紀律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種有秩序但富有人情味的教育管理體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赫爾巴特認為,“只有愛同必要的嚴格結合在一起時,愛才是有價值的”[5]。赫爾巴特強調的教育管理思想并非簡單地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壓制,而是更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方式。他認為,在教育管理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學生的身心狀態、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多個因素,采用個性化的教育管理方法。赫爾巴特反對單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他提倡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互動,以探索他們的潛力和創造力,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他指出,教師的角色是為兒童提供清晰的講解和適當的陪伴,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傳授知識。雖然他認為學生應該保持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但他也強調,強制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否認他們自己的思考和創造方式,會讓他們感到不滿和壓抑。
赫爾巴特還提出,在教育管理過程中需要正確實施監督,不能過于嚴格,以免學生感到壓力和束縛,影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梢?,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扮演指導者的角色,但不應過度干預兒童的學習和成長,而是應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和自由。赫爾巴特認為,在學生發展的早期階段,他們缺乏獨立的意志和行動能力,因此需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和管理,以幫助他們糾正不良的行為和發展方向。然而,這種約束并不應該是永恒不變的,而應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逐漸放寬。同時,教育者也應逐漸減少管理,更加注重訓育。當學生已經樹立了自己的觀念和原則時,就不再需要管理。這表明,對學生的約束和管理只是教育過程中的短期手段,真正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持續成長和發展。赫爾巴特指出,在實施作業的時候,最好讓兒童從事他自選的作業,但是兒童天生具有依賴性,即便讓他從事這種作業,也很少能按規則并且持續地做下去,所以成人的幫助是不可或缺的?!白赃x作業是最好的,但是兒童必須受到幫助,使作業正常地、繼續地進行,所以他們不會由沒有目的的游戲而變壞,由于作業,他們很快地疲倦了,此時成人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參與兒童的游戲?!保?]對于兒童而言,作業不僅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游戲。這種游戲不僅可以防止他們變得懶惰和頑皮,而且可以幫助他們糾正成長過程中根深蒂固的不良習慣。因此,在兒童的早期階段,作業是管理的一把戒尺,是輔助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作業——德育之規
赫爾巴特認為,要激發兒童的道德意志,培養兒童的道德行為,必須讓他們對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他建議通過提供各種有趣的事物和作業,讓學生產生多方面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道德行為的目的。赫爾巴特還對興趣狀態下的心理活動進行了進一步分析。他認為在興趣狀態下,學生會產生兩種心理活動,分別是“專心”和“審思”。其中,“專心”指全神貫注于某一對象或活動,排除其他干擾;“審思”指協調和同化新舊觀念的心理活動。這兩種活動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構成了兒童道德活動的基本過程。赫爾巴特進一步指出,只有通過“審思”活動,兒童才能將在“專心”活動中獲得的新觀念和新經驗與原有的觀念聯系起來,并進行改組和改造,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在教學過程中,赫爾巴特主張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復習和書面作業等方式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暗侵荒懿贾眠m當的作業,不要通過嚴厲的手段把要求推向極端。”[7]赫爾巴特主張不應該過早要求學生進行書面作業,尤其是對于那些能力較弱的學生,只能給他們布置一些篇幅較短的寫作作業,“假如學生能力較弱的話,只能布置很短的寫作作業”[8]。因為當學生頻繁犯錯時,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挫敗。赫爾巴特批評某些教師僅僅出于省力的考慮在學校中布置大量的家庭作業,他建議教師應該減少作業量,避免給學生過大的壓力,“不要使布置的家庭作業去剝奪學生必要的休息時間”[9]。他的建議是,教師應該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讓他們在沒有教師過多干預的情況下,嘗試獨立完成任務。此外,他強烈反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過多干預,如過多地進行各種示范演示,避免阻礙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獨立性,因為“獨立地寫作三行要比照示范寫三頁強”[10]?!白鳂I難度不能超過學生的能力,完成作業所需時間不能太長?!保?1]
由此可以看出,赫爾巴特的作業治理理念的核心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強迫學生完成大量作業。根據這種理念,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恰當的作業練習和鞏固機會,以幫助他們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這種作業練習和鞏固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定制,以確保其有效性。他建議教師應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沒有過多教師干預的情況下自主探究和實踐,以便更好地發掘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
赫爾巴特強調各種作業、訓練和練習對于德育的作用。作業設計和實踐應該綜合考慮學科知識和品德培養,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長期性的作業能夠培養學生的堅忍品質和毅力,合作性的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學生可以更好地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同時也能夠發展道德性格力量。作業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在于拓寬他們的思維范圍和培養道德判斷力。通過作業,學生可以積累更為系統和充分的知識,并自主建構正確的道德觀念。赫爾巴特的作業治理觀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注重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因此,作業設計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段和興趣特點而定,以更好地發揮作業的作用。顯然,赫爾巴特的作業治理觀,主張作業與德育相結合,把作業視為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德育的一種基本途徑。
三、赫爾巴特作業治理觀的當代啟示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學習的過程,而作業是學生自主學習內化的過程,作業承載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使命。作業不僅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素材來源,還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12]赫爾巴特一生都在從事教育理論的實踐工作,并以其實踐哲學和“教育性教學”理論為基礎創立了一套完整的作業治理理論體系。他建議教師通過各種作業來引起學生多方面的興趣,通過作業使學生掌握牢固的知識,并且注重在作業治理中實現德育,其獨特的作業治理思想對我們當今“雙減”政策背景下的作業治理改革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一)“對癥下藥”,樹立科學合理的作業治理觀
赫爾巴特指出,教師必須是懂治理藝術的大師,得不斷更新作業治理理念,傳承與創新并舉。在新形勢下,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導向,構建科學的作業治理觀。如果忽視學生,不關注學生,不研究學生,即使有再美好的教育愿景也無法實現。因此,建立科學的作業治理觀需要把人的需求和發展放在核心位置,將全面發展的理念貫徹到作業的方方面面。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業的設計和實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這意味著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和支持,以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并成功地完成作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只有這樣,作業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有益工具,而不是單調的任務和負擔。赫爾巴特明確表示,“管理的基礎在于讓兒童活動”,“應當滿足每一個年齡階段兒童對身體活動的各種需要”。[13]作業治理要回歸本源,就要充分發揮育人功能。
雖然我國中小學已經實行了“減負”政策,但是作業負擔似乎仍然在增加,這導致中小學作業領域出現了一些復雜問題和難以掙脫的困境。許多學生似乎成了做作業的“機器人”,他們每天需要完成大量重復的作業,這導致他們的學習變得機械、消極、低效,有時候甚至沒有任何效果。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興趣、創造力和思考能力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然而,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作業方面,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轉變。每個學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都不同,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需要因材施教?!敖逃吡η蠼逃钠毡樾裕鴮W生是個別的人……應當盡可能避免侵犯個性。”[14]赫爾巴特從尊重個性這一倫理學命題出發,認為作業治理的起點就是個性。他的作業治理觀的核心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并著重培養學生多元化的興趣。他相信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尊重學生個性,才能培養他們的多方面興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主張采用多方面、均衡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興趣。
綜上所述,赫爾巴特的作業治理理念強調了學生個性與興趣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他指出,教師既要根據學生的天賦和個性針對性提升學生的“長板”,同時也需通過發展學生的興趣,補足學生的“短板”。因此,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并取得進步,教師需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節奏,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注重促進他們個性化發展。教師還應該發掘學生的優勢,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多樣化的作業,以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這樣,學生們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總之,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需求,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作業體驗?!皩ΠY下藥”,使作業內容具有層次性、選擇性;使作業的治理內容既關照學生主體發展,又著眼于學生學習本身,激勵每一個學生積極向上、實現自我、努力成才。這也使得作業治理目標不斷地趨近教育的本質,即實現人的發展。
(二) “多方并舉”,倡導作業協同治理模式
作業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被視為教育功能實現的“最后一公里”。為了實現“善治”,保障作業治理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需要在制度建設的基礎上,明確各利益主體在作業治理中的角色和價值。政府應該起到領導的作用,確保作業治理合法有效;學校和教師則應該承擔主導作用,采取加強作業管理等措施,有效治理學生作業問題;家長、社會和學生也應該積極參與作業治理,六方協作,以確保作業治理持續和有效運行。綜上所述,作業治理需要建立全面協同的合作機制,共同推進“善治”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作業治理的有效性,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體驗,為中小學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學校還應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作業治理價值觀,提高教師的教育素養,引導教師正確認識作業的價值、功能和作業量。赫爾巴特注重對教育者素質的要求,他認為教育者應是集知識、能力、品格于一身的高素質群體,“教育者必須富有各種各樣的技巧”[15]。教學中,有些教師忽視了作業與作業之間的前后銜接,導致學生不注意對原有知識和后續知識的整合,無法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結構。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多樣化的作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他們的心目中,作業必須形成一個整體,即使僅僅是一個較小的整體”[16]。
“如果家長監督不周,學生在家里仍可為所欲為,或是乘機到外面游蕩,則距離接受教育更遠?!保?7]長期以來,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的角色逐漸被異化,從本來應該是支持孩子完成作業的角色轉變為作業問題的推波助瀾者。赫爾巴特指出,“家長要保證兒童合理的生活秩序”[18]。在學生作業治理中,家長需要明確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承擔起學生作業的監督職責。雖然作業是由老師布置的,但最終得由學生完成,學生是作業價值的直接承擔者和最終受益者。
在教學中,赫爾巴特主張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學生不應該被單純地視為作業問題的被動承受者,他們應該被賦予更多的主動權和責任,教師需引導學生認識和表達對作業負擔的觀點,積極參與作業治理行動。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和授權學生扮演主導角色在作業治理改革中至關重要。由于學生是作業的主要承擔者,他們需要積極參與并得到指導以確保作業更合理、更有效。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能夠學會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因此,教育者應該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參與作業治理,以此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 “化繁為簡”,強化作業質量,平衡作業結構
作業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適當的作業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增加他們的自律性和責任感,改善學校教學質量,促進家庭與學校的協作;而過多的作業則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重復的作業以及機械和低效的作業會占用學生的自由時間,給他們帶來學習壓力,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甚至抵觸的情緒。
赫爾巴特明確指出,“作業難度不能超過學生的能力,完成作業所需時間不能太長”[19]。“因此,假如學生能力較弱的話,只能布置很簡短的寫作作業,甚至寧可不布置,除非我們通過其他形式的練習已經較有把握這樣做了。有的教師為了在學校中省力而布置家庭作業,這完全想錯了,不久他會感到更費
力?!保?0]“更加迫切的是不要讓布置的家庭作業剝奪了學生必要的休息時間。誰如果認為通過布置大量作業可以取消那種也許未必有用的家庭監督的話,那么他是在用肯定的和普遍的弊病來代替不肯定的和局部的弊病。”[21]因此,只有對作業的總數量進行界定,并對其進行適當的控制,從而提高作業的設計質量,才能真正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謂“控量”,并不意味著盲目地減少數量,也不意味著完全不做任何作業,而是要使作業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其中的關鍵就在于作業“整合”。
在內容方面,作業不僅要注重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要注重將這些知識與學生個人的生活經歷相結合,同時也要體現在校學習的知識與整個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講,作業不能因學生每日所學內容的差異而將其分割成單獨的一部分,而是要在“分散”中突出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教師來說,在設計學生的作業時重要的是把新知識和已經學過的知識結合起來。這是確保學生獲得新知識并鞏固他們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如果學生面對完全不懂的新知識,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可以降低作業的難度,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給學生一個完成作業的時間限制也很重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和思考他們的作業,將確保他們不會因為時間太短而無法完成作業或抄襲他人作業。然而,這個時間也不應該太長,因為如果時間太長,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和疑問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沒有得到解決或被遺忘,作業的時效性也會喪失?!白鳂I難度不能超過學生的能力”,教師在安排作業時要適配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果布置的作業太難,會導致學生的信心下降,甚至可能使學生喪失學習的動力。反之,如果布置的作業太容易,學生從中無法學到新的知識,則會影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因此,在組織學生的作業時,教師需要確保作業內容、難度和任務數量適中,以便所有學生能夠共同完成。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為困難學生單獨分配作業來調整學生的學習,在布置作業上要求精而少,盡量用較少的題目和作業量涵蓋更多的知識點。學生的作業應該反映教學內容的要點,應與教師的講授相結合,確保學生理解、掌握這些重難點知識,并可以歸納和運用于其他學科,觸類旁通,學有所得,在控制作業數量的基礎上實現質量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張卉.哲學與教育學互動關系視角下赫爾巴特教育理論體系再審視[J].全球教育展望,2021(6):39-49.
[2] [德] 赫爾巴特.赫爾巴特文集:哲學卷一 [M].李其龍,郭官義,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5.
[3] 韓彥肖.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理論分析及其啟示[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5-7.
[4] 周采.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與倫理學[J].教育學報,2006(5):3-11.
[5] 華先發.翻譯與文化研究:第2輯[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227.
[6] 詹棟梁.赫爾巴特教育思想之研究[M].臺北:水牛出版社,1989:181.
[7] [19] [20] [21] [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2,92,69,75-76.
[8] 許文果.對赫爾巴特學生觀的再認識[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5):92-95.
[9] [10] [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65,258.
[11] [13] [德]赫爾巴特.教育學講授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2,25.
[12] 胡雯,熊建平.“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8):107-111.
[14] [15] [16] [18] [德]赫爾巴特文集:教育學卷一 [M].李其龍,郭官義,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0-41,38,275,208.
[17] 賈馥茗.西方教育名著述要[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79.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近代中國教學論研究” (21FJKB004),教育部政策法規司課題“1921—1949年黨的教育理論發展、實踐及歷史影響研究” (JYBZFS2019112),2022年度浙江省哲社規劃課題“浙江省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過程中鄉村教育治理研究” (22NDJC155YB),浙江省教育廳一般課題“共同富裕愿景下城鄉教共體建設研究” (Y202146033),湖州師范學院2022年校級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中外教育史專題” (YGJX20019),湖州師范學院2020年校級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考評機制研究” (YJGX20006),湖州師范學院2022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雙減背景下小學高段語文分層作業設計研究——以湖州市H小學為例” (2022KYCX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