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已成為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逆序式教學設計為語文教學活動設計注入了新的教改增長點。本文以紅色戰爭小說茹志鵑《百合花》教學設計為例,以PBL學習理論為指導,從教學目標的設定、學習任務的安排、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資源的支持、學習成果的呈現五個步驟實施指向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逆序式教學設計,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關鍵詞:紅色戰爭小說 百合花 語文核心素養 逆序式教學設計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概念。一般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具體到語文學科,現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當代語文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構成要素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發展性與階段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它指向學生的閱讀理解力、語言表達力、思維發展力和文化感受力的培養。[2]對如何進行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課題,學界已有諸多探討,如教材的選文與組合、學習任務群的開發、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的融合、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等都已成為改革的熱點。但聚焦到一篇課文、一節課的教學,語文課程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又該如何實施?語文核心素養怎樣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落地?本文以普通高中語文經典篇目茹志鵑創作的紅色戰爭小說《百合花》為例,提出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逆序式教學設計思路,提供教學流程示例,以期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一、“逆序式教學設計”理念與設計步驟
(一) “逆序式教學設計”的提出
“逆序式教學設計”源自國外的“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所謂“基于項目的學習”強調問題情境、任務驅動、項目計劃、研究過程、成果展示,是目前在職業教育領域中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姜大源等人對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進行研究后提出,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應遵循如下八個基本步驟:分析職業工作過程、了解職業教育條件、確定職業行動領域、描述職業行動領域、評價選擇行動領域、轉換配置學習領域、擴展描述學習領域、擴展表述學習情境。[3]這種課程開發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是一種基于項目學習的“行動導向”的教育指導思想與策略,對普通教育領域的學科教學也有很大啟發。
(二) “逆序式教學設計”的內涵與特征
“逆序式教學設計”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強調行動導向的項目化教學設計。它強調以學生為本,認為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為,不是通過教師外在講解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通向既定目標過程中進行的自我評價和反饋行為。作為教師,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逆序式教學設計改造來實現“行動導向”的項目化教學。項目設計的完整性、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追求學習成果的可檢測性是“逆序式教學設計”的主要特征。所謂項目設計的完整性強調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項目化處理,包括目標、內容、方法、過程、評價等的設計都要圍繞項目化設計思路來展開,學生則按照明確任務、制定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檢查控制、評價反饋這樣一個完整的行動過程來完成一個學習任務。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是指教學設計的落腳點指向學生,學生通過實踐(語文課程具體指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來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同時以自我為主體,在互動交往合作中主動學習、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是指教學實踐活動源自現實生活,源自學生的真實需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實踐獲得言語經驗、閱讀興趣、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追求學習成果的可檢測性是指學習成果的產出應該是明晰可見的,語文學習過程除了思考與探究、審美與鑒賞、理解與吸收、傳承與發展這些抽象的概念目標之外,還應該有具體學習成果的產出以及可供評價的指標來衡量目標的達成度,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或結果來反推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三) “逆序式教學設計”的設計流程
“逆序式教學設計”與以往的教學設計的起始環節是相同的。第一步是定位教學目標,以語文閱讀教學為例,通過這一篇或這一組課文的學習,要幫助學生達成怎樣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產出怎樣的學習成果來達成這一目標,這些應該是清晰可評估的。這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與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關系,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怎樣的聯系,教師也要做到心中有數。第二步,和以往從文本內容、結構、主題、語言等方面為出發點的教學不同,“逆序式教學設計”是從結果來倒推學生學習過程的:為了達成學習目標,需要設計怎樣的學習任務,圍繞學習任務設計怎樣的學習情境,一個學習情境中包括哪些具體的教學活動?這一步是“逆序式教學設計”的重點。第三步就是教學流程的設計。為了落實任務情境,教師需要設計哪些教學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達成任務成果,從而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第四步,在整個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需要提供哪些輔助手段、知識要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備好哪些方面的素材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撐?是否需要設計學習任務單、評價量表,準備課外的教學資源來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支撐、配合和檢測?第五步是學生的學習成果與表現形式。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成果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了嗎?是否留下了可供評價、檢測的言語實踐活動記錄?在成果分享環節,學生的調整、反思、優化、評價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總之,“逆序式教學設計”從教學目標的設定開始倒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設計學習任務、引入學習情境、提供學習支撐、規劃學習評價都指向一個目標,就是服務學生完成特定的學習項目。
二、《百合花》逆序式教學設計思路
《百合花》是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的第一篇小說,屬于教讀課文。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激揚”,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新課標要求通過單元學習能夠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促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青春的認識,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課文擷取了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斗爭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畫了有著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心靈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用清新淡雅的語言歌頌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這篇課文應該設定怎樣的教學目標呢?高一的學生已經有了閱讀小說類文本的體驗,初步掌握了與小說相關的知識和閱讀方法。就這篇戰爭題材的小說而言,它采用了從小處著眼、以小見大的取材方式,通過細節描寫以及富有詩意的對比手法等,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其美學技巧值得學生進一步學習。讓當代青年學子跟隨人物關系戲劇性的變化,走近那些可敬可愛的年輕人,感受革命戰爭年代戰火中別樣的青春,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中“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題中應有之義。讀這篇小說,不能僅僅停留在初讀小說“內心感動”這一層面上,除了感動,課堂上還應該留給學生提升閱讀理解力、語言表達力、思維發展力和文化感受力的空間。基于上述思考,這篇課文教學目標的設定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把握小說人物的形象特點,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品味小說清新淡雅的詩意語言,感受小說中的詩意特點;三是感受青年人身上的青春美和人性美,引發對青春價值和生命價值的思考。
(二)學習任務的安排
依據教學目標,教師設計如下五個學習任務,并圍繞學習任務設定學習情境,為引發學生的言語實踐行為提供依據和思路。五個學習任務分別指向小說的語言、形象、情感、構思和細節。和以往的教師講解作品不同,學習任務的達成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行為,學生需要在言語實踐過程中學會從多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通過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提升文學鑒賞能力。五個學習任務之間是循序遞進的關系,學習任務及相應的情境設計如下。
(1)小說通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來講述故事和表達情感,因此人物形象是解讀小說的重要抓手。讀完這篇小說,“感動”是大家最直觀最感性的體驗,你認為這篇小說讓人“感動”的地方在哪?如果我們要把掌聲送給可敬的人,你的掌聲會送給誰?請精讀課文,找出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說說你鼓掌的理由。
(2)“于細微處見真情”,小說中的細節描寫把人物描寫得有血有肉有靈魂,也把人物與眾不同的個性凸顯出來,使人物形象更鮮活。小說中有多處前后呼應的細節描寫,如槍筒里的樹枝和野菊花、干硬的饅頭、衣肩上的破洞……小說沒有直接描寫小通訊員和新媳婦的第一次見面,請你展開想象,描寫兩人見面的情景,人物語言要符合人物性格。不少于300字。
(3)線索是串聯小說情節發展的脈絡,恰當地設置線索,可以使小說結構清晰、情節集中,也可以通過線索巧妙安排結構,揭示主題。有人說《百合花》是一篇典型的明暗線相交織的雙線索小說,請梳理《百合花》的線索,并思考小說以“我”為視點,將故事娓娓道來,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4)百合花因其潔白而賦予青春純潔的底色,因其內涵美好而被賦予百年好合的愿望。青春猶如一朵綻放的百合花,而成其無限美好。這是戰火中的青春,沒有因為硝煙彌漫而暗淡。多年之后,這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出現在革命歷史博物館,你會怎么介紹呢?請你用詩意的語言為這件展品寫一段介紹詞(教師配幻燈片示范并配樂)。
(5)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昂揚奮發,是聞一多“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甘心奉獻,是昌耀“征服高度、默享快慰”的生命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聯系《哦,香雪》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峨日朵雪峰之側》等詩文體會不同的青春風采,思考青春的價值,以“致敬青春”為話題寫一首小詩。
(三)學習活動的設計
學習任務設定之后,還需要進一步明晰教學活動設計的流程,也就是為學生設計了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了哪些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參與任務情境。每個任務都可以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流程,關鍵在于設計哪些問題。以任務二的教學為例,這篇小說中大量的細節和鋪墊分散在文本各處,小通訊員“衣肩上的破洞”這一細節在文中反復出現了四次,因此在教學中可設計如下問題:①請同學們把散落在文中描寫“衣肩上的破洞”的細節找出來;②這個普普通通的小細節是作者信筆所寫?還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③如果是作者有意為之的,她想通過這個細節訴說什么?對展開故事情節、表現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④“衣肩上的破洞”第四次出現是在作品的倒數第四段:“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卻像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有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通訊員已經去世了,新媳婦為什么還要去縫“那個破洞”?引導學生將細節整合起來前后對照著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四)學習資源的支持
學習資源的支持包括課前導學單、課中任務活動表、課后自評表等方式。就課前導學而言,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寫作風格、語言特色等都可以作為背景知識推送給學生。在課中任務推進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腳手架”,提供“知識鏈接”,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如任務三要求學生梳理《百合花》的線索,學生接觸單線結構的小說比較多,也比較容易理解。《百合花》作為戰爭題材的小說,卻沒有正面描寫炮灰紛飛的戰場和殘酷的戰爭場面,如何理解這篇小說的雙線結構呢?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小說敘事線索這一“知識鏈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這篇小說結構的美學特色:雙線結構的小說中,由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所直接呈現出來的線索是明線,而未直接描寫的人物活動或事件所間接呈現出來的線索是暗線。小說明線所敘述的人物故事比較集中、突出,而暗線則能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揭示出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或斗爭的焦點,使故事的情節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說的矛盾和主題更加突出。[4]教師通過知識補充啟發學生,使其明晰《百合花》是一篇典型的明暗線相交織的雙線索小說。百合花被子是這篇小說的明線;而小通訊員上戰場參加激烈的戰斗,最后因舍己救人而壯烈犧牲則是小說的暗線。
(五)學習成果的呈現與檢測
“逆序式教學設計”非常注重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學習成果的呈現與檢測。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最后呈現出了怎樣的學習成果,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滿意嗎?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有沒有針對任務自主提出問題,和同學合作探究查找、整合、利用課文中的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展示評價環節,能否根據其他同學和老師的意見建議來改進并完善自己的作品?把掌聲送給可敬的人、小通訊員與新媳婦初次見面的細節描寫、博物館里百合花被子的介紹詞、以“致敬青春”為話題的詩歌創作,這些任務的達成意味著學生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除了小組分享、優秀作品課內展示等學習成果的呈現外,教師還需要設計任務反饋表、自評表等供學生自測,并作為平時學習成績的評價依據。
三、結語
指向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逆序式教學設計”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以文本講解與剖析為中心的課堂轉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學”上來。在“逆序式教學設計”中,學習任務的設計是關鍵,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度是檢驗教學成效的標準。本文以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的教學為例,對語文課程中小說類文本“逆序式教學設計”進行了深度剖析,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1-3.
[2] 李作芳.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4):60-61.
[3] 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 徐赫晨.雙線索歷史小說中人物描寫的翻譯處理——《克里斯蒂夫人之迷》 (第1至12章)的翻譯實踐報告[D].大連:大連外國語大學,2022.
基金項目:浙江省社科聯項目 “浙江紅色文化的手語視覺傳達方式研究” (2022B52),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具身認知視角下聾人大學生漢語筆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2021SB122),2022年“語文素養”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浙教函〔2022〕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