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則明
近期,在意大利打工的表弟打電話告訴我說,他有了一套新房,而且搬進去住了一段時間。
我對表弟的做法不太理解,因為他之前總是說外面的一切都不如國內好,而且還特意寄錢回來在家鄉買了一套房,隨時準備回來。
難道真的是環境改變了人?表弟忙解釋說:“那套房子是意大利一個小鎮的政府送給我的。”這句話讓我更感到好奇,難道是表弟對意大利政府做過什么特殊的貢獻?
“我能有什么貢獻,就是個打工仔。”表弟倒沒往自己臉上貼金。那么,這到底怎么回事呢?
表弟原先在溫州一家眼鏡廠打工,2002年,老板要去意大利發展,并從國內帶去了一批技術骨干,表弟就是其中之一。
在意大利新開的眼鏡廠附近,有一個叫普雷西切的小鎮,這個小鎮中世紀時曾因出產優質橄欖油而遠近聞名。現在小鎮內還保留著古老的廣場、房屋以及橄欖油加工的物件等,另外,還有相關農業等方面的博物館。
擁有了這些文化內涵的普雷西切小鎮,再加上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風景如畫,每年都引來大量的游客。
但近些年來,小鎮的新生兒數量逐漸下降,常住人口減少,這種現象不但讓小鎮陷入人口凋敝的困境,而且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
2019年,普雷西切與相鄰的一個小鎮合并了。即便如此,新的小鎮也只有居民9000人左右,而原先的老城區居住的人更少,很多房產空置荒廢。為了吸引更多新居民,小鎮采取了多種振興舉措,但都沒有成功。
有一次,鎮議員阿爾弗萊多去參觀眼鏡廠,當他看到職工們住宿十分擁擠時,便希望職工們能去小鎮居住,房租可以協商。
眼鏡廠離普雷西切小鎮只有不到10公里,如果價格合適,在那里租一套房屋自然更舒服。
有人對議員開玩笑說:“除非房子送給我們。”這句話讓阿爾弗萊多思考了好一會兒,然后他點點頭,說中國人聰明,脫口就說出了一個不錯的主意。回到小鎮后,他便在議會上將送房的方案提了出來。
有議員反對說:“一套房子又不是一副眼鏡,開玩笑。”
阿爾弗萊多說:“我算了一下,如果房子長期沒人居住就容易損壞,另外,街道每天需要有人打掃、維護等,一年的費用就是天價,如果有了住戶,也許就會開商場、酒店,幾年下來,僅物業和稅收就能收回成本。”
阿爾弗萊多的細致分析,讓所有議員都豁然開朗,只要小鎮有了人氣,那就有了生機。經過一番討論后,他們把“送房屋”改為補助,凡購買者每房補助3萬歐元。
普雷西切小鎮的房價每平方米500歐元,3萬歐元能買60平方米,但表弟只買了一套50平方米的房屋,用剩下的5000歐元請人進行了裝修。因為表弟自己不花一分錢,所以,他說是政府送給他的。
自從表弟和眼鏡廠的幾十戶職工搬進普雷西切小鎮后,有人開商店、餐飲店、酒吧等,不到半年時間,小鎮又出現了久違的繁榮,一片生機盎然。
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是一種取舍,舍是為了更多地取,只有懂得取舍之道,成功的大門才有可能向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