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忠,熊飛龍,王冬梅,胡向君,曾芳,楊明,趙暈
(1.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瀘州 646523;2.四川省醬香型白酒生態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瀘州 646523)
醬香型白酒是我國傳統白酒,以糯紅高粱為原料,采用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秉承傳統工藝“12987”生產,有著“四高兩長”的生產特點。醬香型白酒采用條石泥底窖為發酵容器,發酵完成后各輪次按醬香、醇甜、窖底香3 種典型體進行單獨取酒、貯存[1]。
醬香典型體酒產于窖池上層,產量約占窖池產酒的10%,由于與封窖泥接觸,優質的封窖泥具有豐富的己酸菌、乳酸菌等窖泥微生物。因此,上層糟醅同樣具有窖底的發酵特征,因糟醅水分、酸度等條件相對較低,加之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上層糟醅的發酵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糟醅的特點,最終形成醬香典型體酒的獨特風格。醇甜典型體酒產于窖池中層,占窖池產酒的80%左右,是醬香型白酒的主要產出。醬香型白酒的窖池為泥底條石窖,中層糟醅僅與四周條石接觸,水分、酸度適中,這也是形成醇甜典型體酒的主要原因。窖底香典型體酒產于窖池下層,產量約占窖池產酒的10%,處于窖池底部,水分、酸度相對較高,且與窖泥接觸,有著豐富的窖泥微生物和營養物質,形成了醬香型白酒特有的窖底香典型體酒[2]。
本試驗根據醬香3 種典型體的生產特征,從風味構成出發,通過三者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探索不同量比關系下酒體呈現的變化。
材料:同一批次、同一窖池的醬香3 種典型酒體,貯存時間為1年半。
試劑:酚酞指示劑(10 g/L)、氫氧化鈉標準溶液(0.1 mmol/L)、濃硫酸、正戊酯內標溶液,以上溶劑均為國內分析純。
儀器設備:氣相色譜儀(安捷倫、型號:7890A、檢測器:FID)。
1.2.1 3種典型酒體指標和感官特征的研究
對醬香酒、醇甜酒、窖底香酒3 種典型酒體進行理化分析和感官評價。
1.2.2 3種典型體不同量比關系小樣的制作和分析
制作10 個不同量比關系的小樣(D-0 為標準樣),每個樣品按900 mL 進行酒樣制作,將試驗酒樣分為A、B、C 組3 個組進行對比分析。A 組以醬香酒為主體,B組以醇甜酒為主體,C組以窖底香酒為主體,量比信息見表1。

表1 樣品量比信息表
1.2.3 色譜測定
色譜工作條件:KB-ALCOHOL毛細管柱,20 m×0.53 mm×0.6 μm。載氣:高純氮,1.6 mL/min 流速,分流比20∶1,尾吹30 mL/min,氫氣:流速40 mL/min;空氣:流速400 mL/min。檢測器溫度:260 ℃;進樣器溫度:240 ℃。柱溫:初始溫度為50 ℃,恒溫8 min,以6 ℃/min 的速度升溫至160 ℃,繼續恒溫5 min。進樣體積:10.0 mL。
1.2.4 總酸及總酯測定
總酸及總酯采用指示劑法(GB/T 10345—2007)進行測定[3]。
1.2.5 感官品評
對所有酒樣進行感官品評,組織10 名專業的品酒師組成暗評小組,參照GB/T 33404—2016 方法對酒體的感官特點給出評價,最終得出對各酒樣綜合的感官評價[4]。
2.1.1 3種典型酒體風味構成
對3 種典型酒體進行風味物質測定,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3 種典型體酒的風味物質主要以酯類物質為主,酸類、醇類次之;醬香酒中的風味物質含量總體相對較高,酸類、酯類、酮類含量普遍高于醇甜和窖底香;醇甜酒總體風味物質含量相對較低,但醇類物質含量高于醬香酒和窖底香酒;窖底香酒的風味結構與醬香酒相近,但醇、醛類物質含量較高。

圖1 3種典型酒體主要風味物質
對3 種典型體酒中主要風味組分中的特征香味物質進行分析,進行主要揮發成分OAV 值均值計算(表2)。其中,醬香酒有21種風味成分OAV>1,醇甜酒19種,窖底香酒20種,從主要揮發成分的香氣特征看,主要以花香、果香為主,醬香酒的焙烤香、酸香、奶酪香、油脂香具有優勢,醇甜酒果香、醇香明顯,窖底香窖香、焦香較為突出。

表2 3種典型體酒主要揮發成分的OAV值
2.1.2 3種典型酒體感官評價
對3 種典型體酒進行對比嘗評,綜合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3種典型體酒的感官評價
可以看出,3種典型體酒在感官方面各有特點,醬香酒的醇厚感、細膩感、持久度較好,但甜味和柔和度不足;醇甜酒酒體甜凈、柔和、協調,但在風格和醇厚度方面相對較弱;窖底香酒香氣飽滿,酒體醇厚、濃郁、甜爽、味長,但放香和刺激感較大。整體而言,3種典型體各自的風格較為典型。
2.2.1 總酸、總酯指標情況分析
分別對標準樣和三組試驗樣不同量比關系下的總酸、總酯進行測定分析,結果如圖2、圖3所示??梢钥闯觯珹、B、C 三組酒樣的總酸、總酯變化基本以主體酒的指標特征為主,A 組整體酸、酯指標較高,其次為C組,而B 組酸、酯均較低,基本與主體酒的風味結構相符。隨著樣品量比關系的改變,酸、酯指標也有相應變化,同組酒樣中,醇甜酒比例增加,總酸、總酯下降,醬香酒、窖底香酒比例增加,總酸、總酯隨之上升。

圖2 總酸指標變化對比

圖3 總酯指標變化對比
2.2.2 醇類、醛類、酮類指標分析
分別對標準樣和三組試驗樣的醇類、醛類、酮類指標進行分析,結果如圖4—圖6 所示。分析得出:A、B、C 三組酒樣的醇、醛、酮類指標變化以主體酒的指標特征為主,醬香酒醇類含量低,以醬香酒為主體的A 組樣,醇類指標低于B、C 組;醇甜酒醇類含量高,醛、酮類低,以醇甜酒為主體的B 組樣,醇類指標高于A、C組,醛、酮類處于較低水平;窖底香酒醛、酮類高,醇類適中,以窖底香酒為主體的C組樣,醛、酮類指標高于A、B組,醇類處于中間水平。

圖4 醇類指標變化對比

圖5 醛類指標變化對比

圖6 酮類指標變化對比
樣品量比關系改變后,相應指標也有變化,同組酒樣中,醬香酒比例增加,醇類指標降低,醛、酮類指標處于中等水平;醇甜酒比例增加,醇類指標升高,醛、酮類指標降低;窖底香酒比例增加,醛、酮指標升高,醇類指標處于中等水平。
2.2.3 感官質量評價
對3 種典型體酒不同量比關系制作的酒樣進行進行感官品評,綜合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3種典型體酒不同量比試驗樣感官評價
可以看出,不同量比關系的酒樣,感官特征有所差異。標準樣D-0 各典型體的比例相同,整體醬香風格明顯,但在協調感、細膩度、柔和度、干凈度方面均有欠缺。A 組以醬香酒為主要基酒,整體醬香風格好,在醇厚度、細膩度方面具有優勢,但曲香和甜味不足,增加窖底香用量的A-3#樣,濃郁度和甜味有所提升,細膩度、柔和度有所下降。B 組以醇甜酒為主要基酒,整體醬香風格好,香味協調,口感醇甜、柔和,增加醬香酒比例的B-2#樣,醬香風格、細膩度、柔和度方面有所提升,增加了窖底香酒的B-3#樣,濃郁度、醇厚度有所提升,細膩度、柔和度有所下降。C 組以窖底香酒為主要基酒,整體醬香風格明顯,酒體偏濃郁,放香和甜爽度較好,但刺激感偏大,協調感不足。
通過研究3 種典型酒體理化指標和感官特征的差異性,可看出,醬香酒酸、酯指標普遍高于窖底香和醇甜酒,醇類含量低,醬香風格較好,醇厚度、細膩度較好,但協調感、甜凈度不足;窖底香酒酒體濃郁、飽滿,整體指標較高,但刺激感大,細膩度、柔和度不足;醇甜酒酯、醇類指標高,酸、醛、酮類指標低,酒體協調、干凈,柔和度、醇甜度較好,醬香風格偏弱。
3 種典型體酒在指標和感官特征上的差異性,對后續不同量比關系的指標和感官有直接影響,這也說明,在初期盤勾中,3 種典型體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最后的盤勾效果,盤勾時起主要作用的是主體酒,決定所得酒體的風味骨架和主要感官風格,另外兩種酒的選用會對主體酒的缺陷或不足起到一定的掩蔽、互補效果。
從3 種典型體酒不同量比關系搭配的感官特征來看,除生產特性、產量、成本的原因外,單從感官出發,窖底香酒、醬香酒均不適宜作為初期盤勾的主體酒,特別在市場消費者偏好適口度、舒適度的前提下,應當謹慎設計3 種典型體酒的搭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