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嘉亮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寫道,她去成都大熊貓基地發(fā)現(xiàn),看熊隊伍里似乎除了她,人人都能準(zhǔn)確喊出每只熊貓的名字。大熊貓不都長得一模一樣嗎?全員黑白配色,都有一雙黑眼圈,他們怎么能分辨出來?朋友覺得實在不可思議。
帶著同樣的疑惑,我在網(wǎng)上查了不少“辨熊”攻略,有的細致到如何從黑眼圈輪廓、發(fā)型、花色深淺、毛發(fā)蓬松程度等角度去辨識。比如,最近火出圈的熊貓“和花”,跟基地其他熊貓相比,毛色更接近純白色,右腳掌外翻,體型較胖以至于“沒有脖子”……要牢牢記住每只大熊貓的特征,熱愛與耐心缺一不可。
在大熊貓愛好者看來,“認(rèn)熊臉”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他們還可以為大熊貓做更多。
比如,比利時頗有名氣的“熊貓先生”讓·皮埃爾,自旅比熊貓“星徽”和“好好”在2014 年落地天堂動物園后,他平均每周要去5 趟動物園。2019 年,為了方便觀察熊貓,他賣掉了房子,搬到距離動物園兩公里處定居。
比利時官方也瘋狂,在兩只大熊貓落戶前,動物園斥資逾1000 萬美元模擬四川地貌修建了一個約5300 平方米的熊貓園。等大熊貓專機啟航后,時任比利時首相迪呂波親自到布魯塞爾機場接機,并一路護送至熊貓園。
他的最高排隊紀(jì)錄超過7小時,而見面時長只有兩三分鐘。
日本人的“吸熊”史更長也更令人印象深刻。1972 年,大熊貓“康康”和“蘭蘭”旅居日本,“吸熊熱”開始蔓延。半個世紀(jì)后,這股風(fēng)潮在日本只增不減。前不久,在東京上野動物園生活了5 年多的香香返回四川。在它公開露面的最后幾天,因為太多人想和香香告別,園方只得采取抽簽的方式出售門票,中簽率只有1/70。
香香出生于2017 年,是旅日大熊貓“力力”和“真真”自然交配生下的孩子,也是日本民眾看著長大的“國民閨女”。在它的2 歲生日會上,上野動物園還展出“香香”成長時期的糞便,受到不少參觀民眾的好評。
高氏貴博是日本的“熊貓先生”,近12 年來他幾乎每天都到上野動物園拍熊貓,也見證了香香成長的各階段。在參觀香香的高峰期,他的最高排隊紀(jì)錄超過7 小時,而見面時長只有兩三分鐘。他說:“香香和我女兒差不多大,就像我的女兒一樣,要能看上一眼,我就覺得幸福。”
“人生在世,如果連熊貓都沒看過的話,會非常丟臉。”日本國民級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小丸子這話也能概括大熊貓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其他一些租借了大熊貓的國家,也花樣百出地把熊貓“寵上天”:荷蘭豪擲千金,為大熊貓修豪華“熊貓行宮”;芬蘭請來合唱團,為大熊貓演唱《但愿人長久》解鄉(xiāng)愁……對比之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把“丫丫”“樂樂”養(yǎng)得瘦骨嶙峋的美國孟菲斯動物園,會收到這么多的批評與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