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學校與家長必須通力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然而,“雙減”政策的提出對家校合作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擬針對“雙減”背景下鄉村小學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雙減”;鄉村小學;家校合作;問題與對策
家校合作即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主體,以溝通為基礎,為解決學生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而進行的合作育人的一種教育形式。“雙減”實踐后,家校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家校合作不僅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鄉村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學校教育的優化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雙減”政策的實施,打破了原有的家校合作模式,鄉村家校合作過程仍存在一定問題。本文擬針對“雙減”背景下鄉村小學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
一、“雙減”背景下堅持家校合作的價值澄明
1.有助于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在鄉村地區,由于鄉村經濟條件限制,很多家長外出打工,留下家中年邁的祖父母照看子女。由于缺乏家長的敦促引導,學生的精神生活匱乏,很多學生會偷偷利用祖父母的手機上網,在課余時間出入游戲廳等場所,很容易走入誤區。在信息時代,學生可以任意地接觸網絡,大量的信息涌入,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導致學生無差別地接受各種信息。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走入歧途。而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僅有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開展家校合作,讓學生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同時豐富課余生活,正確利用網絡資源,自覺遵守網絡法律法規,抵御網絡不良信息的侵蝕。良好的家校合作活動有助于保障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
2.有助于鞏固學校的教育成果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基于素質教育的要求,鄉村學生的作業輔導變為自主完成,由簡單的抄寫變得形式多樣。按照“雙減”精神,學校的目的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而在鄉村家庭教育中,素質教育缺位已久。家長由于自身文化素養所限,不能很好地進行培養,如果學校不開展密切的家校合作活動,那么鄉村家長的家庭教育將無法與學校的素質教育同步,學校教育成果將得不到鞏固和維護。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鞏固學校的育人成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3.有助于提高鄉村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孩子。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很多鄉村家長的家庭教育方法存在一定問題。因此,學校要積極開展家校合作活動,增加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努力通過家校合作為學生營造溫馨的家庭成長環境。
二、“雙減”背景下鄉村小學家校合作的問題透析
1.學校層面:“雙減”背景下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1)“雙減”后家校合作不緊密
“雙減”政策實施后,很多家長存在觀念誤區,認為“雙減”后,教育的主要職責已經轉移給學校和老師,家長不再主動溝通聯系老師,認為“雙減”就是要減去這些煩冗的無效溝通。老師雖然知道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由于鄉村家長的不理解、不支持,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聯系明顯減少。教師只是在學生表現不好或者成績下降時才聯系家長;而家長只是在學生需要請假或送物品時,才會主動聯系教師。家長和老師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家校合作不緊密。
(2)“雙減”實施后家校合作沒有針對性
首先,隨著教師工作量劇增,很多教師分身乏術。在組織家校活動時往往準備不充分,活動目標不明確,活動流程敷衍,沒有針對學生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措施,只留下活動記錄,而無活動成效。其次,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達便利,教師普遍會利用QQ、微信群進行家校溝通聯系。但是,教師通常會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群發的消息面對的是所有的家長,所發送的內容也大多是班級常規通知,如作業、學校安全提醒等,沒有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
2.家長層面:“雙減”實施背景下家校合作層次低
首先,參與度低。“雙減”后,由于鄉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們對于“雙減”政策存在誤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更多鄉村學生家長外出打工,在謀生的同時還要花時間參加家校合作活動,部分家長不能理解甚至排斥。因此,很多家長不愿也沒有時間參與家校合作活動,參與度普遍較低。其次,頻率低。即使鄉村家長參與了家校合作,很多家長并不知道該如何與教師溝通,因而溝通次數少、主動性不強,家校之間的溝通頻率低。最后,家校合作形式單一。鄉村家長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關心較少,大多只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學校組織的家校合作活動往往演變為學生成績通報大會,時間也相對固定,主要集中在期初、期中、期末這幾個時間點,其他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動少之又少。
3.綜合層面:家校合作技術化難題及參與失衡
首先,疫情防控期間,很多線下活動轉變成了線上活動,包括上課和家校合作活動的開展。對于鄉村學生家長來說,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技術難題,比如開展親子朗誦和家校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活動等。面對教師的電話指導,很多家長仍舊不明所以。其次,傳統的家校合作模式一般是學校召集,家長被動參與。很多家長對家校合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都不高,這就導致家校合作均是以校方為主導,并未真正切中家長的需求。家校合作的參與失衡,導致學校認為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家長則認為自己完成了一項任務,家校合作效果堪憂。
三、“雙減”背景下聚焦家校合作問題的優化對策
1.熱誠溝通,提升家長合作意愿
首先,學校要做好充足的家校合作準備工作。由于鄉村學校留守兒童較多,那么針對這些學生,盡量聯系到家長,即使家長無法到場,也要引導他們線上參與,使得家長理解和明白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同村居住、鄰里熟悉的特點,推舉代表建立家委會,代表家長群體提出自己的建議,真正參與到家校合作活動中來。其次,以學生為突破口,加強家長的家校合作意識,讓學生帶動家長,加強家校合作知識的普及,讓學生傳遞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2.豐富形式,提升家校合作層次
面對鄉村家長對家校合作活動不理解、不明晰的現狀,家校可以開設雙方的合作學堂或培訓,發揮學校引領帶動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
一是開通家校合作溝通渠道。開辦家長學校,每月通過開展活動,讓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新教育觀念。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融入心理學知識,解決家校合作中的實際問題,豐富家校合作方式。
二是教師進行家訪。這是家校聯系的常見方式。在農村地區,教師家訪之前要了解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尤其需要關注那些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的學生。針對這類學生的特殊情況,適當增加家訪次數,給予這些學生關心和幫助,及時解決家訪中發現的問題。
三是家長進校園。除去傳統的教師家訪,也可以邀請家長進校園。家長既可以及時反饋學生在家學習狀態,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校狀態,有利于家校合作,共同助力學生成長。
3.拓寬渠道,提升家校合作效益
(1)利用信息技術,帶動家長學習
“雙減”背景下,鄉村小學家校合作新模式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校應當組織并引導教師正確應用網絡溝通平臺。這些網絡渠道不但可以用來發布學校下發的通知信息,而且學校可以通過組織線上家長學校、轉發教育專家講座等向家長傳達先進的教育理念、最新教育政策的解讀,幫助家長提高對家校共育的認識,帶動家長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2)利用地區優勢,開發更多合作形式
“雙減”要求減輕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除去學校開展的多姿多彩的課后服務活動,我們也可以嘗試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開發出更多的課外活動。比如,可以利用農村地區的優勢,讓學生在課后參與農務,寫動植物觀察日記,既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也使家校合作常態化。家長指導勞作,教師指導觀察,在這個過程中互動起來。
[參考文獻]
[1]李躍雪,崔鈺歆.流動兒童少年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建議——基于S市中小學教師的訪談[J].教育觀察,2019(21).
[2]黃莎媚.探索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途徑[J].教育觀察,2019(21).
[3]魯云林,朱麗娟.論新形勢下的“家校關系”——家校合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8(48).
劉恒臣?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龍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