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份以來,地方兩會陸續召開。隨著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的出爐,各地煤炭產業發展的路線圖也漸次清晰。
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2 年,山西煤炭日均產量達356 萬t,以長協價保供24 個省份電煤6.2億t;煤炭先進產能占比提升至80%,產量達到13億t、位居全國第一。2022年,內蒙古實現煤炭產量12.2 億t、發電量6465 億kWh,完成煤炭保供任務9.45億t、外送電量2640億kWh。2022年,陜西完成煤炭產量7.4億t,同比增長5.7%,省內電煤需求實現全覆蓋;支援兄弟省份簽訂電煤中長期合同2.53億t。
進入2023 年,山西、陜西等煤炭主產區將增儲上產放在首位。山西明確提出,在確保安全生產前提下,加快釋放煤炭先進產能,2023 年力爭煤炭產量達到13.65 億t,做好電煤穩價保供。陜西提出,2023 年,要扛牢保能源安全責任,抓好煤炭穩產保供和優質產能建設,爭取海則灘等4 處煤礦開工建設,確保煤炭產量達到7.5億t。
新疆提出,加快釋放煤炭先進優質產能,在準噶爾、吐哈、伊犁、庫拜等區域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智能化煤礦,力爭“疆煤外運”8800萬t、“疆電外送”1300億kWh。
貴州明確,2023年新建、技改擴能30處煤礦和5處以上露天煤礦,建成投產40 處煤礦,原煤產量達1.45億t。
寧夏提出,制定煤炭及關聯產業安全發展十年戰略規劃,2023年,新增煤炭產能240萬t,總產量達到1億t左右。
內蒙古提出,要做大做強現代煤化工產業鏈,力爭2023年現代煤化工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陜西提出,推進陜煤煤炭分質利用二階段、國能CTC后續工程、榆林煤制清潔燃料等重大項目,大力促進能源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
新疆提出,加快推動現代煤化工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準東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示范區、哈密國家級現代能源與化工產業示范區建設,構建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產業鏈。
貴州提出,推動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落戶織金的中石化50萬t/a聚乙醇酸(PGA)項目,是該省的重大建設項目之一。依托該項目,聚焦煤炭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可降解塑料等下游產品。
河南提出,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能耗降低4%左右。河北提出,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云南提出,推動煤炭安全清潔高效利用,釋放優質產能,力爭原煤產量7100萬t以上。廣西提出,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穩步推進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遼寧、安徽均提出,要加快采煤沉陷區等治理步伐。吉林提出,推進重點區域散煤治理。
多個省份提出,通過建立煤炭儲備基地等措施,確保能源保供安全。
內蒙古提出,提高煤炭彈性產能和應急保供能力。
山東提出,加快山東能源唐口儲煤等項目建設;健全油氣產供銷體系,增強儲備調峰能力,爭取煤炭產量穩定在8600萬t以上。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能源增儲保供,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達到1390萬t。
江蘇提出,遠近結合提升煤炭儲備能力,支持建設省外綜合能源基地,確保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電力正常供給,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甘肅提出,2023 年新增煤炭產能1775 萬t,建設680萬t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基地。
重慶提出,提升煤電油氣、原材料等資源保障能力,打造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鏈。
福建提出,建立健全能源安全應急響應機制,加快煤炭儲備基地、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協調推動煤炭、天然氣等中長協合同簽約。
云南提出,建立煤電電能量和調節容量市場,健全新能源和儲能價格形成機制,開展電力現貨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