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最高人民法院介紹,自2016 年我國簽訂《巴黎協定》以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涉碳案件近112 萬件。其中,涉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案件1.5萬件,占比1.4%;涉產業結構調整案件13 萬件,占比11.9%;涉能源結構調整案件90 萬件,占比最大,為80.4%;涉碳市場交易案件600 余件,占比0.06%;其他涉碳案件6.9萬件,占比6.2%。
按照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要求,《意見》提出,審理煤炭、油氣資源開發等傳統能源利用案件,以及電源結構調整案件,要尊重契約精神推動完善煤炭企業與發電供熱企業長協機制,推動油氣資源規模化開發,依法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推動高碳排放企業低碳公正轉型。審理可再生能源案件,要妥善處理好沙漠、戈壁、荒漠等生態環境保護和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等建設用地需求之間的關系,引導和推動電力企業增強促進碳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提升電力系統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消納能力,推動能源高效、清潔利用。
隨著全國碳市場和試點地區碳市場履約交易的推進,涉碳交易糾紛案件呈現類型新、數量逐年增多的特點,《意見》提出,審理碳排放權交易案件,要依法明晰碳市場交易相關主體之間的權責,推動提高市場流動性、形成合理碳價,增強企業碳減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