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闖,曹南華,劉福月
(山東濰坊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2600)
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關于能源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我國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規模持續擴大,建設步伐持續加快,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抽水蓄能電站通常設置在山谷、河流等區域,受降水量、氣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工程建設過程具有參建人數多、施工作業面廣、工期長、工作強度大等特點,在人員生命安全、職業健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繁重的工作任務離不開大量施工作業人員,其中大部分為新產業工人(農民工)。據統計,在建筑行業中農民工占一線人員的90 %以上,作為工程建設的直接參與者,農民工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群體,然而由于部分農民工安全素質偏低,安全知識匱乏,安全意識淡薄,更使他們成為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的首要受害者。有研究表明,在建筑行業安全生產事故中,農民工傷亡人數占總傷亡人數的85 %以上[1],因此提高農民工安全意識,避免傷亡事故發生刻不容緩。
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新入廠員工必須經過公司、部門、班組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公司級培訓主要內容為安全法律法規、行業基本規范、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等;部門級培訓圍繞部門工作環境特點、潛在的危險危害因素、安全職責、自救互救方法;班組級培訓主要針對崗位安全操作規程、所在班組接觸的工作隱患及案例等[2]。在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過程中,新入廠人員的三級安全教育培訓是農民工了解安全知識、作業注意事項最直接的方式,對其提高安全意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在全國范圍內各行業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進行得并不順利,真正能夠達到國家要求培訓時長的農民工只有極少一部分,且培訓效果并不理想。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1) 施工單位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不愿意承擔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過多的責任。由于施工單位與農民工特殊的雇傭關系,往往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變相地增加了培訓成本,因此施工單位更看中短期的成本收益[3]。
(2) 施工單位自身培訓力量有限,針對農民工開展的安全教育培訓往往形式單一,授課方式呆板。再加上工程建設高峰期農民工數量多,施工單位往往采取集中授課的方式,導致不同工種農民工接受“普適性”教育,針對性不強,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 農民工工作強度高、時間長。有調查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1天,每天平均工作時間長達9.2 h,最長工作時間為每天14.5 h,每周101.5 h[4],嚴重影響了其受教育的積極性。
(4) 農民工流動性大,進場時間不統一,既存在同一批次大規模進場,也存在分批次零星進場,安全教育培訓不便于統一開展,施工單位往往采取“積少成多”的培訓方式,即進場農民工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統一開展教育培訓,導致部分農民工出現“窩工”現象,也增加了其留存成本[5]。
(5) 農民工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安全知識接受較慢,培訓必要性認識不足,且培訓期間企業一般不會發工資,導致其對安全教育培訓有抵觸心理。
針對上述現象,采用問卷調查和現場座談的形式,通過深入了解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需求、建議,分析得出提升培訓效果的措施,為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建設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提供指導,從而提高農民工安全意識水平,減少事故發生,確保工程建設安全穩定。
采用問卷調查和現場座談方式,從建設單位管理人員、監理單位管理人員、施工單位管理人員、施工單位作業隊長、施工單位農民工五個維度,分別對8家在建抽水蓄能電站進行調研。五個維度的選取主要考慮到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是工程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的主要抓手,其中施工單位對人員安全教育培訓負有直接責任,三方管理人員對負責工程范圍內的教育培訓情況比較了解;另外作業隊長是作業隊的負責人和組織者,和農民工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對教育培訓實施情況更加熟悉;農民工作為培訓對象,其意見和需求頗為重要。
調查問卷每個維度設置40~45道問題,主要圍繞個人基本情況、培訓看法、培訓效果、影響因素、監督管理、收集培訓建議等方面來收集相關信息。座談提綱作為調查問卷的補充,更多地從管理層和執行層收集信息,制定了“問卷為主、訪談為輔”的調研方法。每次調研均分三個步驟:
(1) 分別邀請基建項目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安全管理人員座談,圍繞座談提綱收集信息。
(2) 邀請作業隊長和農民工座談。
(3) 組織相關人員填寫調查問卷。
為了盡可能讓收集的信息全面、準確、有效,同農民工的座談并不局限于“一問一答”的形式,還包括“嘮家常”的方式,盡量讓座談人員表達出對安全教育培訓最真切的感受,使調研人員能傾聽到最真實的聲音。
調研全程采用書面記錄+錄音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內容有記錄,談話有錄音。在收集信息時,做到“五不”,即:信息不遺漏、內容不缺失、人員不抵觸、工作不耽誤、時間不沖突。
經統計,8家基建項目單位總計座談272人次,其中基建項目單位管理人員39人次、監理單位管理人員36人次、施工單位管理人員53人次、作業隊長66人次、作業隊員78人次。
實際發放問卷587份,實際回收問卷587份。其中管理人員問卷151份,包含施工單位管理人員問卷73份,基建項目單位管理人員問卷39份,監理單位管理人員問卷39份;作業人員問卷共計436份,包含作業隊長問卷76份,農民工問卷360份。
農民工的工種包含了安全員、普工、電工、焊工和鉆工等工種,基本涵蓋了電站建設的各個作業面,盡可能在收集信息方面做到工種全覆蓋、崗位全包含,使收集到的數據更具說服力。
3.1.1 培訓管理經驗不足
施工單位中30歲以下的管理人員占比55 %,人員較為年輕。所有管理人員中有63 %僅參與過當前項目建設工作,部分管理人員對安全教育培訓職責不清楚、內容理解不全面。
首先,大部分施工單位外聘了安全培訓師講,這對提升培訓質量有一定幫助,但是大部分培訓人員還是施工單位管理人員,沒有專業的授課經驗,授課內容以規章制度和個人經驗為主,授課形式以講課為主,很難激發被培訓者的興趣,培訓效果不理想;其次,安全考試雖然有專用題庫,但是管理人員一般1~2年進行一次題庫更新,且部分題庫內容與培訓內容不一致,導致培訓與考試有偏差。據統計農民工中有15.6 %的比例以補考的方式通過安全考試。
3.1.2 培訓監督檢查及效果評估不全面
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均會對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進行不定期檢查,但是檢查形式更趨向于書面材料,即合規性檢查,對培訓過程了解較少,容易造成對安全教育培訓執行情況的錯誤判斷;后續培訓效果檢查也多采用現場詢問的方式,評估方式單一、有局限性。
對建設單位管理人員問卷分析后發現,大約22 %的管理人員認為監理單位在培訓期間的檢查監督工作不及時。結合“是否開展評估工作”的問題,發現有將近25 %的施工現場并未開展安全教育培訓的培訓評估。由此可見,監理單位在安全教育培訓的檢查監督方面仍存在漏洞,對安全教育培訓的開展情況并未做到隨時檢查隨時了解,仍存在“盲區”,無法全面評估培訓的質量,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培訓改進意見。
3.1.3 培訓職責劃分不清晰
通過對管理人員調研問卷的統計分析,在“安全教育培訓考試專用題庫”等培訓職責相關題目中約有16 %的人員選擇“不清楚”,結合座談發現存在部分管理人員對培訓各階段的崗位的職責并不了解。針對綜合管理人員的問卷,在“安全教育培訓題庫編制”問題上各級管理人員的樣本數據呈離散狀,說明培訓管理的職責劃分及履職方面存在漏洞。
3.2.1 農民工年齡結構不合理
問卷調查顯示,年齡在18~40歲的農民工占53 %,51歲以上的占16 %。座談時51歲以上的人員表示在培訓時注意力會由于精力不夠而出現分散,影響了培訓的質量。農民工中工作經驗不足4年的人數占到了45 %,側面說明建設施工行業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
3.2.2 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下
問卷調查顯示,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占11 %,高中或中專的占27 %,初中的占39 %,小學的占20 %,有3 %的農民工未接受過教育。反映出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對培訓內容的接受程度也受到影響。3.2.3 農民工流動性大
根據問卷流動性相關問題的數據,工作3個月至2年內更換工地的人數占39 %,高達9 %的農民工沒有水電工程建設相關從業經驗且從事該項工作時間不足2年,說明施工單位農民工群體的流動性較大。結合問卷的其他相關問題及座談交流收集到的信息,造成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有:工資待遇低,勝任不了工種,身體原因,工作環境差,手機信號不好等。
3.2.4 農民工安全意識薄弱
調查問卷中,關于“為了滿足施工進度,個別領導要求冒險作業”的問題,26.1 %的農民工選擇了“同意領導冒險作業的要求”;關于“憑經驗工作還是按操作標準工作”的問題,有11.4 %的農民工選擇“僅憑經驗工作”;關于“參加過安全培訓教育次數”的問題,有1 %的農民工選擇“在施工期間從未參加過安全教育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民工安全意識薄弱、安全理念并未完全深入人心、安全生產培訓的效果有待提高,農民工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認識不足,極容易引發安全事故。
通過問卷和座談,了解到農民工在作業現場的安全工作執行情況總體良好,但由于部分農民工的安全意識薄弱,導致“習慣性違章”的情況時有發生,說明安全教育培訓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目標。所以,加強安全教育培訓的同時,也需要各級管理人員在施工作業時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關注、糾正,對農民工進行正確引導。
3.2.5 農民工勞動強度大
根據問卷統計,58 %的農民工工作時間為8 h,結合座談發現,有30 %的農民工工作時間較長,其工作總時間由于追趕工期等方面的原因遠遠超過了8 h,這部分農民工在參加安全教育培訓時容易產生疲勞,影響培訓積極性。
3.2.6 培訓積極性不高
問卷顯示,0.6 %的農民工沒有參加安全培訓的意愿,3.6 %的農民工認為開展安全教育培訓是沒有必要的,說明少部分對安全教育培訓認識不夠,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抵觸情緒。結合座談情況,影響其參加安全教育培訓的原因有:授課講師水平有待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偏低;講解不直白通俗、理論過多、培訓時間過長、培訓方式比較單一。
4.1.1 培訓時長和方式
收集了農民工對培訓的看法,絕大多數農民工對安全教育培訓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在培訓時長方面,選擇希望每節課培訓時長為30 min至1 h的人數達到了42 %。
在培訓方式選擇上,“更樂于接受的培訓方式”是利用影像視頻培訓和各類的體驗式培訓。對于“更樂意接受的考核方式”,75 %的農民工不希望通過閉卷考試進行。
可見,適當安排課程時長和培訓時間,增加現場實操和新媒體應用,以更通俗易懂、接地氣的風格進行授課可以提升培訓效果。
4.1.2 培訓針對性
在“培訓是否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上,59 %的管理人員認為目前的安全教育培訓針對性一般,3 %的人員認為目前的安全教育培訓沒有針對性。在“安全教育培訓是否滿足生產需求”的問題上,也有5%的管理人員認為目前開展的安全教育培訓并不能滿足生產實際的需要。可見現行的安全教育培訓在內容設置的針對性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并未做到“按需培訓”,培訓內容設計前未進行調研,缺乏針對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
4.2.1 培訓計劃制定
問卷顯示,未參加過安全教育培訓的農民工占比0.9%,結合座談分析,主要是由于目前對于安全教育培訓尚沒有科學、規范的培訓計劃,導致施工和培訓時間沖突。可見培訓要根據施工進度、作業種類、人員進場節點提前編制年度培訓計劃并實施,使安全教育培訓做到全員覆蓋。
4.2.2 培訓獎懲機制
通過問卷數據和座談記錄,發現在農民工安全教育方面,施工單位的獎懲機制不健全,多數只有“懲”而沒有“獎”。從問卷中相關題目所收集的數據來看,農民工對安全教育培訓獎勵措施表現出了巨大的興趣,同時對有獎勵的安全競賽,有89.6 %的農民工也表示出了想要參加的意愿,證明在安全教育培訓獎懲機制方面的舉措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4.2.3 培訓效果反饋
對于問卷中安全基本知識相關的題目,農民工回答正確率僅為55.5 %,例如調查問卷中關于心肺復蘇、安全帽使用期限等基礎問題正確率較低;而在崗位安全方面,有2.3 %的農民工不清楚本崗位不安全行為造成的傷害后果;13.9 %的農民工不會對工作位置的安全設備、設施進行檢查。這說明農民工對安全風險辨識不到位,遠未達到安全教育培訓的目的,可見對于培訓效果評估,建立有效反饋機制的重要性。
4.2.4 培訓期間薪酬制度建立
通過座談了解到部分施工單位在入廠三級教育期間并未向農民工支付薪酬,這對農民工培訓積極性產生較大影響,甚至導致個別人員因此離職。而入廠三級教育作為整個安全教育培訓中的重要環節,培訓效果不僅影響到農民工的安全,也對后續其他方面安全教育培訓的開展造成不利影響。可見“帶薪”培訓不僅能提升農民工受教育積極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培訓效果。
通過座談了解,目前部分施工場地沒有專門的安全培訓場所,且數量明顯不足,無法滿足入廠三級教育、再培訓教育、復工復產教育等日常培訓需要,只能安排農民工多工種同時進行培訓。有些施工現場安全培訓場所設置不合理,農民工往往需要從施工地點轉移到距離較遠的培訓地點,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影響農民工培訓熱情。施工單位適當增加投入,完善培訓場所設備設施對保證培訓質量至關重要。
通過問卷和座談,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從不同角度給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培訓講師專業能力較好的人數占81 %,而認為培訓講師專業能力一般甚至不好的人數占19 %,因此認為培訓講師的專業能力還有待提高。通過座談,發現講師的授課方式對培訓質量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農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訓講師主要以施工單位管理人員為主,在培訓的廣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反映出了施工單位在師資管理工作上存在不足。因此,施工單位要加強師資體系建設,完善講師的聘任以及培訓、薪酬等師資管理制度,促進培訓講師的專業能力提升。
(1) 政府、企業要提高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的重視程度,加大培訓力度。政府可采取集中教育培訓、講座宣傳等形式,或者通過適當補貼企業,降低企業的成本,提升其積極性。企業要履行主體責任,將農民工教育培訓列入成本,落實各項培訓產生的費用。
(2) 施工單位要著手提高培訓質量。配置足額的人員負責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結合外部聘請講師,積累授課經驗,及時更新課件內容及題庫,提高培訓針對性,分工種開展培訓;規范授課過程,使其形成流程化、制度化;提前制定教育培訓計劃,確保培訓安排的合理性。考慮到農民工接受程度,要多采取實踐性培訓,合理安排培訓時間,充分考慮農民工的工作時間和強度,盡量避免對農民工產生負擔。
(3) 施工單位可以創新教育培訓方式方法,提升培訓效果。要確保硬件設施完備,保證教育培訓場所和條件;可以建設安全體驗館,通過更直觀的方式告知施工現場禁止事項;多利用互動交流、座談等農民工更樂意接受的方式進行培訓,轉變考核方式,嘗試采取實操類考試;建立教育培訓獎勵機制,做到帶薪培訓,對參加日常培訓的農民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提高農民工的受教育積極性。
(4) 參與建設的單位要加強教育培訓過程監督和效果跟蹤反饋。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要參與到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過程和考核中,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改進建議。完善考核體系,結合日常安全檢查和反違章工作,對發現的問題以教育為主、罰款為輔,并將出現次數較多的問題列入后續培訓內容。建立舉報有獎制度,鼓勵農民工發現身邊存在的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