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對“加快軍事理論現代化”提出了明確要求。但軍事理論現代化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哪些應該成為重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我認為,就“現代化”而言,最關鍵的還是對科學方法和工具的運用。
但是,對于這一點是有很多爭論的。一種觀點認為,戰爭只是藝術,并不需要使用科學工具。比如,19世紀初歐洲著名軍事理論家約米尼就曾說:“戰爭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因為他認為,戰爭是一種自由而具有創造性的活動,而這些非理性活動是無法計算評估的。既然無法評估,所以自然就不是什么科學,也就不需要什么科學工具。近200年過去了,至今仍有很多人持有這個觀點。其實,這一觀點從邏輯上也說得通,比如古代藝術也是藝術,也就沒有什么所謂“現代化”問題。
但與之相反,也有很多人認為戰爭是科學,因而可以并且需要現代化。比如,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說,“戰爭問題盡管很復雜,但它也是客觀世界的現象,因而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認識和掌握的,這就是戰爭科學。”既然戰爭是科學,那就應該具有科學的特征,采用科學的方法,遵循科學的規矩。而科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因而就有了“軍事理論現代化”的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學方法和工具的現代化。
戰爭理論研究科學方法和工具的現代化,并沒有否認傳統邏輯思辨、經驗歸納方法的價值,而是要在傳統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近百年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軍事理論研究方法和手段,尤其是近二十年涌現出來的大數據、復雜網絡、深度學習、智能認知以及虛擬實踐等新概念和新方法,以一種“硬科學”的形式,為軍事理論研究提供了更大、更高維度的思考和實驗空間,也為未來的發展和創新創造出了更多的可能。
事實上,軍事理論現代化,既要在戰爭藝術上,進一步發揚光大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人類軍事思想財富,并創造出適合現代戰爭的新理論;也要在戰爭科學上,創造并且采用更好的科學方法和工具去超越前人。這就如同我們的雙腳確實很靈活,但也只能在村莊周邊走走轉轉;但若我們乘上汽車,就可以走遍全國;有了飛機,可以游遍全世界;有了宇宙飛船,還可以飛出地球,看到銀河系的廣袤和繁星燦爛。這就是科學工具的作用。科學給予我們的,并不是“砍掉”我們的雙腳,而是讓我們具有更大的行動自由。軍事理論研究也只有插上科學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