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厲寶仙, 懷燕, 李婧, 王月星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20)
油菜種植歷史悠久,是我國區域分布最廣、播種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1],每年可提供優質食用油約520萬t,產油量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0%左右,是國產植物油第一大油源。而且我國是菜籽油消費大國,菜籽油消費總量占世界消費總量1/4以上[2]。油菜是浙江省種植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分析浙江省油菜產業發展現狀和當前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對加快浙江省油菜產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五年來,浙江省油菜種植面積呈現穩中趨升的態勢,基本保持在11.67萬hm2左右,油菜籽總產量25.7萬t左右,油菜籽產量處于穩步增長態勢,2020年全國油菜籽的產量水平為2 076.82 kg·hm-2,浙江省油菜平均產量達2 264.7 kg·hm-2,比全國高9.05%,產量優勢明顯。但省內各地之間的產量水平不夠平衡,2020年浙北的嘉興、杭州的油菜產量分別為2 685、2 655 kg·hm-2,而浙南溫州、臺州的油菜產量只有1 965和1 950 kg·hm-2。另外,由于耕作制度的演變和種植結構的調整,浙江省油菜生產逐漸向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形成了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兩大優勢產區,2020年種植面積分別為3.7萬hm2和4.34萬hm2,占2020年全省油菜種植面積的32.5%和38.2%。
油菜作為浙江省的主要油料作物,是浙江省的傳統產業。近年來,政府重視程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0年發布了《關于增強油料供給保障能力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油菜生產挖潛擴面,充分發掘耕地資源潛力,有效利用冬閑田和冬季光溫資源穩步擴大油菜生產;并且從2020年冬種開始,浙江省重設油菜扶持政策,油菜播種面積3.33 hm2以上的規模生產主體按實際種植面積給予1 800元·hm-2的直接補貼,各地也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油菜種植補貼標準大幅提高。同時,油菜籽市場行情向好,2021年浙江省油菜籽的收購價格平均每kg在6.4元左右,浙西南部分地區高達7.0~7.4元。政策支持和補貼力度加大使油菜籽價格走高,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為浙江省油菜產業新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3.1 種植品種基本實現“雙低”化
近年來,浙江省重點推廣本省育成的浙油50、浙油51、浙大619、浙大622、浙大630等“雙低”油菜品種;同時從湖北等地引進中雙11號等“雙低”油菜品種。“雙低”油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9年全省油菜種植品種已基本實現“雙低”化,油菜籽品質得到優化,為城鄉居民食用優質菜籽油提供了保障。
1.3.2 推廣綠色高效生產技術
為降低生產成本,穩定發展浙江省油菜生產,近年來浙江省大力推廣油菜稀植綠色栽培技術和油菜直播輕簡化栽培技術。通過開展試驗示范和組織系列培訓觀摩會,有效促進了油菜兩大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2021年全省油菜稀植綠色栽培技術應用面積1.73萬hm2,產量2 452.5 kg·hm-2,比常規種植方式增產13.31%,減少純氮施用量10.92%,減少施肥21次·hm-2,真正實現了綠色高產高效。2021年全省油菜直播輕簡化栽培技術應用面積4.62萬hm2,產量2 094 kg·hm-2,比常規種植方式增產4.61%,節本1 973.25元·hm-2。
近年來,浙江省各油菜主產區因地制宜開展油菜“菜用”“花用”“蜜用”“肥用”等多功能開發,比如舟山、寧波、臺州、衢州等地引進紫色、白色、土黃、橘紅、翠綠等不同花色油菜品種,設計種植圖案,開展油菜花休閑觀光區建設,舉辦“油菜花節”,有力推動了農旅融合發展,增加油菜的附加價值,顯著提升了油菜種植的綜合收入。另外,以油菜與高粱輪作種植的產業發展模式近年來已在浙江省開化、諸暨和蘭溪等地成功示范推廣,合理利用冬夏兩種作物的種植季節,充分發揮了“油菜黃”“高粱紅”農旅觀光與“菜籽油”“高粱酒”農產品加工的產業優勢,促進農旅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共同富裕。這種“糧油組合”模式,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有利于土地輪作養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顯著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
土地、人工和農資成本是油菜生產的主要生產投入成本。各地的田租水平普遍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并且隨著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農村務工勞動力明顯不足,用工成本不斷上漲。而且近年來受國際形勢等的影響,農資價格上漲過快,2022年農戶普遍反映化肥價格較去年上漲50%以上,除草劑等價格上漲100%以上,柴油等價格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另外,由于浙江省主要是稻油輪作的種植模式,在秸稈禁止焚燒之后,水稻秸稈的處理費用增加,而且也增加了防病治草的費用。綜合成本不斷上升很大程度上擠占了種糧利潤,導致油菜生產比較效益偏低,影響了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
油菜機播、機收是油菜生產中技術難度最大的兩個環節[3],目前浙江省油菜生產中這兩個環節的農業機械裝備技術明顯滯后于當前油菜產業發展的需求,2020年浙江省油菜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僅為42.8%,與水稻等其他糧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差距還很大。近些年來,省內也引進示范了一些油菜直播機、移栽機和改良收割機,但由于機具對田塊要求比較高且收獲損失率大等原因,作業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油菜生產機械化是降低油菜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的根本之路[4],亟待進一步研究提升。
一是浙江省油菜籽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全產業鏈建設,多數自產的油菜籽加工以鄉村榨油作坊和小型的油脂加工廠為主,而且大部分采用的是傳統的榨油設備,加工效率和出油品質不高,季節性經營的特點明顯,不能形成標準化生產,因油品質量難以控制和加工能力不足等原因不能進入超市等系列高端市場,無法形成品牌效應,銷售量和銷售渠道有限,市場綜合競爭力不強。
二是未充分挖掘利用油菜的內在價值,目前大多數農戶只單純種植油菜,忽略了油菜菜用價值、觀賞價值、飼用價值等其他功能的開發。
三是由于廣大消費者對菜籽油的營養價值認知不足,優質菜籽油的品質宣傳不夠,導致“雙低”菜籽油沒有實現優質優價。事實上“雙低”菜籽油是飽和脂肪酸含量最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且多不飽和脂肪酸組成更為合理和健康的大宗食用油[5],非常符合人類營養與健康對不同脂肪酸的需要,其營養價值可以與被人們傳統視為高端油品的茶油和橄欖油相媲美,因此,亟待實現菜籽油油品高端化,提高菜籽油市場競爭力。
生產主體是油菜生產中的最基本單元,油菜生產規模經營是油菜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必由之路[6-7]。依托農業主管部門和推廣部門,鼓勵開展冬閑田季節性流轉,重點培育油菜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油菜生產規模化發展,從而穩定油菜生產面積。整合省級糧油產業團隊專家和其他農技專家資源,建立油菜規模生產主體一對一服務機制,充分發揮農技服務團隊和結對專家的作用,定期開展相關走訪調研和技術指導,做好油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應用的指導服務,保障規模種植油菜的產量、效益“雙提升”。
按照“以油促稻,以稻穩油”的思路,大力發展“油菜-單季稻”水旱輪作兩熟制,積極推廣株型緊湊、適合機收的優質高產油菜新品種,充分利用油菜落花、落葉和秸稈還田培肥地力,促進水稻穩產和高產。大力推廣早中熟晚稻品種,及時收獲晚稻,早騰茬口,為適期播種油菜、擴大油菜種植面積留出季節空間,也為油菜早栽促冬發奪取高產創造有利條件。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分區域建立優質稻油生產示范基地,種植優質“雙低”油菜品種和優質水稻品種。同時,引導浙江省內的糧油加工企業、收儲公司與基地內農戶建立訂單生產合作關系,建立穩定的糧(油)源基地,并實行優質優價收購。
組織農業、教育、科研等部門和有關農機企業,開展科技協作和技術攻關,解決油菜生產技術瓶頸,促進油菜生產可持續發展。加大油菜育種、栽培和適用農業機械等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支持抗倒伏、抗裂角、適合機收的早中熟“雙低”油菜新品種選育。建立省市縣協同推廣機制,并建立省、市、縣的農技推廣部門以及油菜種植主體聯動的示范推廣網絡[8],邊試驗邊示范推廣,打造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新模式的示范基地,盡早使科研技術成果落地,加快先進農機農藝的推廣應用速度。強化農機農藝融合,開展油菜生產社會化服務試點,重點解決油菜栽種、收獲關鍵環節費工費力問題,改進完善油菜移栽機、聯合收割機等機械設備性能,全力推進油菜生產機械化進程。
積極引導農民轉變油菜生產的經營理念,政府出臺扶持油菜全產業鏈發展的相關激勵政策[9],將油菜生產關鍵環節使用的農業機械設備和油脂加工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并在用地政策上給予支持,鼓勵和支持油菜種植大戶、油菜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購買油脂加工設備,大力培育產地化加工型小企業并將傳統小型油脂加工廠的設備改造升級,把優質油菜籽加工成高品質菜籽油,滿足消費者的高端需求,并注冊商標,通過浙江省農博會、電子商務等平臺開展品牌菜籽油的宣傳和銷售,提高油菜種植的綜合效益。開展為周邊農戶提供油菜籽代加工業務,解決油菜種植散戶的后顧之憂。結合區位優勢和市場需求,加快開展油菜多功能開發利用,在產出油脂和蛋白質的同時,將油菜生產與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促進其多元化發展,培育壯大一個新產業新業態,推動油菜三產融合,實現油菜全產業鏈發展。
菜籽油作為國產植物油第一大油源,油菜產業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食用油供給安全,因此,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健康生活的迫切需要。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稻油兩熟制、開展科研協作攻關和協同推廣、強化政策扶持引導等措施,加快油菜機械化、優質化、高效化、規模化發展,進一步擴大浙江省油菜生產面積,增強油料供給能力,有效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并引導健康消費,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從而不斷推動浙江省油菜產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