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以來,高層多次發聲,重申房地產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地位。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22年房地產市場持續收縮的態勢明顯: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32895億元,比上年下降10.0%,是1998年來首次年度下降;商品房銷售面積13583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為2016年來最低;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48979億元,比上年下降25.9%,是2017年以來最低。
房地產行業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具有很強的經濟帶動作用。根據官方口徑,房地產占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的60%,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占銀行信貸的比重接近40%,房地產業相關收入占地方綜合財力的50%。可以說,房地產業牽一發而動全身,與產業經濟、民生福祉緊密相連。推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平穩運行,對于穩住經濟大盤、維護社會穩定至關重要。
為了進一步穩定房地產市場,促進其發揮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近段時間來多項政策措施出臺。去年年末,房地產信貸、股權、債券融資政策“三箭齊發”,緩解房企債務壓力。各地相繼對限購、限貸等調控措施進行放松,首套房貸利率持續下行,從而鼓勵剛性及改善型購房需求。
與此同時,在經濟增速換擋、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城鎮化進入后半程的大背景下,我國房地產業不能重走老路,必須堅持“房住不炒”總定位不動搖。因此,在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以增信心、防風險、促轉型為主線,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因此,“保交樓”工作仍然是重中之重,必須向全國2600多個已付款未交付項目所涉及的188萬居民有所交代。同時,努力提升品質、建設好房子,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讓人民群眾放心購房、放心租房。
另外,住建部提出“有條件的可以進行現房銷售”,而近期河南、山東等多地也予以積極響應,提出進行現房銷售試點,已經實行近三十年的商品房預售制度或將改變。
歸根結底,購房者是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基石。只有培育健康的市場環境,維護購房者的合法權益,而不是“涸澤而漁”盲目炒作賺快錢,才能推動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實現持續、健康、長久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