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毅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百花林場,甘肅 天水 741020)
我國林業樹種的引種有著漫長的歷程。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和交往頻繁,引種工作較為普遍。如熱帶、亞熱帶區域的三葉橡膠、咖啡、可可、木麻黃、桉樹類、黑荊樹類、南方松類等。溫帶區域的黑楊類、懸鈴木、刺槐、落葉松類等。這些外來樹木在我國人工森林已擁有幾百萬公頃的面積,豐富了我國樹木遺傳資源,提高了林木及其他林產品的產量,以及在防風固沙、城市園林綠化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我國的某些名貴優質樹木品種,又被世界各地競相引進,對增進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和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也起到了重要意義。引進樹種可以充實本地樹木資源、提高現有樹木組成比例和比重、維持生態多樣性和保護景觀的生態平衡。而林木資源在引進過程中,由于處在易地而栽、易境而生的特殊狀況下,所以,引進結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樹木對新環境的適應程度。
一是在原產地表現優異的經濟特征,如速生、材質好等。二是在原產地與引進地區的自然生態條件相近。但一些樹木如橡膠樹,由于原產地與引進地區的自然條件有差異,引進技術不但成熟,有的條件甚至比原產地更好。而且,在自然分布區內相似的植物不同種類,在引進到同一地方后癥狀也不盡相同。其次,對新引入的植物繁殖材料,如播種、插條、接穗等要嚴密檢測,以防止引入病毒、蟲害等。對已引進的植物原始材料,要編號記錄,并建立引進檔案。
試驗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通過了解外地樹木的適應性,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多種地段開展較小型的種植試驗;第二步是通過選定在第一階段中表現優秀的樹種和產品。在試驗的基礎上,選留少數最有希望的外地樹木做大規模的種植實驗,以研究木材生產,并確定能否加以推廣。措施主要涉及根據引種條件開展選育、雜交、培苗繁育技術,及采取相應的農業科技保護措施等。如南樹北遷,在生長發育后期不要施肥,對1~2年生的南部樹苗設有風障;而北樹南遷,在夏季時可設有蔭棚。對某一種樹木,引進后如可不經過特別的保護而正常長成或發育,而保留原來的經濟價值,并能按該樹木固有的形式正常生長發育,就可以視為引進成果。
因南北方地區陽光長度差異大,在將植株由南向北方地區引種時,可適當推遲種植。這可以減少植株的生長發育,并增加植株組織的豐富程度,從而增強耐寒能力。反之,在由北向南引進時,則可提前種植以增強植株在長日照下的生長期和繁殖量。在種植密度上,讓植株組成互相保護的小群落,以增強從南向北引進植株的耐寒力。由北向南引進時,則要適度擴大株行距,便于通風以利植株繁殖。
自南向北引種,在生長發育季后期,應適當盡量減少灌水,以促使枝條逐漸木材化,從而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同時在幼苗生長季后期時,應少施氮肥,并適度添加磷、鉀,也可以促使身體組織的木質化,增強抗寒性。在由北向南引進技術時,除了要推遲植物的封頂日期,以增加越夏能力,還必須多施氮肥和追肥,以提高澆水次數。
對由南向北引種的植株,在苗期遮去早晨、晚光,并采取8~10時的短日照處理,能促使植株提早形成頂芽,從而縮短生長成熟期,并提高越冬防寒的能力。而由北往南引種的植物,可以通過延長日照處理以延長植株成熟期,進而提高生長質量,并增加越夏抗熱能力。
生長于我國南方酸性土地上的植株,在北移時,選用山霖隙地微酸性土試栽種。對于某些對pH值變化反應靈敏的花卉品種,如梔子、茉莉、桂花等,也可適當噴灑含硫酸亞鐵螯合體等較微酸的水溶液,并多施生物有機肥,從而改善我國北方堿性土質。對北方含鹽率較大的土地上,要注意在降雨后及時覆蓋土層,以避免由于土壤水分揮發后所形成的反鹽現象;由北向南引種時,對于適宜生長在堿性或中性土地上的植株遷移至南方堿式土地上,可適量施些生石灰以改善土壤的pH值,維持植株正常生長發育。
對自南向北引進的新植株來說,在種苗生長的第一、二年的冬天都要相應地加以防寒保護。因此,還可設有風障,在樹干基部翻土、覆草等,以增加土壤溫度、減小風力,以便苗木、幼樹安全過冬。但對從北往南引種技術差的花卉,為使其安全地越夏,可于夏季搭建蔭棚,并予以適度的蔭蔽。
在播種萌芽時期,通過進行低溫、高溫和變溫的處理,可促進種子萌發。在種子萌芽之后給以干旱處理,可以提高植株的耐旱力。針對松類、大豆等植株與某些細菌共存的特點,引進這一類植株時,要注意同時引入與其根系共存的土壤細菌,以確保引進成功率。
在繁殖工作進行以前,人們要注意對種子進行管理,這項管理工作是繁殖工作中較為關鍵的部分。在采收過程中,人們還將進行種子產量的測定工作,明確采種的適當時機,以及正確使用操作工具。一般林業幼苗的繁殖對播種有著相當嚴格的規定,播種須具備特定的播種和遺傳特性,所以,人們在采集工作中應當防止發生播種不合格的現象。在種子貯藏方面,人們應當堅持具體的技術準則。因此,在楊樹種子貯藏的處理過程中,宜使用50~55℃的熱風循環系統對種子進行風干處理,使其水分的平均濃度在5%以內,之后再使用紫外消毒燈進行光照處理,持續時間約為16分鐘,可以有效去除細菌微生物,之后再對其表面涂抹復合殺菌劑,以避免再產生病菌。
當栽植林業種苗之后,植物就可以迅速繁殖。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人們必須適當進行不同的施肥操作,以確保土壤所供給的營養滿足苗木的生長發育需要。一是宜選取土層厚度在8厘米以內,并且地下水位約為1.5米以下的地方進行苗木繁殖。因為東北地區林木的根系都非常發育,對土質的通透性要求非常高,所以應選用通透性好的土質進行幼苗的繁殖。在良種苗木繁殖前應進行整地工作,將土壤深翻技術厚度限制在30厘米以內,將2公斤辛硫磷溶液和30公斤泥土均勻制作成毒土,合理防治土壤病蟲害。二是政府應做好土地施肥管理工作,依據土地的肥力特征和實際狀況開展施肥。一般來說,可以使用腐熟農家肥,但劑量限制在7 000公斤/畝以內,也可按照40公斤/畝磷素肥+70公斤/畝餅肥的劑量執行施肥,以增加土壤肥力。三是在苗木繁殖過程中,應當注意對插條操作的合理執行,選取長勢良好、木質性較好且不會受傷的每年生萌條,并通過刀切加工后完成抽穗,其長為16厘米,口徑為1.4厘米,并且每結球上必須留有4個腋芽。另外,還需要對上切口的部位做出平切加工,上切縫與腋芽間的距離為1.1厘米,而下切口則為斜切,其與腋芽的間距為0.4厘米。制作抽穗后,不應該馬上開始扦插管理,要合理進行儲存,在春季3月開始扦插。在扦插期間使用清水對結球加以浸泡,時間約為2天,之后使用直插的方法將結球直接插入土中,此時應當保持苗床的濕潤,并按照森林苗圃的栽培要求管理密度。通常需要把株距定義為30厘米,行距設置為40厘米,苗株數量為3300株/畝。
森林良種苗木繁殖管理工作進行之后,人們就應進行苗期管理,應通過合理的方法進行相應的管理任務,以全面提高整體管理效益。一方面,應該做好科學的澆水管理,如出現干旱跡象,應立即對其加以澆水;另一方面需要進行除草工作,給林業幼苗的良好生長發育帶來支持。
綜上所述,對林業引種繁育推廣必須貫徹“既積極又慎重”的方針。在仔細研究并選定引進植株的基礎上,應開展引進試驗,實行少量引進、邊引種邊試驗,先培育再大規模引進,確定制約引進植株適應性的主要環境因素,研究引進植株的分布區域,盡可能引進可改良遺傳特性的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