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光
(安徽省潛山市黃鋪鎮林業工作站,安徽 潛山 246300)
林業病蟲害嚴重影響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為加強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我國一度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控制了病蟲害的危害程度,但這些化學農藥進入了水體、土壤、空氣和植株體內,對林業經濟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林業防治等無公害防治技術正在不斷推廣普及,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有效緩解了環境污染問題。安徽省是我國林業生物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大力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對保護生態環境、保障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安徽省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隨著森林生態安全和生態強省戰略目標的順利實施,林業經濟、森林旅游業和生態事業建設不斷發展,森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同時,安徽省也是我國林業病蟲害為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林業有害生物普查結果顯示,主要為害的林業生物災害有159種,發生分布廣、為害較重的有33種。僅2021年上半年,安徽省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就有22.6萬公頃,其中病害發生3.9萬公頃,蟲害發生18.7萬公頃,與上一年同期的21.7萬公頃、2.1萬公頃、19.6萬公頃相比,總體上基本持平,病害發生面積有所上升,蟲害發生面積下降。
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對安徽省森林資源和林業經濟造成了不良影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也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廣,影響了林業生產和森林面積的增長,破壞了森林景觀,不利于旅游業發展和林業經濟發展,降低了病蟲害發生區域的林農經濟收入,也對出口林業產品造成了影響,同時,也嚴重影響了生態安全戰略目的的順利實施。
當前,安徽省林業病蟲害發生形勢依然嚴峻,病蟲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部分次要有害生物上升為主要為害種類,經濟林尤其是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油茶、薄殼山核桃等,有害生物災害發生嚴重,對相關產業造成嚴重威脅,直接影響林業產業和農民收入。為進一步推進生態強省建設,安徽省加大了林業間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加大了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和應用,2020年,全省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5%,災害測報準確率達到88%,主要有害生物常發區監測覆蓋率達到100%。
無公害防治技術主要指傳統的化學防治技術以外的林業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等不使用化學農藥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無公害防治技術既有利于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又有利于提高林業產品的品質,對林業經濟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化學防治技術需要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會導致有毒物質進入土壤、水體、空氣,并隨風雨、地表徑流擴大污染范圍,不僅破壞了森林環境,還會對林間其他樹木、草類、鳥類和昆蟲等造成不良影響,破壞森林生物多樣性。而無公害防治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在控制病蟲害為害的同時,實現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無公害防治可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降低病蟲害產生抗藥性的概率,避免重復防治,降低林業生產的成本投入。此外,無公害防治可降低化學農藥中有毒物質對林業環境的污染,進而減少樹體及可食用、藥用部分的農藥殘留,提高林業產品的品質。尤其在林業產品出口貿易中,我國林業產品面臨眾多的貿易壁壘和技術壁壘,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對推進出口貿易、減少因農藥殘留引發的貿易摩擦十分關鍵。
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林業防治措施和林業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等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隨著生態林業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安徽省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得到了有力推廣,為林業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林業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是運用3S技術、航天遙感技術、數據庫技術、數據無線傳輸技術等建設的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平臺,可以進行林業信息采集、信息處理、分析決策和預警發布等作業,及時發現林業病蟲害發生苗頭,并分析發生原因、發生范圍等情況,為林業病蟲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建設林業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需要加強各級測報點和監測站的基礎建設,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一是基于GIS/GPS技術的鄉級監測站、基于Desktop GIS技術的縣級監測點和基于Web GIS技術的省級監測網絡管理系統,從而實現從下至上的有效管理。二是基于GIS/GPS技術和微波傳輸技術的遠程監控系統、基于RS技術的航天遙感監測子系統,實現對數據的及時采集、分析處理和發布。三是基于GIS技術、數據庫技術的信息處理系統、分析決策系統和生產性短期預報系統,及根據各級監測站、監測點及歷史數據、實時數據的短期預報系統。通過監測預警系統的功能,可以實現省、市、縣預警信息的發布,并及時向林業工作人員和林農發送病蟲害預警信息。
生物防治技術是無公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指根據林業病蟲害的生物學特性,利用天敵生物、微生物及生物制劑進行防治。主要包括以下3種。
利用天敵鳥類和天敵昆蟲進行防治:如林間常見的啄木鳥、喜鵲、燕子等益鳥會大量捕食樹木主干、枝葉上的害蟲。可在保護林業生態環境、促進鳥類繁衍的基礎上,筑巢吸引或從外地引進適宜種類的益鳥,利用天敵鳥類的捕食性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目的。而利用天敵昆蟲的防治技術基本已經成熟。如在害蟲產卵期在林間釋放赤眼蜂等寄生昆蟲,利用其在害蟲卵內產卵的習性消滅害蟲數量。利用蜘蛛、部分種類的瓢蟲防治蚜蟲等。
利用微生物進行防治:主要是利用部分細菌、真菌對病原菌、害蟲的寄生作用破壞其活性,控制病蟲害。如林業病蟲害防治常用的白僵菌可有效防治天牛、松毛蟲幼蟲,逐步降低害蟲種群數量。使用綠僵菌防治蝗蟲、蠐螬、青楊天牛等害蟲,只要有10%的害蟲感染,就可控制整個種群。
利用微生物制劑進行防治。主要指利用植物衍生物、真菌代謝物等制成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微生物制劑具有防治效果好、殘留低、對生態環境沒有污染等優點,是高效無毒的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目前,已經有多種微生物制劑投入使用,如煙堿、苦參堿、滅幼脲、誘蟲烯、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井岡霉素和寧南霉素等。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常用害蟲的性信息素誘引害蟲群集并進行殺滅,防治效果顯著且不易產生抗藥性,屬于環保型的防治技術。但當前微生物制劑防治林業病蟲害的實踐中,由于部分制劑的研發、制造成本較高,影響了該防治手段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需要有關部門和研發、生產機構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逐漸降低生產和使用成本,推動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的快速發展。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是應用機械方式、物理方式消滅病蟲害,尤其是在林業害蟲的防治中被廣泛應用,其主要包括人工防治、阻隔害蟲上樹、涂白防蟲、燈光或誘餌誘殺和高溫消毒等。人工防治是最傳統的防治方法,雖然成本較高、作業量大,但針對松材線蟲病和具有受驚假死性害蟲的防治仍然能被廣泛采用,如伐除病樹、清理樹穴、清理病枝病葉、摘除蟲繭、刮除病斑和人工敲樹撲殺等,可以有效減少侵染源和蟲源,降低蟲口密度。此外,如秋季墾復可把在土壤中越冬的蟲卵、蛹、病原菌等翻出土壤凍殺。阻隔害蟲上樹主要是利用部分林業害蟲在土壤中、雜草上越冬,春季上樹為害的習性,在害蟲上樹前在樹干下部纏繞塑料薄膜、涂膠環等,使害蟲無法上樹為害、產卵,從而減輕危害程度。配合阻隔措施還可使用毒繩殺滅上樹害蟲。涂白實際上也是阻隔措施的一種,主要利用石灰制成涂白劑,在秋冬季節涂抹在樹干下部,可有效預防害蟲上樹或防止樹干上的蟲卵生長。燈光誘殺主要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林間設置光源、反光板誘使害蟲群集,再進行人工撲殺或利用高壓殺蟲網殺滅害蟲。燈光誘殺主要殺滅害蟲成蟲,可有效減少害蟲產卵,從而降低蟲口密度。如可用黑光燈誘殺金龜甲、美國白蛾等。誘餌誘殺是利用害蟲對特定氣味的趨向性引誘害蟲再進行捕殺。如蛾類害蟲對糖醋的氣味敏感,可在林間放置糖醋液進行誘殺。高溫消毒則是林業生產中常用的種子處理方法,如把樹木種子放置在強烈光照下曝曬,或用適當溫度的水浸種,可有效殺滅夾雜在種子里的病原菌、害蟲蟲卵等。
林業防治措施主要指運用林分撫育管理措施,改善林間環境,營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從而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減輕病蟲害危害程度。林業防治措施貫穿于苗木培育、栽植造林、撫育管理、采伐和林業產品采收的全過程,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在苗木培育過程中,要選擇適宜的苗圃地,加強水分管理,保證空氣流通,保持合理的土壤溫濕度,可以有效預防苗枯病、猝倒病等病害。苗木出土后,要適時間苗,保持合理的苗床密度,通風透光,減少病害發生。在造林時,設置合理的造林密度,營造科學的混交林分,可利用不同樹種的生物特性,抑制病蟲害發生。在營林管理中,根據測土結果確定施肥次數和施肥量,確保養分供應,提高樹木長勢,增強樹木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及時松土除草,減少害蟲、病原菌的寄生場所,使害蟲、病原菌無法侵染樹木;加強樹木整形修剪工作,使林分保持合理的郁閉度,防止部分病蟲害的發生及擴散。及時清理林間枯樹、風倒樹、病死樹,并搜集殘留物帶出林地銷毀,防止病蟲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