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歡
翠城道北段位于中山翠亨新區起步區內,為起步區規劃“2縱4橫”中的“2 縱”主干道之一。根據規劃中的交通功能定位,翠城道為交通型主干路,其直行交通全線按無燈控設計;翠城道南北縱貫馬鞍島,北起現狀1號路,南至馬鞍島最南側的規劃和濟路,長約8.31公里。本工程分為擴建和新建兩個路段,其中擴建路段為K0+000~K5+208.214,長5.21公里;新建路段為K5+208.214~終點K8+304.306,長3.10公里。沿線與緯十二路(中開高速)、緯十四路(翠亨快線)、和熙路(東外環高速)等二十條道路相交。
翠城道規劃為城市主干道,主車道設計速度60km/h,輔道設計速度40 km/h,匝道設計速度30 km/h。路幅寬80米,四塊板布置,主線雙向八車道+輔道雙向四車道,路側設有連續的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
根據規劃及最新的設計資料,翠城道側重交通性,其直行交通全線按無燈控設計。本工程共設四處完全互通立交(包括1號路、和信路、緯十二路和緯十四路)、六處部分互通立交(包括緯六路、和清路、和秀路、和熙路、和忠路和和濟路)、十處右進右出平面交叉以及兩座跨涌橋梁(橫八涌和橫九涌),并結合路網規劃在K0+923、K1+409.119、K6+845.119和K7+833.658設置了四處人行及小轎車調頭交叉。
翠城道共設四處完全互通立交,本次以1號路互通立交為例。
1號路為快速路,與翠城道于K0+000處“T”字交叉,立交設計需結合東外環高速公路立交統籌考慮,解決車輛左轉需求,且立交設置需考慮景觀,盡量少采用橋梁方案,并需注意節約用地。圖3所示,為1號路立交方案的平面圖。

圖1 1號路立交方案平面圖

圖2 和忠路部分互通立交方案平面圖

圖3 淺埋式地下過街及小車掉頭通道
結合規劃用地情況,1號路立交設置了單向兩車道匝道隧道兩座,匝道隧道標準段路面寬7.5米,其中東南轉西南方向的左轉A匝道,隧道長290米;東北轉東南的左轉B匝道,隧道長435米;行人及非機動車采用人行地道橫穿1號路。
翠城道共設六處部分互通立交,本次以和忠路部分互通立交為例。
根據規劃,翠城道與和忠路交叉,采用立體交叉,且未預留設置大型互通立交規劃用地。由于和忠路交叉距離橫九涌較近,無法沿翠城道設置隧道下穿和忠路,且翠城道直行交通全線需按無燈控設計,因此該節點設計,僅能沿和忠路設置雙向六車道及人行隧道下穿翠城道,隧道長480米,右轉車輛通過輔道連接,左轉車輛,通過路網繞行解決。
翠城道直行交通除了全線需按無燈控設計,應結合大城市、老城市出現的問題,新的城市交通特點,立足高遠,敢于創新。
人行過街除路口人行橫道外,設計在K0+923、K1+409.119、K6+845.119和K7+833.658等四處增設人行過街設計。設計從景觀、經濟性等方面考慮,行人通過淺埋式人行地道過街。
根據規范要求,人行通道凈空不得低于2.5m。結合當前城市道路通行的車輛以小轎車為主,據統計,小轎車占城市道路通行車型的比例達90%以上。2.5m的凈空,已能滿足絕大多數小轎車的通行要求。因此,該四處除了解決人行過街外,順帶增設兩側小轎車調頭功能,以滿足沿線小轎車的轉向需求。
除此之外,還要做好和信路、緯十二路和緯十四路菱形互通立交、和熙路部分互通立交、和濟路部分互通立交和緯六路、和清路和和秀路部分互通立交的合理設計,從而使得立交設計效果得到保證。
在道路立交設計中,要對立交進行選型,而選型時,則可以考慮對選型方法進行合理的運用,立交選型要契合預測的交通量,進而保證立交選型的效果,促使其更好地為立交設計提供服務,保證立交設計的效果。具體選型時,要注意對交通量,相交道路功能定位,周邊地塊的用地性質等內容進行研究,同時,還要對立交在交通中的功能進行分析,以系統性的視角進行利用,并配合周邊地形、環境、建設條件等內容,確保選型的可靠性。而帶狀空間結構下的城市立交設計選型時,需要對立交類型進行選擇,因為類型的差異,會造成形式、用地規模上的差異。另外設計中,還要對周邊環境進行分析,并對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應用,確保自然環境和設計實現有效融合,促使立交能夠實現與空間發展的統一和諧,進而達到節約資源的作用。
將立交選型方法帶入具體設計案例,結合翠城道北段項目立交設計方案可知,針對不同道路等級、交通量大小、周邊用地環境等因素,合理選用全互通、半互通、淺埋式人行過街及小車掉頭車道等不同的立交形式,能夠促使帶狀空間的限制條件得到合理發揮,進而保證立交的功能和作用,實現道路交通的服務能力。
在完成立交選型后,還要對立交的具體形式進行設計,而形式的選擇重點在于左轉匝形式的選擇。要求對直連式、半直連式和環形匝道等內容進行選擇,確保選擇的合理性,滿足道路建設的基本需求。直連式匝道在工作中,能夠保證道路的通行能力,促使道路交通的運行順暢,使得交通可以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另外,結合周邊環境,合理利用地下空間,選用地下隧道匝道的互通交通組織形式,保證城市的環境風貌,減小立交占地空間,也是帶狀空間下立交設計的合理方案。
除此之外,立交的基本形式,還有喇叭式、苜蓿葉形、環形、菱形等,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基本形式的選擇。
文章結合翠城道北段項目,對帶狀空間下的城市立交設計研究進行分析。翠城道北段項目是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會對城市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項目建設也符合翠亨新區整體發展規劃與交通部署戰略要求,為地區用地空間布局以及交通和城市土地協調性發展產生了有效助力。在具體進行工程設計過程中,需要按照建設要求與實地調查結果,科學展開平面以及橫斷面等各部分的設計。應保證整體帶狀空間結構設計合理性,確保立交設置能夠達到預期道路建設要求,以便實現對城市功能布局的切實優化,保證城市綜合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