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棟
從1946年7月13日到8月27日,華中野戰軍主力在蘇中大地連續進行多次作戰,七戰七捷,粉碎了國民黨軍進攻,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透過紛繁的歷史文獻,仍然能夠感受到戰役中展現出的偉大的鐵軍精神。
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新四軍在蘇中戰役中,絕對聽黨指揮,堅定鐵的理想信念,在“絕對服從、胸懷百姓、恪守正道”中切實做到黨之所指,軍之所向。
令行禁止強核心。蘇中戰役中的參戰部隊絕對服從黨的核心指揮,以“兵權貴一”實現了戰勝千難萬險,從勝利走向勝利。如《蘇中戰役總結》中,粟裕特別強調,“戰略上采取了持久戰,堅決地執行了中央的指示”。《華中野戰軍政治部關于如皋戰役后的政治工作指示》中講,“為什么能夠獲得這種勝利呢?主要的是由于黨中央與毛主席的戰略指導思想”。再如《華中分局關于保證自衛戰勝利的指示》中要求,“主力應該正確運用毛主席的戰略指導思想,發揮我們英勇頑強的優良傳統,堅決完成此次自衛戰的神圣任務”。即便是粟裕建議華中主力仍留在蘇中作戰的電文也明確表示,“中央作戰方針完全正確”。
旗幟鮮明講政治。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在蘇中戰役中,我軍以堅定正確的政治理想、扎實有力的政治擔當,彰顯了人民子弟兵的風采。粟裕在《蘇中戰役總結》中講:“為什么能夠取得這樣大的勝利呢?從政治上講,我們是自衛,是為了消除內戰,保衛和平民主。保衛解放區而戰,是正義的戰爭,得到解放區廣大人民全力的支持,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民主人士及廣大人民的同情和擁護,特別重要的是有黨中央與上級的正確領導。”《華中分局關于保證自衛戰勝利的指示》中則對自衛戰爭的政治屬性進行了明確剖析,特別強調:“今天的自衛戰,正是為了保衛土地改革之順利進行。因此無論任何時候,任何環境,只要當地有可能進行土地改革者,必須爭取時間徹底實現,借口戰爭動員而放松土地改革,都是極端錯誤的。”
全心全意為人民。蘇中戰役開始時,《華中野戰軍政治部對蘇中自衛戰役時政治工作的具體指示》第一條就明確提出,“以自衛戰爭來求得民族獨立與人民民主自由,來抵抗國民黨軍隊憑借美國支援制造并擴大內戰、殘殺自己同胞”。粟裕后來在《號召蘇中軍民保衛抗戰勝利果實》中也講:“蘇中是我蘇中軍民以無數頭顱熱血解放的土地,是蘇中人民自己的蘇中,我們不能坐視蘇中的土地踐踏在國民黨反動派及其軍隊特務的法西斯鐵蹄之下,蘇中軍民是民族的優秀子孫,是抗戰的最好戰士和功臣,我們不能坐視蘇中人民慘死在國民黨反動派血腥的屠刀之下,呻吟于國民黨反動派罪惡的魔掌之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新四軍之所以被稱之為“鐵軍”,正是因為其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斗爭中,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總是勇往直前、敢打敢拼,以鋼鐵意志和血性彰顯了英雄本色。
不怕流血犧牲。在革命斗爭年代,革命意味著流血犧牲。盡管歷史文獻中對歷次戰斗中流血犧牲的內容沒有作很多的介紹,但透過一些零星的記載,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子弟兵為革命勝利付出的巨大犧牲。比如《蘇中戰役總結》中,粟裕對海安戰斗、李堡戰斗、丁林戰斗、如黃路戰斗中,我軍光榮傷亡人員都有明確記載。《蘇中之敵已陷于被動,我軍擬作短期休整》的電文中,也明確寫到“我軍在18天連續戰斗中,已傷亡近5000人,炮彈榴彈已用盡,也相當疲勞,必須爭取7天到10天休息……”
甘愿吃苦耐勞。革命時刻與辛苦相伴,廣大指戰員不怕苦、甘吃苦、能吃苦,在苦的磨礪中成就了蘇中戰役的勝利。宣泰戰斗尚未結束,我軍一夜強行軍百余里直插林梓,取得了如南戰斗的又一勝利。《華中野戰軍首長為爭取自衛戰的更大勝利告全體指戰員書》中要求,“要發揚‘跑得、餓得、打得’的優良傳統作風,吃得苦,耐得勞,行軍時要具備一雙鐵腿,戰斗時要像猛虎撲群羊……”
勇于舍生忘死。面對流血甚至死亡的威脅,蘇中戰役的將士們坦然面對。《華中野戰軍政治部對蘇中自衛戰役時政治工作的具體指示》講到“代理人”的問題時說:“在戰斗前,各級負責干部均應指定自己的代理人,使在戰斗中即使負責干部負傷,仍然有代理人可以執行戰斗任務,不使指揮中斷。”由此可見,戰斗中,無論是普通的戰斗員還是各級指揮員,都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縱觀蘇中戰役,一方面能看到將士們勇往直前、不怕犧牲,另一方面也能看到指戰員的戰略戰術科學性、指揮藝術靈活性和理論運用豐富性。
豐富軍事思想。蘇中戰役盡管敵我兵力之比是4:1,但戰場上我們七戰七捷。在戰役結束后,毛澤東專門為中央軍委起草了題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黨內指示:“而我軍主力只有15個團。但這15個團是很充實與很有戰斗力的,沒有采取平均主義的補充方法。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并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集中優勢兵力的思想,后來寫入了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
靈活機動作戰。蘇中七戰,戰戰不同,有進攻戰、防御戰、伏擊戰、攻堅戰、遭遇戰,還有遠襲如南、奇襲李堡等長距離遠程殲敵的神來之筆。正如粟裕在總結蘇中戰役時所講,“首先是由于我們沒有機械地教條主義地運用戰略指導原則”。
辯證分析敵我。蘇中戰役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在于運用辯證思維,在精準分析中有效解決問題。比如在《迎擊國民黨反動派向華中大舉進攻》的講話中,粟裕指出:“戰爭雖然有這樣的嚴重性,但我們決不要被這所嚇倒,更不應就此悲觀失望,因為國民黨的困難比我們嚴重得多,甚至是根本不可克服的困難。譬如,國民黨軍隊的大多數高級將領對內戰無信心,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大部分不愿打內戰的……”再比如,《再論堅持游擊戰爭》中強調:“須知沒有廣泛的游擊戰,沒有廣大人民人人起來進行自衛的總力戰,沒有堅強的游擊隊在外線的配合,被占領的地區不久便可為反動派所統治,其人力物力不久便可為反動派所利用,而我們的人力物力的基礎則愈來愈弱,地區愈縮愈小,蔣軍的包圍圈則愈束愈緊。”
紀律是軍隊集中統一和戰斗力生成的決定因素。在蘇中戰役中,新四軍一切行動聽指揮,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全軍上下做到始終如一。
制定完備紀律。盡管身處革命戰爭年代,面臨生死存亡,但新四軍十分注重加強部隊的紀律教育,以盡可能完備的制度來從嚴治軍。“三大紀律、六項要求和十項注意”,《新四軍十條軍規》《反腐條例》《新四軍財經人員十項守則》《新四軍群眾紀律》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華中分局、蘇皖邊區政府關于戰時后勤工作指示》中對“賞罰工作”有明確規定。《華中野戰軍政治部關于“開始打”的指示》專辟一章“我們對這次出擊的要求”,列舉了20條具體要求。
嚴格遵守紀律。蘇中戰役中,從指揮員到戰斗員,以自始至終地嚴格遵守鐵的紀律,錘煉出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過硬、能打勝仗的鐵的軍隊。比如,《華中野戰軍首長為爭取自衛戰的更大勝利告全體指戰員書》中明確要求,“在紀律上,嚴格的按級服從,徹底完成任務,不怕麻煩,不講怪話,不打折扣;群眾紀律要更嚴格,克服認為打仗可以不要群眾紀律的偏向”。
注重自我批評。盡管蘇中戰役七戰都取得勝利,但作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參戰指戰員把運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特別是自我批評這一武器,當作是一項鐵的紀律,在多個文獻材料里勇于剖析自我,主動發現問題。比如,《華中野戰軍政治部關于撤出海安后解釋要點》里明確指出:“我們在如泰戰役中暴露的主要缺點是:(1)后勤工作的組織不強,對作戰部隊的給養搞得不好;(2)各兵團戰斗中的協同動作不夠;(3)射擊技術尚低;(4)紀律還不嚴格,對民力的浪費。”再如,粟裕在《蘇中戰役總結》中也以大篇幅分析了存在的缺點:“一是協同動作上,還沒有做得很好;二是通信聯絡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做得很好;三是偵察警戒問題,主要是下面對敵情不注意收集,總是問上面‘情況如何’。”
粟裕曾說:“蘇中戰役同后來華東戰場上一些戰役比較,其規模是比較小的,但是它是解放戰爭初期在中原突圍后的第一個戰役。”作為解放戰爭勝利的起點,蘇中戰役盡管帶有一定的戰略試戰和戰略偵察性質,仍是包含了鐵的信仰、鐵的意志、鐵的追尋和鐵的紀律的鐵軍精神的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