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紅梅

電影《英雄兒女》堪稱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杰出的影片之一。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影片中塑造的那個在硝煙滾滾的朝鮮戰場上,手持爆破筒縱身躍入敵陣的英雄——王成的形象,仍然活在人們的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那么,這部紅色經典電影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1950年,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隨之,一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戰爭開始了。1952年初,曹禺受時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的丁玲之托,寫信給家住上海的巴金,動員他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巴金征求愛妻蕭珊的意見后,寫信告訴曹禺表示同意去朝鮮。
在朝鮮,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在志愿軍某團六連生活的兩個多月。1952年10月,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攻打“紅山包”的主攻任務。在連長、指導員先后負傷后,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全連戰士堅守陣地,經過一番激戰后,最后只剩下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兩人了。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沖上我軍陣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的陣地射擊。在“向我開炮!”的大喊聲中,我軍陣地被奪了回來,趙先友和劉順武卻壯烈犧牲了。
戰斗勝利后,巴金到六連所在團采訪,團長張振川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斗經過和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跡,巴金聽后非常感動。
巴金同創作組成員在朝鮮一待就是半年。回國之后,當聽到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時,他決定再次赴朝體驗生活。這次出行,他準備創作長篇小說的設想逐漸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訴蕭珊:“要寫出一部像樣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還想在上海仔細地讀兩本蘇聯戰爭小說,看別人怎樣寫戰爭,好好學習一下……”
巴金經過了七八年的沉淀,終于寫出了不朽名著《團圓》。在這部只有兩萬多字的小說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稱的手法,寫了王成、王芳兄妹英勇戰斗以及與父親王復標在朝鮮戰場團圓的故事。小說很快在1961年第8期《上海文學》上發表了。

小說發表后,引起茅盾、夏衍等文藝界領導的關注,認為這個小說故事性強,很感人,對志愿軍的戰斗精神和中朝友誼都有很充分的表現,能激勵人們愛國愛軍的熱情。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指示電影局,將巴金的《團圓》列入1963年的拍攝計劃,中央電影局很快便把拍攝任務落實到長春電影制片廠。長影接到任務后,深感責任重大,決定將小說改編成劇本的任務交給有3年朝鮮戰場生活體驗的著名導演武兆堤。
武兆堤看完小說后,被其充滿親情、友情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這是一個好本子,但要把這部只有兩萬多字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時,武兆堤想到了抗大時期的同學、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將軍的秘書——毛烽。毛烽14歲就參加了革命工作,在朝鮮戰場上生活了五六年。毛烽把小說《團圓》看了一遍后,也很受感動,決定和武兆堤一起將其改編成電影劇本。經過他倆二十多天的奮戰,《英雄兒女》的電影劇本終于在北戴河誕生了。
劇本中,二人以爆破英雄楊根思、步話機員于樹昌、副指導員趙先友等烈士為原型,對“王成”這個人物進行再創造,增加情節和對話。他們還搜集當年的文工團團員王紓、戴雪霞等人的事跡材料,讓“王芳”的形象更加生動。
長影領導看過劇本后連聲叫好。很快,劇本又轉到文化部,夏衍專門指示:“重點拍好這部電影,膠片要用從英國進口的!”同時,劇本也送到了上海請巴金審閱,巴金看后也非常滿意。
接著,導演武兆堤為物色演員開始奔波,他和毛烽走訪了北京的各大文藝團體,同時也走遍了軍隊的各個歌舞團,但始終沒找到“王芳”的合適人選。正在犯愁時,導演謝晉帶來了一個喜訊。原來,謝晉在電影學院辦完事出大門時,迎面看見一位手提東西的姑娘從外面返回,憑著多年執導的直覺,他腦中立刻閃現:“她不就是武兆堤要找的‘王芳’嗎?”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毛烽和武兆堤聽了,二話沒說就跟著謝晉直往電影學院跑去。因謝晉同那姑娘只是擦肩而過,連她的名字也沒來得及問,他們三個只得挨個寢室找“王芳”。當他們走進一間寢室時,發現一位姑娘正在往床上放東西,謝晉眼睛一亮,她正是剛才在大門口見到的姑娘。經詢問,這位姑娘名叫劉尚嫻,上海人,剛從電影學院畢業。三人向劉尚嫻說明了來意,她聽了也欣喜不已。
見過劉尚嫻后,還得看她的演技。正巧,劉尚嫻正在曹禺的《北京人》中演一個小媳婦,毛烽和武兆堤連續四天來看她的演出,他倆發現劉尚嫻的表演技能和她的氣質、外形都與劇本中的王芳很契合。于是,決定讓她擔綱“王芳”這一角色。隨后又從長影廠選中了劉世龍演“王成”,“王文清”和“王復標”分別由著名老演員田方和周文彬扮演。
1964年,由小說《團圓》改編的影片《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后,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的歌聲很快傳遍大江南北,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一天晚上,當時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任職的劉白羽接到周總理打來的電話,周總理說:“……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熱的斗爭中去……你們不都是到了火熱斗爭中才寫出了新的作品嗎?巴金帶了個頭,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寫出《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
然而,沒過多久,一場“文革”風暴席卷而來,巴金被關進了“牛棚”,夫人蕭珊也被迫害致死。直至1973年,在紀念抗美援朝勝利20周年之際,根據周總理的指示,《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奇襲》等影片才重新在全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