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紀宏
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七部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強調指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求是》2022年第21期,第22頁。這是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和發展目標。如何從法理上科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這一政治要求,對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法學界有責任在認真學習和領悟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上述重要任務精神實質的基礎上,通過嚴密和細致的法理闡釋,提出有效的學術方案和建議以促進法治實踐和發展。
“在法治軌道上”①查詢CNKI數據文獻庫,盡管有280余篇文章篇名涉及到“在法治軌道上”,但是沒有一篇對“在法治軌道上”的內涵及其法理意義做出研究和分析,故“在法治軌道上”這一概念在法理上缺乏研析,內涵不夠清晰,需要加以科學論證和范圍界定。并非一個嚴格的法學術語,它是基于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形成的政策話語。盡管迄今為止,“在法治軌道上”所表達的政策內涵尚無來自官方文件的權威性解讀,但從法理角度來看,“在法治軌道上”的邏輯內涵是可以界定的。
黨的十八大之前的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并沒有“法治軌道”的政策表述,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的政策主張。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政策要求,從邏輯上看,既然是“全面依法治國”,必然意味著依法治國的政策要求覆蓋了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和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在這種政策背景下,把任何事項納入“依法治國”的范圍在邏輯上都是合理的,因為“全面依法治國”具有了全稱判斷的邏輯特征。“全面依法治國”作用領域的“全覆蓋”和“無死角”,故從法理上來看,“依法治國”的范圍在邏輯上不存在遺漏的瑕疵。雖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沒有使用“法治軌道”一詞來處理“全面依法治國”與某項具體事業之間的辯證關系,但卻重點強調了“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的政策要求。這里明顯可以看出“法治軌道”的痕跡,即“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從思想理論層面來講“法治軌道”,為形成思想理論、大政方針、行動綱領和具體行動有機結合的綜合性“法治軌道”政策概念提供了政策依據。
“法治軌道”一詞最早在正式文件中出現是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規定:“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②《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540頁。“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從字面上來解讀,這里的“法治軌道”是對法治理念、價值、原則和制度的通俗性的政策表達,轉換成“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律范圍”解決或者以“法定方式”“法治方式”來解決涉法涉訴信訪,其中闡述的政策要求基本相近。這是正式文件第一次把“全面依法治國”的各種理論要素、制度要素和實踐要素匯合在一起,通過使用“法治軌道”的概念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各項理論主張、政策要求和行為規范,并首次將“涉法涉訴信訪”工作與“法治軌道”政策總體要求結合在一起,突出顯示了“全面依法治國”所具備的綜合性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能力。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不僅已經運用“法治軌道”這一政策術語來表達明確的政治主張,而且還突出強調了與“法治軌道”結合的黨和國家事業的具體領域和方面。該決定從兩個角度強調了“法治軌道”對具體事業的宏觀規范作用,一是政府工作,二是國防和軍隊建設。《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①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4年10月20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64頁。與此同時,該決定還強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化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力量結構、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加快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②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4年10月20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179頁。從上述規定可知,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相比,不僅與“法治軌道”相關聯的事業范圍進一步擴大,而且在政策表述上也由原來的“納入”法治軌道改成了“在法治軌道上”這一通俗和清晰的表達,增加全面依法治國相關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升了“法治軌道”政策表述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使得“法治軌道”成為一項表達“全面依法治國”各方面要求的內涵綜合的政策術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著“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很多重要講話,先后把“在法治軌道上”與“改革”“防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在法治軌道上”這一政策表述的內涵,而且還進一步拓展了“在法治軌道上”的制度功能,把“全面依法治國”的各項政策要求具體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的各個領域和方方面面,構筑了嚴密的法治保障制度體系,推動了“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重要論斷的產生。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年2月28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③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2月28日),《人民日報》2014年3月1日,第1版。在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充分體現了法治對改革的保駕護航作用。2020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④習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2020年2月5日),《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269頁。很顯然,習近平總書記上述講話把對疫情防控工作納入了法治軌道。2020年1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十一個堅持”,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⑤習近平:《以科學理論指導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2020年11月16日),《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3—4頁。上述“堅持”事項已經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法治軌道相連接,彰顯了法治與現代化之間的必然聯系。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8月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作為“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核心要義的“十個堅持”中并沒有將“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寫入其中。而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的“十一個堅持”中增加了“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要政治主張,說明“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理論內涵,也進一步彰顯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高度關注“法治”與“現代化”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22頁。在報告中,“在法治軌道上”這一政策表述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發展目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反映了法治中國建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保障作用是全方位、全覆蓋、無死角的,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全面”的深刻而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內涵。
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歷史進程,它反映了人類社會從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傳統農業社會向建立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歷史巨變特征。它是一種全球性的時代發展趨勢,也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的必經之路。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奮斗目標。
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憲法和法律的肯定和保駕護航。早在1978年憲法序言中,就已經明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和任務。1978年憲法序言規定:“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現代化建設”提到國家根本任務的高度,并在序言中明確規定:今后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黨的十四大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具體路線圖也做了集中性闡述,并首次提出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兩個一百年”的分步驟實施戰略。
為了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向前發展,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這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建設國策的繼承和發展。②《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512頁。一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以“現代化”的要求來衡量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屬于“現代化”的基本范疇;另一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以往“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完善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內涵的不斷補充和發展,在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文明”屬性的同時,又突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要求。
2014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又從加強政法工作的角度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了新的闡釋,提出了很多具有啟發性的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委政法委要明確職能定位,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領導政法工作,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①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7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12頁。上述講話精神強調了“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形成起到政策上的引導作用。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的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的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首先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法治化,國家治理體系的關鍵是國家治理法治體系。國家治理法治體系是基于國家根本法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建立起來的規范國家管理活動的國家管理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國家權力體系、公民權利體系、公民義務體系、政府責任體系和國家責任體系等法律機制體制和制度組成的國家管理系統,是國家治理法律體系的動態化、常態化和實效化。從國家治理法律體系到國家治理法治體系的轉變,是國家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因此,“法治”是“現代化”的伴生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通過為實現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四個現代化”提供有效的制度平臺,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面發展和進步。沒有“法治”作為制度保障,以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為內涵的物質文明意義上的“四個現代化”就缺少制度根基,就無法形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所必需的制度條件和制度環境。不論是物質文明形態的“中國式現代化”,還是精神文明形態的“中國式現代化”,最終都離不開法治本身的現代化以及“法治現代化”所提供的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特征時強調了“物質文明現代化”與“精神文明現代化”之間的高度統一性。二十大報告中的現代化的具體領域和具體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發展,二十大報告涉及的具體領域和具體方面的現代化要求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大力度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快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加快建設現代化后勤;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28頁。二是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17頁。三是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15頁。四是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15頁。五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27頁。等等。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上述幾個重要領域提出的“現代化”要求,加強對具體領域現代化的法治保障,必須從“具體法治”角度入手,來保證具體領域的“現代化”有序建設和順利實現。例如,為了保障軍隊和國防建設現代化,就必須要加強軍事法治體系建設,為了提升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就必須要加快建設和鞏固國家安全法治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國防領域、軍隊和國家安全領域現代化建設都詳細規定了完善軍事法治體系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29頁。和國家安全法治體系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27頁。的政策要求,科學地處理了黨和國家事業各具體領域的“法治”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確實保證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歷次黨的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中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政策闡述的基礎上,全面和系統地歸納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特征,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政策主張,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綱領性的行動方案,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實現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制度邏輯和實踐邏輯有機統一起來,為全面建設和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繪制了具體和可靠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工作方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二十報告中全面和系統地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強調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14頁。“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15頁。
盡管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本質要求時沒有提及法治要素,但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第七部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明確提出的“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22頁。則為“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實現的必要條件。從理論邏輯上來看,如果沒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各種努力,就無法在事實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如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開了法治保障,也將一事無成。由此可見,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沒有法治,自然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考察調研時提出了“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三個全面”。①《習近平在福建調研時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和保障》,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4-11/02/content_2774179.htm,2022年11月5日最新訪問。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則將“三個全面”上升到了“四個全面”,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新增了“全面從嚴治黨”。②習近平:《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014年12月—2015年9月),《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247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言簡意賅、精辟深刻,既有戰略目標又有戰略舉措,既統攬全局又突出重點,每一個“全面”都有其重大戰略意義,相互之間密切聯系、有機統一。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是簡單的并列、平行關系,而是一個有機聯系、環環相扣的整體。從總體上看,是目標引領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三大戰略舉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證。從每一個“全面”之間的具體關系看,也都是彼此聯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國,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同時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法治保障,無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都需要在法治的軌道上、框架下來進行。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決議提出“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③《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0月29日),《人民日報》2020年11月4日,第1版。,這是“四個全面”的新表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目標實現之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四個全面”的新內涵、新目標。其中“全面依法治國”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治保障。“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內涵和新要求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發展新提升,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為“中國式現代化”之后,“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制度前提和行動保障。“法治”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既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具有手段與目標之間的因果關系特性。
作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其制度表征就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步走”戰略,即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形成,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強國;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20頁。作為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制度前提和行動保障,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基于“法治”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必然的邏輯聯系,突出強調“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必然要求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必須扎扎實實“搞法治”,要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由此可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政策主張,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遠景目標的充分肯定,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只有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才能在治國理政的層面協調和處理好各種各樣重大和復雜的國內國際事務,妥善應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用法治來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面建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人民當家作主更為扎實,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8頁。這一重要論述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運用法治作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對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法治現代化”實踐樣態的科學表述。從法理邏輯上來看,沒有完整和系統的法治理論的指導,無法形成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法治理論沒有轉化成法治建設的大政方針和具體的法律政策,就無法影響現實的法律實踐;法律政策如果不能通過有序化的行動綱領呈現出來,也不可能呈現出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因此,從宏觀意義上可以將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區分為四個層次的具體領域格局,也就是理論格局、政策格局、綱領格局和工作格局,這四個格局存在著嚴密的邏輯上的必要條件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共同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
從“總體格局”視角來審視全面依法治國各項法治工作的特性,應當是把全面依法治國視為各項法治工作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法治系統工程中,形成了要素齊備、結構完整、層次分明、連接順暢和運行有序的法治秩序。因此,如果從事實角度判定“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就意味著全面依法治國各方面的法治工作已經全面和有效地展開,各項法治工作之間形成不同的法治領域和法治環節,法治要素存在的不同層次形態分明,各種法治要素之間聯系緊密,法治系統工程運行秩序良好。可以說,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意味著各種法治要素都已齊備、分布合理、形成完整體系、產生系統內的良性互動,彰顯法治“大勢已成”的面貌。“法治化水平”達到了很高的層次,用“現代化”的語言來轉述,就是“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意味著“法治化”水平已經邁上了“現代化”的臺階。
經過10年努力,我們已經基本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這一“法治現代化”的基本樣態主要特征包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制度目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基本原則和具體法治改革措施,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基本形成,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首次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全面依法治國指導思想的重要地位等等。在上述各項表征“法治現代化”的具有標識性意義的成就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并將其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總抓手”①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4年10月20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147—148頁。,“總抓手”的確定為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引。
從“法治現代化”的具體制度標志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成和完善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我們已經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日益增長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共同富裕,都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順應事業發展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全面加以推進。②《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人民日報》2021年12月8日,第1版。2021年初,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明確規定:到2025年,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備,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司法權運行機制更加科學有效,法治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內法規體系更加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形成。③《中共中央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人民日報》2021年1月11日,第1版。也就是說,“法治現代化”的水平和現實樣態是與作為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總抓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狀況密切相關的。從法理邏輯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成之時,應當就是“法治現代化”實現之日,因此,“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初步建成乃至最終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礎和實踐平臺,展現了法治現代化自身發展的美好前景。
所以,正確理解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全面和深入地推進依法治國各項事業,在基本形成的“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礎上不斷推進“法治現代化”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總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各級黨政部門和全社會必須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