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火車站不僅是城市中的重要交通樞紐,還作為一座多功能性的城市綜合體建筑,承載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在為人們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時,發揮著展現城市形象和特色的宣傳作用,展示城市的文化精神面貌特征,是傳播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圍繞廣西北海火車站空間設計,分析北海火車站的空間概況,重點思考對北海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提取和表達,尋求適合北海火車站空間的設計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夠為北海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提供新的設計表達和思路,更好地提升北海火車站的整體形象和文化氛圍,實現火車站公共空間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北海;傳統文化元素;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運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海藝術設計學院2023年度校級科研課題項目“北海傳統文化元素在室內公共空間中的傳承與創新應用”(BYSK202325)研究成果。
火車站是體現城市形象、表達城市文化的標志性建筑,承擔著展現城市地域文化的媒介作用,能體現一個城市的風貌及形象,喚起人們對城市的記憶。火車站的建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推動一個區域,甚至一座城市的發展,構成新的城市中心。在北海火車站空間設計中塑造并突出北海城市文化特色,將北海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北海火車站公共空間中,有利于使火車站成為充分彰顯城市形象和地域特色的門戶,豐富北海文化內涵,推動文化產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城市公共空間與基礎建設,以形成具有自我風格的特色空間。
一、概述
(一)北海傳統文化元素概述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北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兩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早期始發港,被稱為“北海古港”,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看,文化元素包括有形的文化元素和無形的文化元素。北海擁有海洋文化、南珠文化、疍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盛產貝雕、角雕、赤江陶瓷等特色傳統工藝品,流傳著“東海歌”“西海歌”“耍花樓”等有代表性的民間歌謠和民間舞蹈。無論是歌舞、繪畫、雕刻,還是社會風俗、表演藝術,它們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歷史文化底蘊。對于區域內的風俗習慣、藝術表現、歷史文化等傳統文化符號,我們要研究其所承載的深刻內容。通過北海火車站公共空間這一載體,加強對北海傳統文化的宣傳展示、創新傳承,以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北海火車站空間現狀概述
北海火車站由站前廣場、站房主樓、出站廳、行包房、站臺及站臺雨棚構成,總建筑面積約32 655 ㎡,容納人數在3 000人左右。火車站的選址、總體布局及其與周邊環境的關系都相對較好,能夠滿足公交車、出租車等城市交通需求,建筑內外部功能設施齊全。北海火車站經2022年提質改造后,在設計理念中融入了海洋元素,成為北海新的城市名片。由此可知,雖然海洋文化已在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中得以應用,但展示手段較為單一,僅在外部建筑造型上融入了相關的魚貝、帆船、珍珠等海洋元素,較少在室內的公共空間有所表達。另外,文化范圍的應用不夠廣泛,北海優秀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但未在火車站公共服務設施、景觀環境要素、室內公共空間等區域得到展示,北海火車站在細節方面缺少對相關文化的轉譯和輸出。
二、國內外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發展趨勢
(一)國內研究現狀
與國外相比,我國火車站公共空間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探索,早期的研究多是針對火車站區域的用地與空間布局,而對于公共空間中的區域文化與歷史形式的研究相對薄弱,缺少區域文化特征與傳統風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乘坐火車、高鐵出行的人群也越來越多樣化,他們已經從單純的交通人群,變成了旅游人群、商務人群等。因此,對于火車站的要求,已經由單純的交通需求,發展到了包括舒適性、體驗性、歸屬感和時尚感等在內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交通型公共空間日益受到關注。要從具體的設計目標出發,結合具體的歷史脈絡與地方發展類型,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運用一定的設計手法將區域文化融入整個空間。
(二)國外研究現狀
歐美各國的火車站大都修建于19世紀,其規模宏大,建造精美,是鐵路企業乃至整座城市的寶貴財富。歐洲早期的火車站建筑以紀念和展現豪華為主,比如法國的巴黎火車站、德國法蘭克福火車總站、意大利的米蘭中央火車站等。在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影響下,火車站的室內、室外都趨向于簡潔、明亮。到了19世紀6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出現多功能一體化的火車站,規模更大,空間和流線更加復雜,內部環境更加注重安全性、高效性和舒適性。現如今,國外在火車站公共空間中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設計的研究,融合了藝術學、美學、城市地理、城市設計等多個學科,在火車站內部空間環境的設計中,對地方文化因素進行研究,大多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國外許多鐵路車站建筑中所體現出來的空間設計特點,值得我們在今后的火車站公共空間建設中加以借鑒和參考。
三、北海傳統文化元素在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運用原則
(一)文化元素符號化
北海傳統文化元素形式非常豐富,極具地方特色,因此在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的過程中,要針對性地總結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北海優秀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元素提取,主要是對地方民間工藝品、傳統紋樣圖案、文化色彩特征、建筑裝飾等多方面的民族文化要素特征進行歸納,深入透徹地研究這些文化符號所承載的深刻內容。將民族文化與潮流文化相結合,進行藝術創新,并將不同類型的文化元素進行簡化、對比、轉譯、重組后,采用多種手法構成新的文化元素符號。此外,也要規避一些設計中所容易出現的地域文化元素符號盲目、過度使用問題,進而豐富火車站內空間的文化內涵。
因此,在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空間環境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空間的功能屬性,而且要將共識度較高的文化元素符號進行適度的提取與表達,充分地體現出地域文化內涵魅力,根據實際需求對文化元素符號進行應用。
(二)空間整體性
空間整體性要求在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的時候,應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考慮城市與地區之間、地域文化與環境之間、建筑外部與內部空間之間的全面協調發展,將各要素系統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傳統文化元素是其中的組成要素之一,需要重點探討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如何協調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結合火車站的運輸功能、公共空間各界面的功能等,探討傳統文化元素在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運用,進而探索北海傳統文化元素在不同功能區中運用的位置與方式。
在火車站中應用傳統文化元素時,要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公共空間的整體需求,探尋北海傳統文化元素在不同功能區中運用的位置與方式,選擇合適的元素符號進行組合協調,避免由于裝飾效果而影響火車站相關交通導視系統的功能發揮。另外,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不僅要考慮個體建筑的功能,還要考慮與基礎服務設施、人文環境、綠化體系、交通流線等各種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不斷完善城市公共空間與基礎建設,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特色空間。
(三)功能性與審美性
北海具有豐富的地域文化,極具藝術性特征和民族地域性符號。設計師可以將其構圖比例、色彩質感、花紋雕刻等進行造型處理,以不同的色彩和材質表現不同的含義和質感,結合地域性建筑風格特點、建筑材料、自然景觀等設計公共空間,探索新建筑與地域記憶的連接性,增強人們的審美體驗和歸屬感。在火車站公共空間裝飾方面可以充分運用當地特有的文化內涵、色彩元素、建筑構造方式等內容,將這些元素提煉后重新融入公共空間中,使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突出鮮明的地域風貌以及地域性建筑特色和韻味。在色彩設計的部分,交通導視系統可以使用鮮艷的色彩,能起到高效的導向作用,而在衛生間區域可以使用溫馨柔和的色彩,能營造舒適的氛圍;在圖案裝飾設計方面,可以將傳統花鳥圖案與現代表現形式融合,賦予其現代美感。在不斷完善其功能的同時,加強藝術性和文化性,建設具有辨識度和獨特性的火車站,并使其成為北海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文化名片。
四、北海傳統文化元素在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措施
(一)元素符號裝飾化設計
在傳統文化元素中,藝術符號是傳播文化元素的重要媒介。隨著傳統文化元素符號的不斷發展和提升,設計者需要綜合分析傳統文化元素中裝飾元素的發展特征、藝術表現形式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需求分析和裝飾化設計。在火車站公共空間設計中運用北海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借助壁畫、雕塑進行表達,融入北海傳統美術中的紋樣、肌理、色彩,提取其中的動植物和傳統紋樣,并利用傳統工藝進行創作繪制,運用在隔斷、墻面、柱體等不同空間界面中,包括龍鳳呈祥造型雕刻等裝飾元素展示,呈現民間藝人高超的手工技藝,營造火車站整體的文化藝術空間氛圍。對于民間文學、傳統戲曲等無法直接提取運用的文化元素,可以將其色彩搭配、圖案、文字符號等進行藝術化變形之后運用在空間各界面中,例如事事如意、福祿壽等,采用組合幾何圖形等有效的設計方法,提升裝飾元素符號的傳統韻味。火車站公共空間的氛圍營造,需要根據現代人的審美特點,結合傳統文化元素中的文字、圖案、紋理表達,采用虛實相生的設計手法,營造濃厚的藝術空間氛圍,豐富空間場所的精神特征,讓火車站公共空間更具有文化感染力。
(二)地域文化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在現代公共交通空間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也需要結合現代技術,突破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拓寬人們對信息的接收途徑。設計師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化技術等,創造出更具時代感的空間設計作品和藝術陳設品,既保留傳統手工藝的優勢,又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在車站的顯示屏和數字化設備上面,可以通過3D視頻的放映,向乘客全面介紹北海火車站以及北海老城的形成及發展過程,搭配墻面和展列陳設上的燈光效果和布置,以及墻面場景繪畫,或者運用3D投屏、全息成像等現代科技效果呈現復原場景,加強城市地域文化的宣傳和展示,以此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設計師還可以對文化元素進行轉譯和創新,構建富含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基礎設施,更加深入地增強人們對文化的認知與體驗。在車站的服務設施方面,可以通過數字化設備進行更新和完善,拉近人們和空間場所的距離感,從聽覺、觸覺等感官為人們帶來豐富的空間體驗和智能化的乘車感受。
(三)材料肌理的視覺表達
在公共空間設計中,不同材料的材質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和質感效果,有光滑、粗糙、堅硬、柔軟等不同的特性。設計師可以通過不同材料質感的有機組合,給空間帶來豐富的層次變化,塑造不同的空間質感。可以利用當地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材料,體現在空間中的細節處,例如將北海的貝殼、珍珠、陶瓷、石材等材料元素進行二次加工,形成“二次肌理”,再利用現代科技表達形式,運用在墻面、背景墻、隔斷中,最終通過物體表面的起伏、連續、重復等形式展示材質的不同質地特征,呈現出相對應的重量感、凹凸感、冷暖感、空間感等,同時這也會影響到它們在空間中的尺度、平衡、比例等要素。此外,還可以將北海老街中的建筑剪影以雕刻、拼接或組合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記錄北海的建筑文化發展和城市的變遷。通過多種材料和質感的對比和融合,可以有效地增強空間設計的表現力,更好地豐富空間中的視覺效果,讓火車站空間既有文化元素的細節展現,又有空間裝飾中豐富的層次和變化。
五、結語
將北海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于火車站的空間設計,可加強對北海傳統文化的宣傳展示,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全社會關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豐富北海文化內涵,推動北海文化產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北海城市公共空間與基礎建設,形成具有自我風格的特色性空間。要結合現有環境、材料、設施,把相關構成素材進行有效加工,從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質或反映地方文化特點的公共節點空間,不斷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
參考文獻:
[1]韓迪.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上海包裝,2023(4):92-94.
[2]劉博文.傳統文化元素的再設計研究[J].西部皮革,2022(18):23-25.
[3]冀智清.基于海洋文化視角下的北海火車站室內空間設計探究[J].江西建材,2022(12):109-110.
[4]封利.齊魯地域文化符號在高鐵客運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0.
[5]李曉翔.地域文化在高鐵站空間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中原工學院,2015.
作者簡介:
馬盼盼,碩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