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文化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活動最頻繁、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地區。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凸顯文化遺產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獨特視角和重要力量。基于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與傳承視角,分析大運河江蘇段名鎮名村保護現狀,從而提出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的路徑。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文化遺產;大運河江蘇段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運河沿線古城街巷歷史遺跡調查與文化空間營造研究——以揚州古運河段為例”(202211117013Z)研究成果。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是一條流動的文化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承載著深刻的時代價值。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和豐富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之一,凝聚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獨特風貌和地方特色,因此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以大運河江蘇段為例,探究沿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狀況,并針對性地提出策略與建議。目前,對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的問題依然較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工作仍任重道遠。研究大運河江蘇段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可進一步促進該段沿線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功能的有機融合,傳承大運河文化,延續大運河歷史文脈,彰顯中華文化的持久影響力和文化生命力。
一、研究背景
(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研究現狀
目前,學術界有關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名城保護與更新、時空格局與演變、空間結構分析、歷史文化村鎮客觀評價與保護發展、保護現狀與對策、名城名鎮名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等方面。近年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一直是我國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工作。隨著我國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有效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已成為共識。然而,學術界對于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的研究仍不足,雖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為本文奠定了重要基礎,并提供了借鑒,但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對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的深入探究,系統梳理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發展現狀,構建貫穿江蘇省南北地區的歷史文化長廊,推進大運河江蘇段旅游文化廊道的建設,提升大運河沿線地區人居環境質量,促進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發展與活態利用。
(二)大運河江蘇段基本概述
大運河江蘇段是江蘇省的母親河,以清運文化、運河風光、歷史城鎮為核心資源,集聚了江蘇省最為密集的歷史文化資源,流經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淮安、宿遷、徐州八個地級市,是運河全線歷史最為悠久、文化遺存最為豐富、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先進的段落,延續了江蘇省2 500余年的歷史文脈,孕育了一座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凝結了江蘇省人民適應自然、運用自然的民間智慧。其不僅是江蘇省歷史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化石”,還是江蘇省歷史與自然交相輝映的文化長廊、活力水廊、生態綠廊。
二、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現狀
江蘇省作為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孕育并保留了一批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內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3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3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4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5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56處,歷史建筑1 967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6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45項。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的河道總長為1 011公里,其中江蘇段長約325公里,占全線的1/3。其中,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擁有1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7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村。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自然人文景觀獨特。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加大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力度,傳承歷史文化,保持特色。然而,在保護、傳承和利用名城名鎮名村的過程中,亦存在諸多問題。
(一)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現象嚴重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地域文化價值和特色風貌特征,其作為人類創造的文化遺產,需要得到全社會公民的保護傳承。然而,由于地方保護理念的偏差,人們忽視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內在核心發展機制與特色,單純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進行文物搭臺、經濟唱戲,成片拆除歷史建筑,建造“假古董”,完全違背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的原真性原則,將傳統格局、肌理與風貌破壞殆盡。這直接影響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旅游感知形象,進而使其失去了吸引力與生命力。抑或追求片面的文物形態保護,破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發展環境,拆除周邊的歷史文化街區,將蘊含歷史文化和景觀特色的黃金地段作為房地產開發和商業化發展的載體,從而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二)缺乏合理修繕,加速建筑衰敗
通過實地調研與資料統計分析發現,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內部建筑總體呈現年代久遠、多木質結構、鮮少維護的基本特征。大部分建筑為個人所有,缺乏日常維護修繕,長期無人管理,居住體驗感較差,易倒塌,加速了歷史建筑的衰敗,嚴重影響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歷史價值與原有風貌。此外,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居民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疏于監督管理,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的保護理論、途徑方式,且保護工作趨于粗放式、經驗式摸索,以至于不能滿足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和舊城更新轉型發展的需求。
(三)基礎設施落后,人居環境較差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不僅具備文化遺產價值,而且是當地人民長期生活的空間。其很多基礎設施的改造和更新不到位,如排水系統不暢、污水隨意排放、垃圾處理不及時等,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品質,破壞了歷史名文化鎮名村的原有風貌,也降低了居民的舒適度與幸福指數。同時,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大多是早期工業化的成果,其建筑模式、街道格局、交通建設等早已無法滿足現代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需要,目前面臨較大的改造更新工作難題。如何適應人們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更新空間結構布局,打破傳統空間肌理墨守成規的封閉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路徑
(一)落實責任,完善制度
相關部門要積極制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管理要求,細化管理條例與方法,協調好政府、企業、居民對名鎮名村的權責關系,設置專職管理員工,明確責任分工和保護主體。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保護理念與經驗,完善保護體系,實行分類施策,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的同時,嚴格審批制度,實現制度上的創新與突破。大運河江蘇段部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存在滯后問題,缺乏完善的保護傳承制度和懲罰措施,且內容深度不夠,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突出,可操作性不強。對此,需要明確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范圍,特別是對于核心保護區域,要劃定環境協調區范圍。首先,根據各級相關保護條例,梳理區域內現有的名鎮名村信息,報批相關管理部門,并發布保護傳承指導意見,力求實現名鎮名村保護傳承規范化、條理化、制度化。其次,相關指導意見一經批準,必須嚴格執行,健全和創新管理機制,對不符合要求的行為,必須嚴肅處理,深度強化后期監督執行過程。
(二)規劃引領,因地制宜
制定和完善系統規劃是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重要手段。首先,這些傳承著傳統歷史文化的聚落形態是一種活態文化遺產,內容價值復雜,必須借助相關專業學者的力量,結合實地調研與探訪,收集整理民間歷史文獻,考察風俗習慣與儀式,走訪鄉間老人,整編鄉村記憶,探尋歷史文化傳統與坊間經驗,科學編制規劃。其次,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的改造與人居環境的整治,如道路、河道、供水、排水等公共基礎設施的修繕。同時,為實現旅游活動的順利開展,還要加強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共休息場所等空間的建設。再次,設立專項政策經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后,在保障居民利益的前提下,對于公共開放空間、公共性設施等建設活動,需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但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要求。
(三)籌措資金,創新機制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與傳承經費應當被納入政府財政預算中。當地應積極爭取中央、省財政的扶持基金,并設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專項基金,形成資金保障。鼓勵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流入,建立歷史建筑所有權人的資金補償和共同保護體系,用于轄區內歷史街區、文保單位、歷史建筑的修繕等保護性設施建設。同時,結合老城區內在肌理進行更新改造,積極開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綜合整治工作,堅持以歷史文化價值為指導,注重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避免過度商業化和景觀現代化改造,盡最大努力維持傳統生活習慣與方式。另外,建立轄區內的獎懲機制,落實獎勵與懲罰并重的政策。
(四)參與式保護,重塑觀念
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不僅有政府,還有公眾,然而在保護過程中,公眾的力量往往被忽視。公眾這一主體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的關鍵力量,居民基于生活空間與日常習慣形成了對文化遺產地的認同感、自豪感,從而構成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原真性。因此,地方相關部門必須深刻認識到,公眾廣泛參與保護文化遺產,能充分發揮民間力量,有利于名鎮名村的有效更新。同時,公眾可以自發組織啟動地方性保護計劃,形成內在的價值驅動與自覺行動,在地方認同感的驅動下,追尋名鎮名村歷史文化源泉,修繕歷史人文建筑,重建社會規范。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當地居民的主觀能動性。歷史文化是名鎮名村的內在靈魂,沉淀于歷史文物與建筑空間中,也體現在居民生活空間里。通過廣泛的社區參與,聚集地方記憶和獨特的文化資源,恢復這些地方性元素標志,喚醒居民對地方依戀的情感,可以有效增強居民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的責任。
四、結語
在大規模、快速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文明不斷地變革、轉型、演化。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原真性和生態性體現了人類對自我創造的文明的欣賞與尊重,有利于實現人類文明的活化傳承。追求健康、美好、和諧、愉悅并充滿價值的空間,是大多數人對于歷史文化的共識與價值認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表明,要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當前,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生態文明時代。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傳承之間的種種沖突與矛盾,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傳承陷入了瓶頸和困境,未來需要重點關注增強民眾的主觀意識、制定保護制度、建立激勵機制、豐富資金籌措渠道、優化人居環境等方面內容,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平相處,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科學合理利用人類社會的活態遺產,吸納更多的新鮮血液,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重新煥發新的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拓玲,李依林.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整體保護[N].西安日報,2023-05-31(4).
[2]王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開發策略研究:以福州市陽歧村為例[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20.
[3]張侃.生態文明視野下的文化保護與傳承機制:基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宏觀思考[J].東南學術,2015(2):4-14,246.
[4]朱慶偉,王偉,程遂營,等.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時空演變與影響因素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2):172-185.
[5]王萌.桑干河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空間分布及類型特色研究[D].石家莊:河北工程大學,2022.
[6]趙宏波,魏甲晨,苗長虹,等.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空間分異與影響因素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1(4):70-77.
[7]楊開,李陶.基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信息系統構建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1(7):133-140.
[8]仇保興.傳承優秀文化 延續歷史脈絡 我國歷史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機遇、挑戰與主要任務[J].小城鎮建設,2011(1):22-27.
[9]童明康.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傳承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貫徹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座談會”上的講話[J].小城鎮建設,2010(4):14-17.
[10]藍楓.保護名城名鎮名村 傳承民族文化精神[J].城鄉建設,2008(6):49.
[11]張松.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立法進程與未來展望[J].中國名城,2023(1):32-39.
[12]盧小其.基于文化傳承視角下的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以漳平市雙洋鎮為例[J].安徽建筑,2022(10):17-19.
[13]申桂娟.河南歷史文化村鎮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開封大學學報,2016(1):11-13.
[14]楊濟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利用:以閩江口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為例[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1):111-118.
[15]劉之楊,孫志國.武陵山片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文化傳承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16):7 213-7 215.
[16]楊福泉.略論云南名村名鎮的保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11):197-202.
作者簡介:
蔣亞倫,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美術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