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派

養育孩子是一個守望與發現的過程,守望靠耐心,發現靠用心。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我們有歡喜也有失落,有收獲也有迷茫,想要培養出優秀自信的孩子,不妨從放下這8件事開始。
前兩天,看到一則視頻:一個5歲的小男孩,用電動理發器把弟弟妹妹的頭發理成了“狗啃地中海”。媽媽看到以后,并沒有暴跳如雷,而是耐心地聽兒子講完了事情的經過。最后還不忘安慰孩子們:“好吧,只是頭發而已,會長回來的。”
很多網友評論說:“太佩服這位媽媽的溫柔和耐心了。”而在現實中,許多孩子只要做事慢、犯點錯,立馬就會被父母劈頭蓋臉一通罵。結果就是,父母吼得越厲害,孩子越容易出錯。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會戰戰兢兢。教育學家尹建莉說過:“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父母情緒穩定,耐心教育,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收起急躁的脾氣,多一點耐心,多一絲笑容,你溫柔的笑臉一定會成為孩子童年里最溫暖的底色。
看過一個催淚短片《取款機爸爸》:一個小女孩從咿呀學語到上小學,對爸爸的全部記憶,只有那臺“爸爸牌”取款機。她曾無數次幻想爸爸陪在她身邊,陪她蕩秋千、教她學自行車、給她講睡前故事,可是爸爸從來沒有出現過。過年那天,到處都是喜氣洋洋、鑼鼓震天,而小女孩卻一睜眼就問媽媽:“爸爸呢?”在得知爸爸依舊不回來后,女孩站在那里一動不動,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她一個人走啊走,走到了那臺取款機前,輕輕對著它說:“爸爸,新年快樂。”取款機上緩緩打出一行字:回家多陪陪孩子,因為童年只有一次。
回首這一年,多少父母為了更好的生活忙忙碌碌,疏于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卻忘了,比起昂貴的玩具、美食,孩子們最想要的禮物,其實就是父母的陪伴。多陪陪孩子,緊緊牽著他們的手,一起去創造屬于你們的美好回憶。
見過身邊不少父母,把自己變成了孩子的“差評師”,動輒批評指責孩子:10道題竟錯了4道,真是笨死了;吃個飯都能吃到地上,你還能干點啥?讓你打個招呼都不敢去,能不能有個男孩樣?本意是想教育孩子,可是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還會導致孩子自卑、懦弱,越發叛逆。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到:“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從而變得更優秀。”
聰明的父母都會變成孩子成長的“助燃器”:肯定他的努力、欣賞他的善良、鼓勵他的進步、贊賞他的真誠。放下你的批評和指責,用真誠的贊美、鼓勵和愛澆灌孩子,相信他們一定會長成挺拔的參天大樹。
想象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不是經常這樣做:孩子歪歪扭扭地坐在凳子上,手里拿著勺子不好好吃飯,父母就會忍不住喂孩子;孩子早起穿衣服,費了很大的勁才穿好一條褲腿,父母就會忍不住幫孩子穿衣服;孩子做完家庭作業,課本、文具堆得滿桌子都是,父母就會忍不住幫孩子收拾……整天像個“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頭頂,監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每天都有操不完的心,為孩子盡心盡力,力求事事做到完美。最后孩子愈發懶惰,缺乏生存和獨立能力不說,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啃老”的廢人。《教育的常識》里有句話說得好:“人唯有自由才有成長,關系里唯有自由才是成全。”
與其用溫柔的桎梏給孩子套上“枷鎖”,不如松開保護孩子的臂膀,讓孩子獨自去飛翔。等待著哺育的永遠是雛燕,而能翱翔藍天的才是雄鷹。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和環境,才是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網上看到一個15歲的女孩控訴母親強勢:從小就不允許她哭,不允許她發脾氣,動不動就對她說教;哪怕上了初中也不允許她在家里鎖門,平日里對她穿什么、去哪里都要嚴格把關。這導致她內心封閉,性格壓抑,非常痛苦。
現在的父母有個通病,就是很難放下成人的高姿態,喜歡用強勢、強硬的態度對待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軟弱,缺乏主見,也很難與孩子建立良好和諧的親子關系。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別再以長輩的身份權威壓制、剝奪孩子表達和選擇的權利了。父母要學會適當“示弱”:態度上,把自己擺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他的感受,聆聽他的內心。決策上,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遇到事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此,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內心強大,有自我主見的人。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父母常常在家刷手機、看短視頻,孩子也常常沉迷于手機;父母常常熬夜、作息紊亂,孩子也很難做到自律;父母懶惰懈怠、從不讀書,孩子也很難勤奮好學。研究發現,孩子的眼睛像錄音機,耳朵就像收音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刻在孩子的世界里。再從他們的視角,將真相簡單粗暴地展現在父母面前。所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那么再嚴厲的管教都是蒼白無力的。
父母不妨丟掉自身的不良習慣,迎接煥然一新的自己。在家盡量放下手機,多陪孩子一起閱讀,和他們有良好的互動、親子溝通。只有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孩子才能陽光燦爛。
之前大熱的電視劇《小舍得》,就深刻反映了當下父母的焦慮現狀。這邊子悠媽媽卯足了勁讓子悠學習,張口閉口都是奧數、培訓、成績……結果逼得孩子最后差點得了抑郁癥;那邊歡歡媽媽為了讓她提高成績,不惜貶低她、吼她,最后害得她越來越自卑,甚至離家出走……其實,如果兩位媽媽能夠放下焦慮、攀比、功利心,用欣賞的眼光重新看待孩子,就會發現——子悠特別喜歡研究蟲子,當他談及自己未來生物學家的夢想時,眼里是有光的。而歡歡開朗、活潑又熱情,她多才多藝,擁有一副令人羨慕的好嗓子,總是人群中的焦點。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光芒,或明或暗,各不相同,卻都彌足珍貴。當你不再沉迷于搶跑,不再焦慮于攀比,而是去捕捉、放大孩子身上的優點,就一定會收獲一個自信而優秀的孩子。
看過一位吐槽“兒子是學渣”的北京媽媽的熱搜視頻:這位媽媽和丈夫都是985院校畢業的碩士,可是盡管夫妻兩人拼盡全力教育孩子,也不能逃過孩子成為“學渣”,未來可能連三本都考不上的事實……不禁讓人感慨:哪怕是985學霸的孩子,也逃脫不了孩子大概率會是普通人的命運。
許多父母都曾抱怨,自己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成績差、不開竅,讓人頭痛不已。其實,當你放下對孩子過高的期待,丟掉不切實際的奢望,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就像那句話說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看著他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放寬心境,相信孩子,靜待花開。哪怕它永遠不會開花又怎么樣呢?就算是一株野草,一顆小樹,它散發的活力和生機也足以絢爛一片荒原。
以前,我常常會想,養育孩子到底是為了什么?直到看到一段很美的話:養育孩子,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意味著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爭臉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他同行一段,足矣。
養育一個孩子,本身就是一場生命的饋贈。是他們,讓我們懂得了愛與付出,讓我們在跌跌撞撞中變得成熟,還擁有了很多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而我們呢,卻總是在日復一日的焦慮中忘記了養育孩子的初心,給這份愛帶上枷鎖。
新的一年,不如找回初心,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吧。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