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莉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實現鄉村組織振興,促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扎實推動鄉村組織振興”。202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構架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實現鄉村組織振興,促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當前,青島正以“國有(集體)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社會資本聯合組建鄉村共富公司統籌整合鄉村資源,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在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改革完善農村經營體制,創新鄉村共富公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為創造共同富裕的青島經驗蹚出一條新路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創造新“萊西經驗”
青島組建鄉村共富公司著眼于鄉村振興大戰略,立足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以期通過國有(集體)資本加持并賦能村集體經濟,同時帶動其他社會主體整合、開發、盤活、經營鄉村資源,發展鄉村一二三產業,最終實現青島國際化大都市的農民富裕、鄉村全面振興。這是新時代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新的嘗試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標桿意義和價值。
由于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尚未出臺,沒有全國性專門法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功能、作用、本質特征以及組織形態給出權威性認定,黨的政策文件對農村集體經濟產權主體的表述語義重疊且不一致,學術界對農村集體經濟的認識也存在明顯分歧,再加上實踐中受固有意識形態偏見的影響,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及其組織普遍發展滯后。青島鄉村共富公司起步晚、組建倉促、實踐探索不足、各種利益交織,在促進村集體和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共同富裕、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還面臨一些難題。
我國《民法通則》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也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殊法人資格。青島應在現有改革實踐的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讓農民依托‘社+公司兩級多層復合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貢獻青島智慧,創造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新“萊西經驗”。為此,頂層設計應在“農村集體經濟是什么,發展什么樣的農村集體經濟,以及如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中統一認識,確立標準,制定規范。青島可通過制定一系列創新鄉村共富公司組織形式促進共同富裕的指導意見、實施方案、管理辦法以及實施細則等制度體系,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公私兼顧、經濟性和社會性并舉、準市場主體的特殊法人,以“社+公司”兩級多層復合型經營體制來重構鄉村共富公司的組織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與市場經濟有效融合的體制和運行機制。明確“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與鎮(街道)村兩級關系,明確“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管理管理體制、職能職責、股權設置、經營方式、治理結構、運行機制、收益分配和扶持政策。
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的國家地位
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內容。充實農村集體資產積累、促進農村集體財產向資產高質量轉化和保值增值是實現更高水平農民共同富裕的關鍵。青島萊西、平度等縣市統籌使用投入到村集體的涉農資金,統一交給縣國有平臺公司來打理,通過其資產資本化、資本市場化運行來反哺村集體、促進農民增收。要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的國家地位,政府要統一對農村地區投資的國有資產管理,明確政府也是鄉村建設項目產權的出資方,對國家投資資產如何轉化為鄉村共富公司的集體財產以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資產如何與社會資本多元化合作進行指導。在具體操作層面,政府可賦權“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代管、代持國家資產。這不僅大幅度提升了集體經濟的資產規模,而且通過代管代持資產經營獲得收益。國家股進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重構國家和村集體之間的財產性關系,密切農民、集體和國家之間的聯系。
重構鄉村共富公司組織架構
“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首先要求在鎮黨委領導下將鎮域范圍內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聯合起來,建立鎮級集體經濟合作社聯合社,新村經濟社作為鎮級聯合社的社員。鎮級聯合社主要承擔產業規劃、人事任免、村際協調等關系集體經濟發展的大事。要做實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社”的經濟基礎和產權主體地位。啟動以明確新村集體經濟組織為產權主體的股權劃轉工作,使得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村經濟合作社在資產、社員、組織、業務上相互融合。鑒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準市場主體特征,通過下設股權開放的公司,解決與市場經濟相互融通、有效配置資源的問題。通過加速資產布局,村經濟聯合社下屬公司或獨資或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開展物業綠化、安保、農產品分揀銷售、倉儲物流以及其他各類社會事業。“社+公司”鎮村兩級多層復合型經營體制將產權封閉的產權方(社)與產權開放的經營方(公司)有效分開,前者管資產,后者管經營,在體制上理順了鄉村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任督二脈,在經營上保證了農村集體經濟的規模效益和范圍經濟效應,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效率。
健全特別法人的治理機構和運行機制
健全以黨建引領(重大決策權)為核心,外部監督權(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機構)與內部法人治理結構“所有權、產權、經營權”兩部分構成的治理體系。要加強“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把教育和訓練干部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對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制定、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結構與組織架構設計、重大事項與人事決定、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等重大問題在黨組織內部前置討論基礎上,再提交社員(或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在鎮政府(村委會)與“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的監督關系上,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是核心,要避免集體資產經營風險最小化引發的過度監管,妥善解決由于政社不分帶來的決策職能弱化、經理人員社會性事務繁多、激勵不足等問題。“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內部實行社員(或股東)(代表)所有權、董事會占有權(產權)、經理層經營權“三權分置”。“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要更多依靠專業化、市場化運作,要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的選擇與激勵機制。
加強政策保障
國家入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的資產或股權劃轉,以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村經濟合作社之間集體資產劃轉實質是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造以及集體資產歸屬的確認,應當在財稅制度上免交土地增值稅、“營改增”后的增值稅等相關稅費。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劃轉也應當免征土地增值稅和契稅。加大城鄉融合示范區內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規模,優先保障“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在發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綠色循環農業、以及倉儲物流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優先審批由“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主導完成完善村莊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在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比例的同時,統籌用好中央、省市各級財政扶持壯大集體經濟的項目資金,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支持“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發展鄉村產業項目。
完善長效機制和制度體系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在農村的載體。應當參照城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績效考核的經驗,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經營體制和機制。在縣級層面特設精簡集中的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制定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工作規則。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主任由鎮(村)黨委書記、村長擔任,領導、組織、協調全鎮(村)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工作。加強農村集體資產投資項目的風險管理,建立集體資產投資運營的風險預警機制。建立村干部發展“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的激勵約束機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可將“社+公司”新型鄉村共富公司經營收益的一定比例作為村干部績效報酬,同時加強對村干部的考核和監督,委托鎮(街道)政府進行考核并將結果向村民公開。同時,注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注重發揮“德”“孝”“和”等傳統文化作用,共同培育和滋養農村共同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促進農民精神共同富裕。
(作者系青島市委黨校科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