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竇超
影片海報
《浴血無名川》是一部受到廣泛好評的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影片。影片展現一支中國人民志愿軍小分隊在敵后以幾乎全員陣亡的代價,消滅美軍對我威脅最大的重炮營的故事,謳歌了當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以劣勢裝備與美軍浴血奮戰的偉大精神。《浴血無名川》制作水平非常精良,在很多軍事細節方面表現比較突出,但也有一些需要完善之處——
1952年的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某部3排排長孟大關率部向美軍陣地發起猛烈攻擊,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3排傷亡很大。戰士們不顧傷亡依然猛烈沖擊,最終奪取敵人陣地,但3排此時只剩下10人。
戰斗結束后,孟大關奉命到師長處接受新任務。這次任務是去尋找我軍偵察排,他們正在執行的任務是在敵后偵察和消滅敵炮兵觀察哨,并伺機消滅敵重炮營。由孟大關的同鄉杜川率領的偵察排,此時已經與后方失聯3天。為了救護傷員,師長還從醫院抽調女軍醫李青加入小分隊,又從警衛分隊抽調兵員加強小分隊。師長還提到這次后方開上來不少炮兵,可以痛快地讓美國人嘗嘗厲害了。
2.犯罪客觀方面不同。嫖宿幼女是行為人以金錢等物質交換為手段的性交易行為,包括性行為、類似性行為和猥褻,且賣淫幼女有“同意”的自愿性質,為非強制性犯罪;強奸罪的行為人是在不存有交易行為的情形下單純地與幼女發生性行為,采用性器官接觸說,這里行為的性質可以是暴力性、強制性的,也可以是雙方自愿的。
孟大關率領小分隊潛入敵后,很快就發現偵察排大部分人已經陣亡。正當他們準備繼續尋找時,卻意外碰上偵察排剩余人員襲擊美軍運輸車隊。于是,他們合力將美軍車隊擊潰,美軍在倉皇逃走時丟下車輛。兩支隊伍會合后,杜川拒絕撤回己方陣地,堅持一定要打掉對我軍威脅最大的美軍重炮營。在用電臺向上級請示時,孟大關突遭美軍炮火襲擊而犧牲,電臺也被炸毀。在與上級失聯的情況下,3排以徐明德為首的剩余人員同意杜川的意見,準備突襲美軍炮兵陣地。
電力系統的所有干部職工都應該樹立較強的安全意識,充分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在電網調度等工作中首先考慮安全問題,將安全擺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只有正確認識才能夠高度重視,才能夠減少工作中的失誤。
此時,美軍重炮營也處于非常困難的境地,由于持續猛烈開火導致炮管使用壽命到期,運送備用炮管的運輸車隊偏偏又被志愿軍小分隊打癱在路上。于是,美軍只得派出不擅長近距離作戰的炮兵營人員趁著下雨企圖搶回路上的車輛及其載運的物資。這一下,就和也來美軍運輸車上尋找物資補給的志愿軍小分隊撞了個正著。志愿軍早來一會兒,已經搬走不少物資,并將這幫美國炮兵打了個稀里嘩啦。雙方都撤回去后,美國人的處境更糟了,陷入補給通道被切斷的境地。而志愿軍小分隊則獲得包括2門迫擊炮在內的大量彈藥和物資補充。
此外,這兩種狙擊步槍還采用不同的光學瞄準鏡。M1C通常使用M73、M81或M82光學瞄準鏡,后來在翻新時也使用過M84瞄準鏡。上述瞄準鏡放大倍率均為2.5倍。M1D則主要使用M82或M84瞄準鏡,后來還采用過K4瞄準鏡,該瞄準鏡放大倍率4倍。有的美軍狙擊步槍在朝鮮戰爭中還曾加裝主動式紅外夜視儀,以進行夜間狙擊。由于使用的光學瞄準鏡倍率較小,美軍發現M1系列狙擊步槍的有效射程并不遠, 在400~600碼(366~549m)內射擊精度較好,再遠就出現較大下降。根據上述特征,影片中美軍使用的狙擊步槍很明顯是M1D,因為可以看到其瞄準鏡是通過槍管尾部的襯套進行安裝的。不過,影片中美軍狙擊步槍上的光學瞄準鏡與原品外形有差異,應該是用現有的道具頂替的。
幼兒美術活動多種多樣,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立足于傳統教學的同時,應該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專業水平,探索創新,尋求更多更好的方法,為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提供機會。繪本作為幼兒繪畫活動中一種較好的媒介,以其獨特的表達系統契合幼兒的心理特點,有利于幼兒從中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將內心感受繪于紙上的愿望。
隨后,“禿鷲小隊”攻入村子,企圖將志愿軍小分隊一網打盡。此時,為了向上級報告敵炮兵營的位置,杜川等人意圖從“禿鷲小隊”那里奪取電臺。就這樣,雙方展開一場幾乎是一對一傷亡的殘酷搏斗。最后,戰場上我方只剩下腿部被擊傷的李青、杜川和槍法同樣出眾的外號“娃娃”的戰士,對面則是最強的美軍狙擊手——伊斯班少校。杜川以“我可以是你的第三槍”的精神,以生命為代價為“娃娃”爭取到擊斃伊斯班的機會。“娃娃”完成擊殺后,與李青一起向上級報告了敵炮兵營位置,由我軍炮兵對其實施毀滅性轟擊,完成杜川等人誓死也要完成的任務!
影片中,裝備蓋德M3沖鋒槍和M1卡賓槍的美軍后勤人員
從影片的時間背景來看,中美兩軍在朝鮮戰場上輕武器方面大體上已經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狀態。尤其是志愿軍隨著整體逐步換裝蘇式輕武器,使得原來的“萬國牌”裝備狀態得到極大改觀。雖說這時志愿軍換裝的都是蘇軍二戰時期的制式裝備,多少已經呈現出一種稍微落后于時代的特征,但與同樣以二戰時期輕武器為主力的美軍相比,則基本上達到整體性能方面的平衡,只是這種平衡并非全面性的平衡。
中美兩軍在輕武器整體性能方面的平衡,是以不同的火力配系來體現的,也就是說兩軍對于火力輸出的搭配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和實現途徑。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激勵程度的大學生在學習動機各維度上得分有顯著差異。比較表明:在求知興趣、利他取向維度上,認為作用很大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認為作用一般、不大的學生;在能力追求、聲譽獲取上,認為作用很大的學生得分高于認為作用一般的學生,認為作用一般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認為作用不大的學生。
反觀美軍的狙擊裝備則完全是碾壓式的優勢。二戰中美軍就擁有性能優良的狙擊武器,主要包括M1903A4和M1系列狙擊步槍。在二戰初期,美軍使用的狙擊步槍是由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改裝的M1903A4狙擊步槍。該槍雖然以精準著稱,但由于美軍在二戰中全面換裝M1半自動步槍而顯得有些落伍。因此,美軍在二戰后期開始研制由M1半自動步槍改裝的狙擊步槍。當時,生產廠商推出2種不同的改裝方案,分別命名為M1E7和M1E8狙擊步槍。經過對比測試,美軍于1944年6月將M1E7狙擊步槍正式命名為M1C狙擊步槍,將其列為制式裝備。因為時間比較緊促,直到二戰結束時該槍也只有少量配備到部隊,在朝鮮戰爭期間則被大量使用。M1E8在1944年9月被命名為M1D狙擊步槍,也未來得及在二戰結束前裝備部隊,但在朝鮮戰爭中大量使用。
《浴血無名川》影片中,與我軍交戰的除“禿鷲小隊”外都是美軍的炮兵、坦克兵和后勤人員,其武器配備與美軍的步兵分隊完全不同。影片中的美軍“禿鷲小隊”是一水兒的加裝光學瞄準鏡的M1D狙擊步槍,其余美軍主要使用2種槍械,即M3蓋德沖鋒槍和M1卡賓槍。這種火力配系一改美軍步兵分隊近距離火力密度低的狀態,反而形成一種近距離內火力密度超過影片中志愿軍小分隊的優勢地位。只是這些一再強調自己是“炮兵”而不是“步兵”的美軍炮手們,實在是不善于近距離內的火力“血拼”,因此被驍勇善戰的志愿軍偵察兵和步兵打得落花流水。
余貽鑫等人認為智能電網是具有電力和信息雙向流動特點的、高度自動化和電能廣泛分布的能源供應網絡[2-4]。薛禹勝等人認為智能電網是一種針對電力系統的信息物理系統,其基礎是電力系統廣域全景實時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及決策支持,具有風險預警型的信息化、自適應型的自動化、協調型的互動化特征。闡明了信息與電力流的深度融合的觀點[5-7]。周孝信等人認為智能電網結合了新能源革命的特征,既要適應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電力輸送和優化,又要適應分布式能源電力開放的需求[8]。
影片中,蘇式M1944步騎槍的整體外觀及細節很真實,令人看著過癮
蘇式M1944步騎槍槍口及準星特寫
影片中,蘇式M1944步騎槍折疊式刺刀特寫
再來看志愿軍步兵分隊的火力配系。從解放戰爭時期開始,我軍依靠從戰場上大量繳獲的國民黨軍美械化裝備,改變了從建軍開始形成的步兵基本火力配系。從人民軍隊誕生那一天起,我軍依靠當時的裝備,形成以輕機槍為火力骨干,步槍作為補充和掩護輕機槍的基本火力配系。也就是說,步兵班內的輕機槍負責提供中遠距離上的火力壓制,而栓動步槍則對其實施火力補充和掩護,尤其是近距離內發生遭遇戰或敵人逼近時,主要依靠上刺刀的步槍實施白刃格斗,以消滅敵人,掩護輕機槍發揚火力。隨著大量沖鋒槍被我軍繳獲,這一情況開始發生改變。我軍步兵班的班長、副班長開始配備沖鋒槍,使得近距離內的火力密度得到極大提升。由此形成一個在很長時間內被使用的火力配系:沖鋒槍提供近距離內的高密度火力;輕機槍提供中遠距離上的火力壓制能力;步槍則對上述火力進行補充,并在必要時進行白刃格斗。
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上述火力配系依舊如此。只是原來的日式和美式“雜牌”步槍、沖鋒槍和機槍統一換成蘇式裝備。由于當時我軍配備的蘇制M1891/30步槍及其改進型M1944步騎槍都是栓動步槍,其火力密度與原來的雜式步槍相比并未提升,只能依靠沖鋒槍提供機動中的高密度火力。
影片中的PPSh41沖鋒槍為自制道具槍,細節較差
抗美援朝戰爭我軍換裝蘇式裝備后,火力配系由蘇制M1944步騎槍(也包括M1891/30步槍)、PPSh41沖鋒槍(也包括PPS43沖鋒槍和我國仿制的50式沖鋒槍)、DP系列輕機槍組成。此后,我軍換裝56式半自動步槍,這種火力配系仍未改變。其在我軍一直運用到1980年代中后期,全軍開始換裝81式槍族為止。我軍裝備56式系列槍械時,將本來是突擊步槍的56式稱為“沖鋒槍”,就是因為火力配系的習慣思維所致,56式突擊步槍幾乎是一對一替換了原來的50式和54式沖鋒槍。
抗美援朝戰爭進入陣地戰階段后,比較有利的一點是我軍炮兵火力大幅度增強。由于我方炮火的增強,我軍即可以依靠炮兵將敵軍陣地大部摧毀,并且掩護步兵接近到很近的距離后才停止轟擊。這時,由于我方步兵已經與敵非常接近,更便于沖鋒槍發揮近距離內的火力優勢,因此勇猛的志愿軍步兵幾乎總能夠擊潰對手并奪取其陣地(這種條件下,我軍步兵的主要傷亡來自于敵軍猛烈炮火的攔阻射擊,以及在我軍奪取陣地后敵人實施的火力覆蓋)。在防御作戰時,進攻之敵也需要通過我炮火猛烈的攔阻射擊后才能接近我方陣地,此時同樣是沖鋒槍發揮威力的有利時機。但在有的時候,因陣地上遭敵海量炮彈轟擊后塵土飛揚,造成我自動武器故障頻發,只能主要依靠手榴彈、反坦克手榴彈和爆破筒擊退敵人的進攻。
至于班組武器方面,我軍的配備明顯不如美軍。我軍因為班組武器數量較少,一般采取將其大部分配備到營團級的做法。在步兵連級,我軍主要裝備60mm迫擊炮和少量火箭筒。重機槍和中口徑迫擊炮、無后坐力炮均配備到營級或團級,編在機槍連、炮兵連或機炮連內,戰時采取向下進行加強的方式,以提高步兵連、排的火力。但這種方法不如美軍步兵連的火力均衡,因為重點方向上的連、排得到的加強較多,而次要方向上的就比較少,甚至得不到加強。所以,在班組武器方面,美軍的步兵分隊占有一定優勢,也是雙方輕武器火力配系相對平衡的表現之一。
如果說中美兩軍輕武器的火力配系是相對平衡,那么雙方狙擊裝備的對比就嚴重失衡、差距懸殊。嚴格說,志愿軍當時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狙擊裝備,只是使用普通步槍實施冷槍作戰,并且取得令人贊慕的戰績。就連當時志愿軍冷槍作戰中戰績最高的神槍手張桃芳,發射436發槍彈完成214次擊殺紀錄,也都是使用普通步槍完成的。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志愿軍狙擊手使用的主要是蘇式M1944步騎槍。從這種槍的基本性能來說,其并不適合當作狙擊步槍使用。該槍由著名的“水連珠”蘇式M1891/30步槍改進而成,其改進的基型可以說是莫辛-納甘M1938卡賓槍。這種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縮短型,槍管由原來的730mm縮短到518mm,主要配備給炮兵、騎兵等技術兵種和后勤人員使用。后來,蘇軍通過戰爭實踐發現步兵的交戰距離已經因為機械化裝備的大量使用而大幅縮短,步槍不再需要那么長的槍管以提供遠距離射擊能力。于是,蘇軍在1944年研制出槍管同樣長518mm,但加裝了折疊式槍刺的M1944步騎槍,將其作為制式裝備,替代原來的步槍和卡賓槍。
比較溫和的方式是把生理鹽水滴到寶寶鼻孔里,用來幫助寶寶保持鼻孔滋潤和清潔鼻腔,幫他們通氣。這里說的生理鹽水指的是醫院輸液時使用的滅菌生理性氯化鈉,用滅菌的小滴管吸出來,滴一滴到寶寶的鼻孔。也可以把生理鹽水滴到滅菌棉棒上,然后小心地塞進寶寶的鼻孔,刺激他的鼻子,讓他打噴嚏,這樣就可以把堵鼻子的東西噴出來,鼻塞就可以得到緩解了。如果你嫌去醫院里開生理鹽水麻煩的話,可以去藥店買生理性海水鼻腔噴霧劑,這個價格稍微貴些,但使用方便。
影片中,使用DP輕機槍和PPS43沖鋒槍的志愿軍戰士
這支狙擊步槍顯然是自制道具槍
槍管的大幅縮短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便攜性,但也帶來不小的問題。由于槍管的縮短,發射藥燃燒時間縮短導致燃燒不充分,槍口焰和噪聲比原來增大,后坐力也增強。更重要的是,由于槍管縮短使得原本遠距離上很好的射擊精度也受到影響。由于蘇軍步兵主要是協同坦克實施作戰,這樣的缺點并不突出,遠距離上的火力壓制完全可以由火炮、輕重機槍等武器實施,并不影響整體作戰效果。但作為狙擊武器,M1944步騎槍明顯不夠格。也正是這個原因,二戰中蘇軍的狙擊步槍都是在標準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直到戰后專門設計的SVD狙擊步槍出現。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志愿軍主要使用這種短槍管的卡賓槍作為“狙擊步槍”使用,只能說是因陋就簡,屬于“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作戰思想的體現之一。
美軍步兵分隊的這一火力配備體系也不是沒有缺點,主要是近距離上特別是單兵火力的密度不高。這里強調的單兵火力,是指那種可以一個人端著沖鋒的槍械,如沖鋒槍和步槍。美軍步兵分隊近距離火力密度較低的主要原因是連以下幾乎不配備沖鋒槍。
影片中,杜川等人估計到美軍很可能要打過來,因此布置了不少陷阱,但在經驗豐富的美軍狙擊手面前并未起到太大作用。其中,有布設拉發防步兵地雷的鏡頭。從外形看,這種地雷應該是蘇制POMZ-2防步兵地雷(我國的仿制型號為59式防步兵地雷)。這種地雷就像是一枚帶有預制破片槽的大號木柄手榴彈,只不過“彈柄”(實際是固定樁)一端是尖頭的,便于插入地面后固定,拉發引信則設置在彈體頭部。布設時,將固定樁尖頭向下插入地面,裝上雷體后將絆線連接到另一個固定物體上,最后拔去保險銷即可。此時,如果敵人被絆線絆住,就會觸發拉發引信引起爆炸。
兩種狙擊步槍的最大差別是瞄準鏡座安裝方式不同,M1C的瞄準鏡座用銷子和螺絲固定在機匣左側,M1D安裝在槍管尾部加裝的襯套左側。由于瞄準鏡座均在槍身左側,因此兩種型號在安裝光學瞄準鏡后均不影響使用8發漏夾裝填槍彈,也不影響彈殼和漏夾的彈出。影片中美軍使用狙擊步槍進村搜索時,不安裝光學瞄準鏡而使用保留的機械瞄具,反應速度更快,視野也更好。
先來看美軍方面。美軍步兵連裝備的槍械除了大名鼎鼎的M1911A1手槍外,主要是以伽蘭德M1半自動步槍、M1卡賓槍和BAR自動步槍為主的單兵槍械,以及包括M1919A4重機槍、M2大口徑重機槍、60mm迫擊炮、火箭筒和無后坐力炮在內的班組武器。在不考慮配備到步兵連的班組武器的情況下,美軍實際上是以半自動步槍和作輕機槍使用的BAR構成步兵班的火力基干和步兵連火力的基礎,其優勢在于中遠距離上的火力密度更大,主要是其半自動步槍的射速遠高于志愿軍的栓動步槍。其M1卡賓槍主要配備給營、連級以下各級指揮官、軍士和后勤人員使用,以提供一種火力強于手槍但便攜性強于步槍和沖鋒槍的自衛武器。這樣的武器配備,再加上美軍連級編制內的班組武器,其火力打擊能力相當強。作為美軍地面部隊存在的海軍陸戰隊也是這樣,只是在步兵班的人數和戰斗編成方面與陸軍有一定差別,裝備體系則是一樣的。
影片中使用M1D狙擊步槍的伊斯班,該槍加裝喇叭狀M2槍口消焰器
影片中的美軍M1D狙擊步槍,注意槍管尾部自行加裝的襯套
美軍兵力使用十分緊張,并且想保持相對平靜的戰場態勢,在不能派出增援部隊的情況下只好將陸戰隊最出色的狙擊小隊——“禿鷲小隊”派來支援。而在此前早已因為在1km外,一槍擊殺坐在以50邁速度行進汽車上的美軍上校而威名遠揚的杜川,則是美軍狙擊小隊指揮官伊斯班少校急于消滅的目標。結果,杜川率隊在迫擊炮火力支援下猛攻美軍炮兵陣地快要成功時,遭到“禿鷲小隊”的突襲,部隊傷亡慘重,包括徐明德和愣娃在內的很多人犧牲在“禿鷲小隊”的槍下。不得已,杜川只好率隊退回原來隱蔽的廢棄村子里。
影片中的美軍“禿鷲”狙擊小隊
裝有制式光學瞄準鏡的M1D狙擊步槍與志愿軍手中的普通M1944步騎槍相比,占有極為明顯的優勢。影片中,多次出現我軍發現敵狙擊手后打不著對方,而對方卻能打到自己的困境。其中的原因并非完全是我方步槍的射程不如對方,而是我方沒有光學瞄準鏡的普通步槍在有效射程上不如敵人的狙擊步槍。在遠距離上,人的視覺分辨力下降,使用普通步槍會出現命中精度下降,有效射程也就相應縮短。而配備光學瞄準鏡后能大大提高遠距離上的分辨力,加上瞄準鏡上的距離分劃也就能夠提高命中精度,有效射程自然得到很大延伸。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所謂的“對狙”也就出現了技術裝備方面的巨大懸殊。即使這樣,當年的志愿軍狙擊手(盡管當時并不這么叫)們依然無所畏懼地與敵軍較量,并且取得令對手感到欽佩的戰果。
《浴血無名川》影片中出現的武器裝備道具總體來說很到位,特別是影片中包括M1944步騎槍和M1D狙擊步槍在內的中美兩軍主戰輕武器細節都很到位,即使是制作的道具槍細節也表現不錯。志愿軍戰士還使用英制司登沖鋒槍,也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但影片中也出現了一些裝備道具方面的瑕疵。
在美軍運輸車隊向重炮營陣地輸送備用炮管時,其車隊由2輛坦克護送。這些坦克車頂也裝有重機槍,不過其安裝方式顯然有點問題。美軍坦克車載的重機槍實際上是安裝在專用槍座上,而不是像影片中那樣用三角架進行安裝。而且,那時美軍坦克的車頂重機槍主要有2種不同口徑,7.62mm口徑的M1919A4一般安裝在戰斗室艙門前面,用于對地面目標射擊;而12.7mm口徑的M2一般安裝在炮塔后部,由乘員站在炮塔后面進行操作,可兼顧對空射擊和對地面目標射擊。可惜的是,這些細節并未在影片中得到體現。
這兩種狙擊步槍都由普通的M1半自動步槍改裝并加裝光學瞄準鏡而成,有些狙擊步槍還通過刺刀座加裝槍口防焰帽或改裝叉形槍口消焰器。影片中,伊斯班少校使用的M1D狙擊步槍,槍口就加裝喇叭狀的M2消焰器,其余狙擊步槍則沒有這個裝置。
《意見》明確要求,各級財政部門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優先發展、壓實責任,堅持綜合施策、系統推進,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堅持績效導向、加強管理,將財政資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與支持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成效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美軍坦克上用三腳架安裝重機槍,與實際情況不符
影片中的蘇制POMZ-2防步兵地雷
該地雷內部裝有TNT炸藥75g,爆炸后能夠形成50粒左右的破片。由于該型地雷設置方式比較獨特,彈體高于地面,因此其殺傷效果比埋在地下的地雷好一些,密集殺傷半徑可達7.5m。但也因為這一特點,其暴露在地面之上的彈體和絆線容易被對方發現,一般在草叢之類比較隱蔽的地形上使用比較適合。該地雷的雷體采用綠色涂裝,也是為了在這樣的地形上獲得更好的隱蔽效果。但由于美軍狙擊手實戰經驗豐富,所以設置的這種地雷被其發現并被拉發排除,未能起到什么作用。
影片中,以大射角射擊的我軍迫擊炮
影片中,我軍利用繳獲的迫擊炮向美軍陣地轟擊,有一個迫擊炮彈飛行的鏡頭,顯示彈體上寫有“狗日”字樣的迫擊炮彈在飛行。但這個炮彈的飛行姿態有些問題,顯得過于平直,并非是迫擊炮的典型彈道。迫擊炮是一種以大射角和彎曲彈道為最大特征的曲射火炮,其射角一般為40~85°,因此炮彈在飛行中呈現的彈道是一個曲度很大的拋物線。從影片畫面看,我方迫擊炮是以60~70°的大射角進行發射,所發射的炮彈應該以一個很大的角度上升,只在接近和達到彈道最高點時才呈現較為平直的彈道,然后才開始以很大的角度下落。因此,如果想表現典型的迫擊炮彈道,那么一個曲度很大的上升、下落彈道才更符合其特點。
然而,作為一名大學教師,筆者感到當代大學生家庭感恩教育和社會感恩教育的缺乏和不成功,由此在大學階段進行感恩教育更加必要。
影片中的迫擊炮彈彈道過于平直
影片中,美軍運輸車隊中的卡車裝有與今天類似的格柵裝甲,實際上這在當時是沒有的。格柵裝甲對于采用破甲戰斗部的火箭筒和反坦克導彈等反坦克武器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是今天很多輕型裝甲車輛常用的防護器材之一。但對于卡車而言,威脅最大的不是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而是步機槍火力。而格柵裝甲對于步機槍的打擊起不到什么作用。卡車加裝鋼板除了作為裝甲車使用的應急措施外,也很少使用。因為這樣做將會大大增加卡車自身的重量,反倒減少物資的載重量和大大增加油耗。
影片中在攻擊美軍坦克時,愣娃用一枚蘇制RPG-43反坦克手榴彈(當時稱為手雷)將美軍M26重型坦克擊毀。但在這個鏡頭中,對于RPG-43反坦克手榴彈的使用細節表現不夠。如在《英雄連》影片中,雨三灣投出RPG-43反坦克手榴彈時彈體后部拖著用于穩定彈體的布尾,這一點未在本影片中得到體現。布尾與拖在其后面的錐形罩一起發揮類似穩定尾翼的作用,以保證手榴彈頭部先碰撞目標并引發碰炸引信。而且,兩部影片中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將反坦克手榴彈投到車底下,實際上應該直接投到坦克車體上,這樣才能使其破甲戰斗部更好地發揮威力。
鐵頭大哥名叫張乾,乃油鋪坤二少爺的兄長,曾上武當習武三年,好行俠義,扶危濟困,交結英雄,專與官府作對。滿州事變后,組織義勇軍襲擊日寇,被關東軍通緝,便潛回鄂東老家,帶著一幫窮兄弟聚于鬧春樓,以推花車送貨為掩護,以圖東山再起。百里香深知鐵頭大哥的為人,便問其故。琵琶仙說:“田五哥,您也不是外人,我就把實話告訴您吧!”
影片中,加裝格柵裝甲的美軍卡車,這一細節不符合歷史
影片中徐明德最為珍視一枚毛澤東獎章,也令愣娃羨慕不已。這種獎章在解放戰爭時曾經是某個戰略區或軍區頒發的最高榮譽之一。如東北我軍在稱為東北民主聯軍時,就曾經頒發過這種獎章。毛澤東獎章是當時東北我軍最高等級的獎章,此外還有朱德獎章、英雄獎章、勇敢獎章和模范獎章等。此后,東北我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才不再頒發毛澤東獎章和朱德獎章,但東北10縱曾經頒發過林彪射手獎章。此外,我冀南軍區等單位也曾經頒發過毛澤東獎章。從影片中獎章的外形看,很顯然其是東北民主聯軍所頒發的毛澤東獎章。該獎章為銀質,直徑為5.8cm,獎章中間刻有毛澤東主席的頭像。我軍著名英雄董存瑞在短短2年10個月的軍隊戰斗生涯中,就曾經榮立3次大功和4次小功,榮獲1枚毛澤東獎章和3枚勇敢獎章。
影片中,徐明德應該也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榮立過大功甚至幾次大功,才獲得這一崇高榮譽,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緊握這枚獎章。正是由于這種崇尚榮譽、不惜犧牲的偉大精神,才鑄就了我軍強大的戰斗力,并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展示出令全世界震驚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