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華以27年技能報國的初心練就了精湛技藝,成就了“大國工匠·軍工繡娘”的美譽。在電子信息技術控制裝備型號研制和生產過程中,攻克了微系統集成制造領域數十項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軍工裝備產品的轉型升級。牽頭完成技術攻關、技能創新、質量提升等180余項,申請國家專利18項,發表論文14篇,累計創造經濟效益5 000余萬。培養出全國技術能手、省市級工匠40余名,開展培訓交流60余場次,受眾上萬人。
苦練硬功,巾幗掛帥出奇技
潘玉華于1995年入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長期苦練操作技能,特別擅長BGA、CCGA、QFN、FMC、QFP等高密度高精度器件的焊接技術。獨創“CCGA手工植柱工藝方法”“BGA底部飛線方法”,創新突破“SIP高密度微球預植焊接方法”等關鍵技術,憑借其精湛技術和良好素質,榮獲IPC手工焊接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
潘玉華具有獨特的手工“植柱”絕技,能夠在一元硬幣大小的器材表面,手工植柱一千多根,使每根鉛柱的垂直方向精度與焊接平面度達到數十微米以內,縮短新一代導航關鍵產品研發周期近半年。
潛心鉆研,創新突破闖難關
近年來,在新一代電子信息控制裝備研發過程中,面臨微系統集成技術和制造可靠性、成熟度等諸多難題。潘玉華潛心鉆研,融合創新,提出了多項可行的 “金點子”,攻克了數十項技術難題,有力保障了多個重大工程、重點項目中裝備的研發進度。
某衛星載荷系統中的核心功能模塊,要求實現大尺寸多層陶瓷基板的無助焊劑、低應力焊接。面對這一行業公認的技術難題,潘玉華創新提出焊接材料表面改性、疊層式焊接應力釋放、焊接熱精確控制等新方法,使該功能模塊研制周期縮短了40%。目前該方法已推廣運用于各類裝備,創產值上億元。
新一代某裝備共形天線提出超大尺寸異質新材料垂直互聯的需求。潘玉華創新提出“田字型”排氣通道和“Ω型”引流槽設計方法,有效解決了LTCC與銅載板焊接孔洞、焊接精度等難題。該技術的運用有效提高了天線增益和探測距離。
在5G基站某小型化器件的開發過程中,潘玉華創新提出自屏蔽焊接方法,在行業內率先攻克該器件寬頻帶實現的技術難題,填補了行業空白。
匠心織夢,質量強軍鑄長城
潘玉華在無線電裝接工作中以烙鐵為“繡針”,以錫絲為“繡線”,“繡出”了一件件軍工裝備精品。數十年如一日踐行質量強軍使命,27年來凝練形成“軍工繡娘4321質量理念與方法”并在全國范圍進行推廣。
潘玉華承擔了國家基礎科研項目《內嵌銅芯板的數模復合組件焊接可靠性研究》,形成了一套設計制造規范和質量控制體系。該方法已推廣到多平臺、多項目的裝備研制流程中。
潘玉華將質量意識融入日常工作中,持續組織開展QC活動,主導完成了《SIP植球工藝技術研究》《FMC焊接與返修工藝技術研究》等20余項課題,解決了武器裝備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的關鍵技術瓶頸問題。
潘玉華結合多年工作經歷,提煉出“聚焦化、邏輯化、品牌化”等方法,形成“軍工繡娘4321質量理念與方法”,并在科研院所、學校、電子制造企業進行推介,宣傳貫徹“質量就是看得見的人品”,提高了行業員工的質量意識,助力質量強國建設。
傳道授業,育新敬業創未來
潘玉華秉承“團結、獻身、求實、創新”的853精神,培養出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技能人才,助力軍工事業發展。
作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領辦人,潘玉華積極開展大師工作室各項活動,主導建立中國國防郵電“電氣互聯”工匠學院、電氣互聯專業技術委員會;策劃開展了市級、省級、川渝多項技能大賽;牽頭舉辦省市級電子信息行業交流活動60余場次,培訓上萬人。
潘玉華創新提出“守匠心、攻匠行、成匠品”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理念,應用“三級階梯人才成長模型”和 “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培養出40余名全國技術能手、省市級工匠、技能大賽獲獎選手、高級技師等能工巧匠,為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
“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工匠精神的概括,也是潘玉華矢志不渝的追求。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潘玉華同志秉承“學習、專注、擔當、奉獻”的工匠精神,以精湛的技藝打造出一個個國之重器,踐行技能報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毫無保留地向青年人傳授絕技絕活,培養出大批高技能人才。潘玉華是我國軍工電子裝備集成制造領域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她用青春與智慧、專注與擔當,使命與奉獻,為強國強軍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