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通過分析“一帶一路”的基本內涵及“一帶一路”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思考并探索如何培養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國際化烹飪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 國際化 烹飪人才培養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后,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進行了建設工作。教育部在2016年頒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強調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提出通過各類學校教育,培養出大批符合“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的人才。
重慶目前有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校、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等多所培養烹飪人才的高職院校,各高職院校應基于“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思考和探索如何培養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國際化烹飪人才。
一、深入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內涵
(一)“一帶一路”理論的框架思路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對古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繼承和發展。
“一帶一路”理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一倡議的提出,對我國乃至國際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從根本上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一帶一路”是一條促各國共同發展、享各國共同繁榮的共贏之路,是一條增理解信任、強交流合作的友誼之路。
(二)“一帶一路”的基本內涵
“一帶一路”將東亞至歐洲的沿線地區聯系起來,加強了沿線及周邊各國科技合作、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和人才流動,這將挖掘中亞地區豐富的科技文化遺產,有利于各國吸收兄弟國家的先進經驗,取長補短,為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隨著“一帶一路”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各類高校、研究機構、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學術交往、人才交流等也將日益加強,為各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一帶一路”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一)更寬的國際化視野和更強的跨文化國際事務處理能力
職業教育國際化建設,是以服務全球經濟發展與世界聯動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方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獨特的歷史、語言文字、飲食習俗和宗教信仰。因此,我們所培養的“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要具備更寬的國際化視野和更強的跨文化國際事務處理能力,深入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本國情、價值觀念、文化、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熟悉職業教育的國際規則、標準和慣例,才能處理好不同文化間的矛盾和沖突,在互信互幫的基礎上開展合作。
(二)出色的專業能力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沿線各國形成融合的跨區域共同體,共同體需要人才,更需要具有出色專業能力的人才來承擔重任。因此,高職院校培養的國際化人才既要有豐富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又要有扎實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既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又要有靈活的創新能力;既要取得職業技能證書,又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
(三)多種語言能力
要深入開拓與各國之間的交流,順利進行“一帶一路”建設,語言工具必不可少。“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多個國家,除了漢語、英語之外,還包括波斯語、阿拉伯語、馬來語等65種官方語言。英語是目前世界上的通用語言之一,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自己的特殊性,國情、經濟、文化、宗教信仰呈現多樣化,僅用英語這一種語言去替代沿線國家所有的官方語言是不可能的。因此“小語種+英語”的多語種復合型技能人才是更符合“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的人才。高職院校在培養國際化人才時,要從“小語種+英語+專業英語+專業技能”方面入手,切實解決好提高國際化人才跨語言、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實際問題。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烹飪人才培養思路
(一)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培養烹飪人才的高職院校,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必然要朝著國際化、開放化的方向邁進,保證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
1.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是基礎
師資是人才培養的保證,沒有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就培養不出國際化的人才。所以國際化烹飪師資隊伍是國際化烹飪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只有打造一支國際化烹飪教學團隊,切實提高烹飪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國際化烹飪人才。
(1)教師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培訓交流。如重慶商務職業學院與新加坡職業院校共同建設了教師海外培訓點,每年互派師生進行培訓和學習,已累計選派10余名中方烹飪專業師生赴新加坡進行職業教育短期培訓或專業研修學習,通過培訓,拓寬了教師的國際化視野,提高了專業水平和科研開發、專業融合能力。同時,該校對中青年教師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和重慶市政府公派教師研修訪學項目、海外讀博等方面也都給予了政策支持。
(2)優化專業教學團隊。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通過世界技能大賽的平臺和通道,邀請世界知名企業的烹飪專家到校進行學術和技術交流,并從國內外知名高校引進外籍專家和高端人才,開展學術報告、專業授課和合作研究,指導烹飪專業教師提高專業教學能力、提升教學團隊的科研創新能力,開闊眼界。
2.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是保障
(1)制定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課程改革。開發與國際標準相對應的專業核心課程,配以科學、有效的質保體系,引進國際通用資格證書。同時,各高職院校應當積極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每年選派優秀教師到合作方進行交流學習,提升培養質量。
(2)加大對學生出國學習的支持力度,擴大交流規模。制定學生出國學習交流獎學金制度,選派優秀學生赴海外進行短期交換學習。拓寬留學渠道,服務學生出國深造,優化長、短期出國留學項目,通過開展留學招生說明會、國外學習經驗分享、面對面交流等活動,拓寬學生出國留學及招生渠道。與國外友好院校開展學分互認,滿足學生多樣化出國需求,通過獎學金資助專業游學和交換生等項目選派學生出國。實施拔尖人才免費出國計劃,鼓勵更多優秀學生出國學習深造。
(二)重新定位教學目標,加強校企合作,融通“崗課賽證”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為有效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加速烹飪專業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各高職院校應在專業大類的基礎上細化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教學目標,形成“以就業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載體,以工學結合為模式”的培養方案。突出實際崗位特色,引入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兼顧各級烹飪技能競賽的需求,實現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改革。
以重慶商務職業學院西餐專業為例,該學院第一學年教學注重基礎培養,第二學年根據學生愛好,分成西餐、東南亞餐、西式面點等細分專業,同時結合“崗課賽證”的需求,選拔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競賽,考取等級證書。
此外,加強校企優質資源的整合,與洲際集團、萬豪集團、麥德龍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及中國烹飪協會、中國烘焙協會、重慶烹飪協會、重慶火鍋協會、重慶市西餐協會等協會建立合作關系。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根本上推動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三)打造留學生培養基地,積極開發國際化課程
1.積極打造來華留學培養基地
各高職院校應積極為留學生建設功能齊全、環境優雅的服務中心、語言學習中心、藝術活動中心及學生公寓。加強留學生管理隊伍建設,確保熱情周到地為留學生提供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咨詢和指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豐富留學生的課余生活。積極對接中國政府獎學金等政策,爭取政府、行業企業支持設立來華留學獎學金,落實對“一帶一路”沿線及欠發達國家留學生的學費優惠政策。
2.依托專業建設、基地建設,積極開發國際化課程資源
各高職院校應依托烹飪專業高水平骨干加強學科專業、實訓基地等建設,積極開發國際化課程資源,細化專業設置,既能讓烹飪人才走出去,又能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學生。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作為世界技能大賽烹飪(西餐)項目、世界技能大賽烘焙項目的國家集訓基地,擁有一流的教練團隊和國內外專家團隊,與眾多的國內外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針對國際化課程資源的設置進行了積極探索。
學院目前正與索迪斯(中國)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合作,把世界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將行業標準、世賽標準引入教材,開發烹飪雙語課程、開展雙語智慧教學。同時,把海量教學資源、測試、答疑等內容生成二維碼,為師生提供豐富的線上教學服務,國內外學生皆可在線開展學習活動,教師也可借助數字化教學輔助工具更好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各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重新定位教學目標,加強校企合作,融通“崗課賽證”;打造留學生培養基地,積極開發國際化課程,為國際化烹飪人才的培養不斷積累經驗,實現社會滿意、學生滿意的共贏目標。
(作者單位:重慶市一帶一路國際技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