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實
五筆輸入法震驚了聯合國總部
1984 年9 月,位于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來了一批中國客人,他們的到來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關于他們的報道很快就登上了美國的各大報紙。這場轟動源于一項重要發明,這項發明的作者就是王永民。
原來,中文是聯合國使用的六種官方語言之一,聯合國中文處在向電腦輸入中文時,發現使用英文鍵盤根本無法高效地輸入漢字。電腦是美國人發明的,電腦鍵盤也是專為輸入英文設計的,用電腦輸入中文,在當時確實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而王永民一行的到來,為聯合國中文處解決了這個難題。
王永民帶到聯合國總部展示的這款五筆字型輸入法,因為號稱“可以大大提高中文的輸入速度”,演示的當天吸引了許多人駐足觀看,這其中就包括聯合國的一位副秘書長。
王永民讓工作人員把軟件裝完以后,就讓帶去的操作員開始打字。白色的字在黑色的屏幕上跑得很快,那位個子高高、紅頭發的聯合國副秘書長看得目不轉睛,她一時很激動,說:“1 分鐘能打100 多個漢字,而且沒有錯字,這太了不起了!”
幾分鐘的演示震驚了全場,五筆字型輸入法也一舉成名,成為聯合國指定的中文輸入法。從這時起,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發明人王永民也成了人們關注的對象。
10 歲少年萌生了搞發明創造的想法
讓許多人沒有想到的是,王永民并非計算機軟件專家,而只是中國河南省南陽地區科委里的一名普通辦事員。一個中國偏遠地區的普通辦事員竟然解決了一項世界性難題,這讓大家在震驚之余都非常好奇:王永民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王永民在10 歲左右就開始研究一個問題:他看到媽媽紡線太慢、太辛苦,就想發明一個機器,幫媽媽提高紡線效率。
為了完成這項發明,王永民用了整整十個假期,一次次實驗失敗,又一次次推倒重來,從10 歲一直做到17 歲,終于做出了一個可以自動紡線的小機器。
這個設備一出現,馬上成為當地的一件大事。當時鄉里面有學問的人拿著它到處去找人生產,還拍了照片,說這東西實在是了不起,它雖然看上去簡單、全是木頭做的,但里頭卻像鐘表一樣有好多齒輪,能自己紡出線來。但推廣一番后,卻沒有人愿意生產。原來,早在18 世紀,英國人就發明了紡紗機,到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工業紡織技術已在世界范圍內推廣。王永民的這個發明,只不過是工業紡織機的雛形。然而,正是當初這個為了幫助母親而制作的機器,帶他走上了職業發明家之路。
陰差陽錯,攻克世界性難題
1958 年9 月,我國創建了一所嶄新的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當時,這里云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等一批國內頂尖的科學家,它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
建校初期,這所大學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甚至比清華、北大還要高。而在王永民眼里,這里正是他向往的科學殿堂。1962 年,19 歲的王永民又一次轟動鄉里:他作為河南省高考狀元,順利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專業。在這里,他近距離地接觸到了中國科學界的學術泰斗。
與科技大師們的朝夕相處,讓王永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學到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學習之余,王永民還培養起了一項特殊的愛好,就是書法。大學期間,他養成了每天練習書法的習慣,只是當初他并不知道,這個看似與學術毫不沾邊的愛好,卻為他日后發明五筆輸入法埋下了伏筆。大學畢業后,王永民因為生了一場大病,不得不回到家鄉休養了多年,后來進入河南省南陽地區科委,成為一名普通的辦事員。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界迎來了全面復蘇。全國各地的科研單位紛紛上馬新的科研攻關任務?!按航喯戎?,歷史給了這位南陽才子一個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這一年,南陽市科委接到了一個科研項目——研制一套能夠輸入中文的鍵盤。王永民自告奮勇地承擔起了這項任務。
其實,在科技大學的那幾年,激光技術、無線電技術才是王永民的專業,像設計集成電路、印刷電路板都是他擅長的,但是做漢字輸入,他并不擅長。他想找一個現成的方案,找來找去,通過省科委的介紹,他找到了《英華大詞典》的主編鄭易里先生。
鄭易里是我國國內最早開始研究漢字輸入的專家,在電腦出現之前,他就曾為了提高電報的輸入效率而提出了著名的字根學說。王永民決定利用鄭老的思路做一個漢字輸入鍵盤。然而鍵盤做出來后,他卻傻眼了。做出來的鍵盤像一個筆記本那么大,分上下兩檔,600 多個字根要分配到188 個鍵上來,試驗的結果以失敗告終。王永民知道,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文字學的問題了,也不是把字根在鍵盤上擺來擺去就能解決的問題了。
只是王永民并不知道,漢字輸入問題正是當時全國科研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公認的難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沒有外界幫助的情況下,王永民開始了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對照著字典抄卡片。他把字典上13000 多個漢字,每個字抄到一張紙上,然后再分解開來。比如說“潭”字,先把它抄下來,然后再分成三部分,在第一張紙上寫上“氵”,第二張上寫個“西”,第三張上寫個“早”,這樣就把“潭”字抄成三張卡片。一個字有幾部分,就抄成幾張卡片。這樣弄下來,13000 多個漢字抄了差不多四五萬張卡片。然后就是分類。比如,把所有的“讠”字旁放在一起……這樣,能組成所有漢字的零部件——叫它字根也好,部件也好——就統計出來了?!翱凇闭剂硕嗌賯€,“亻”占了多少個……他只選取前100 多個,后面都不要——這是一種數學分析和統計分析方法——這樣就抓住了漢字最核心的東西,即最有價值的組字頻度和使用頻度最高的字根。
王永民最后一共抄了12 萬張卡片,最終找到了一個規律:漢字有五種基本筆畫,橫、豎、撇、捺、折(把“點”歸為筆畫“捺”)。這樣,所有的漢字都可以視為由這五種筆畫組成的。王永民把這些漢字的基本單位對應在鍵盤的25 個鍵上,這樣每個鍵位都對應著幾個甚至是十幾個漢字零部件。當敲擊按鍵時,這些零部件根據敲擊的順序組合成了一個完整的漢字。
一個優秀的輸入法必須保證這個“組合”只能出現輸入者“想要的唯一漢字”,而不是多個漢字。王永民在發明五筆字型輸入法時,遇到的第二個困難就是怎么把這些字根合理地分配到每個按鍵上。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字問題,而是一個綜合了數學、統計學、人體工程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課題。
歷時五年,王永民終于成功地把漢字的所有零部件都合理地分配到了25 個英文鍵上,創造出了五筆字型輸入法。就連王永民自己也沒想到,這個研究成果一出來,竟然轟動了世界。
傳播五筆,促進電腦推廣
1983 年,王永民帶著五筆字型輸入法來到北京,參加了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全國首屆漢字技術展覽會。這次展覽會一共展出了34 種漢字輸出方案,王永民的“五筆輸入法”成了會上的焦點。
王永民的這個展臺是當時最火的一個展臺,時任電子工業部部長在他的展臺前待了半個小時,各方面對此也都非常重視。王永民發明的輸入法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用重做鍵盤。雖然他是個做硬件的專家,但是他發明的輸入法卻可以在外國人發明的鍵盤上直接使用,省去了做中國式的鍵盤。這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省去了大筆經費。當時中國有8000 萬臺左右電腦,如果給每臺電腦配一個價值100 元左右的鍵盤,那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梢哉f,這筆錢是王永民省下的。
如果不是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發明,當時輸入中文使用的很可能是有100 多個鍵的奇怪鍵盤。王永民的發明讓所有的中文電腦用戶可以使用國際標準鍵盤高效地輸入漢字,這在當年成為轟動全國的重大科研成果?!豆饷魅請蟆奉^版報道了王永民的五筆字型輸入法。不久后,王永民接到了聯合國的邀請,五筆字型輸入法被推廣到了全世界。
現在,大多數人輸入漢字使用的是漢語拼音輸入法,然而提筆忘字、錯別字連篇也成了一種時代的通病。王永民擔心,拼音輸入法會慢慢消解我國漢字的文化傳承,所以直到今天,他仍在努力地推廣以五筆為代表的形碼輸入法。這正是他終身難舍的“漢字文化情結”。
(摘自《縱橫》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