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悅
近期,各大互聯網平臺陸續顯示用戶IP屬地,而用戶方則無法選擇開啟或關閉這一功能。
最先被發現的,是不少認證為“本地資訊博主”和“海外資訊博主”的賬號,IP屬地與資料地址并不吻合。
一些人支持平臺強制在前臺顯示用戶IP屬地,他們認為有人會因此收斂,至少無法假裝在某地,假冒他人也多了一個辨別要素,在“偽現場”發生的新聞也會不攻自破;也有不少質疑,認為自己現在就相當于在大街上裸奔,個人隱私將會被繼續蠶食。
需要注意的是,用戶和平臺建立連接的基礎就是IP,收發雙方的IP地址都必須公開,用戶的IP信息都會被平臺服務器記錄下來。這也是即使用戶關閉設備的定位,平臺還是能獲知IP屬地信息的原因。
目前,這些平臺公開的是用戶IP地址歸屬地,而非IP地址,一般只標注到省一級范圍。
人們擔心IP會泄露自己的隱私,擔心有人通過這個信息精準定位到個人,或者順著它撬動自己更多的信息。
IP地址,網絡世界的門牌號
在現實中,人們用經度、緯度標記地理位置;在網絡空間里,人們依靠的是IP地址。
IP地址,就是IP協議所定義的地址。這里的IP協議,就是TCP/IP通信協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剛開始嘗試網絡連接時,互聯網并不像今天,萬維網(WWW)一家獨大。那時出現了計算機科學研究網絡、ALOHA網、因時網、阿帕網等不同類型的網絡,彼此之間信息互通成了難題。
于是,有人開始研究計算機網絡共同遵守的“語言”。終于在1978年,斯坦福大學的教授Vint Cerf和項目經理Rob Kahn,開發出了TCP/IP通信協議。這下,所有網絡下的計算機就都能“對話”了。
其中,IP確定了尋址方法、數據包的封裝結構,最終讓數據從源頭主機傳輸到目的主機。人們經常把IP地址比作互聯網中的門牌號,A在這個屋子,只有在知道B的“門牌號”的前提下,才能去“串門”。
可以說,互聯網本質上就是一個IP地址對另一個IP地址的訪問的總和。在這里,IP地址是最基礎的單位,每個聯網的設備都有。
IP地址往往是被分配的,某種意義上,用戶并不擁有它。
具體而言,當你使用家中寬帶聯網時,運營商會給這條寬帶分配一個IP地址,連接在其上的任何設備,都共享一個IP地址。而當你是使用移動信號訪問網絡時,則由附近的移動基站分配IP地址,隨著你的移動,你獲得的基站IP也會不斷變化。
此外,還有通過互聯網數據中心(IDC)聯網的方式,相較移動信號和寬帶,IDC機房使用的IP號段較為固定。
無論是運營商、基站還是數據中心,都有真實存在的地理歸屬,因此其發放的IP地址也如電話區號一般,標示出了這些屬地。如 220.181.22.1為電信在北京的、210.22.84.3為聯通在上海的。這些IP地址的屬地,很容易搜索得知。
總結一下,在現實里,人們知道了你的門牌號,就可以直接找到你家去,但在網絡空間里,知道了你的IP地址這個“門牌號”,并不一定能找到這臺設備的具體位置。因為IP是可以移動和變化的。
“暴露”的信息,又多了一個
人們在網上暴露的信息太多了,現在又多了IP屬地這一個。
此次各網絡平臺公開IP屬地,大家的擔憂之一源于對隱私的侵犯。如一個流行的評論所稱,從IP地址開始,之后是區域、街道、小區、樓棟號、門牌號、身份證,人們擔憂隱私被一步步蠶食。
如果僅看IP地址,這個擔心可能多余。即便知道具體的地址,查詢時也主要顯示的是國家、 地區、 城市、經緯度、IP主機名稱、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等信息。使用者姓名、準確地址、電話號碼等可直接定位到個人的信息,僅靠IP地址難以獲得。
但平臺不僅僅掌握IP信息,它們獲得的多種數據,依舊可以還原一個人的大部分信息。
以某主流平臺為例,其用戶協定中顯示,其獲取用戶的信息包括用戶身份與鑒權信息(如自然人身份、賬號、基本資料)、使用過程信息(如位置、聯系人)及設備屬性信息。如果用戶使用了特定服務,還會相應收集身份證號、面部識別特征、支付賬號等更進一步的信息。
此外,個人在該平臺發布的內容、好友關系、活動痕跡等,也屬于平臺信息采集范圍。
社交平臺通常是前臺匿名,后臺實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左曉棟表示:“由于我國實行網絡實名制,每位網民都可能被精確追溯——這也意味著,倘若出現問題,可通過事后行政層面的監管手段來采取措施,而無須事前公開地理位置。”
實際上,除了隱私,人們擔憂正是屬地信息加上其他信息,會為顯示IP屬地增加其他含義。比如助長“地域黑”、經由屬地信息預設發言立場等。
我該怎么保護自己
今天,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表達欲望和發布量級與往日不可同日而語。某種意義上,IP并非是一個能完全獨立出來的數據,它往往還和人們的生活信息有著強綁定。
在一些介紹“人肉”的教程中,心懷惡意之人只要用一個抓包工具,再給對方打一個電話,后者的IP信息就被“釣魚”了。接著,他們就會用IP查詢網站對IP進行大致的定位,然后再導入經緯度解析網站……再到相關網站查詢受害者注冊過哪些平臺,繼續在各個平臺搜集對方信息。
相比IP暴露受害者的真實方位,人們有時分享出來的照片就帶有精確的位置信息。因為他們在手機拍照時,相機往往都是默認開啟地理位置。
所以,在分享照片時隱藏位置信息,在設定里關閉“精確位置”選項,避免不懷好意的人僅從一張照片就得知了你的具體位置。
另外,在搜索引擎和網絡平臺上先“人肉”自己,留意自己哪些信息已經暴露,嘗試刪去不想暴露的信息;在各個平臺上,可以用不同的用戶名和個人資料,密碼避免都設置成相同的格式和內容。
最后,提防來源未知的軟件,避免安裝惡意軟件,一旦被入侵,包括個人賬號、密碼、照片、購物記錄、行程記錄等等個人隱私都會被竊取。
(周曉摘自微信公眾號“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