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立海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老年教育也蓬勃發展起來,老年大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辦學主體和管理模式呈現多元性,有黨委組織部門和老干部部門管理的,有教育部門主營的,有老齡委員會管理的,有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創辦的,也有民間創辦的。老年大學的名稱也多種多樣,大多數稱“老年大學”,有的叫“老齡大學”,有的叫“老干部大學”,有的稱“第三年齡大學”,還有的叫“退休職工大學”“老職工大學”,軍隊稱“××軍區老干部大學”。各式各類學校面向各自特定的老年群體,規定招生范圍和入學條件。有關辦學主體單位籌資創辦的老年大學只吸納其管轄、管理范圍內的老年人群,理所當然,如果校舍富余,條件許可,也可適當擴大招生范圍,以惠及更多老年人群。但黨委和政府舉辦的老年大學應該面向全社會,對入學人員不應設置限制條件。針對有的老年大學的招生簡章明確規定只招收特定人員,將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皆拒之門外,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老年大學的辦學方向是什么?是招收部分老年人,還是吸納大多數人;是面向特定老年人群,還是面向全社會?武岡市老年大學在近20年的實踐中,通過對學員的組成及社會身份的分析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2022年9月,學校對1076名學員的社會身份做了調查統計,其中退休公務員228人,約占21.2%;退休教師217人,約占20.2%;企業退休職工166人,約占15.4%;退休產業工人108人,約占10%;退休醫生103人,約占9.6%;城市居民85人,約占7.9%;事業單位退休人員65人,約占6%;私營老板75人,約占7%;農民20人,約占1.9%;退役軍人9人,約占0.8%。調查表明,武岡市老年大學學員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龐雜的人員構成,對于學校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多種身份、多種文化的交融更加體現老年大學包容、開放的辦學特點,以及團結凝聚的優勢,為學校發展增添了靚麗風采。
實踐證明,學員社會身份的多元化要求我們的辦學方向必須面向全社會。這是因為:
首先,老年人接受教育是法律規定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規定:“保障權益、機會均等。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權利,努力讓不同年齡層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狀況的老年人均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老年教育的對象是全社會的老年人,包括各民族各階層的人,各行各業的社會公民。老年教育是全納教育,是綜合性的社會教育,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群眾性。因此,老年大學的校門只有向所有老年人開放,才能“將老年教育的增量重點放在基層和農村”,才能進一步落實老年教育發展相關政策、文件提出的發展目標。
其次,老年大學,尤其是縣(市)級以下老年大學,直接接觸廣大人民群眾,他們對老年大學非常喜愛,學校就在老百姓“家門口”,他們期盼入校學習,特別是看到老年大學不需考試,不設門檻,更是歡欣雀躍,紛紛涌入老年大學。多年的實踐證明,老年大學面向全社會實行開門辦學這種接地氣的辦學方式,充分體現了老年教育的公平性,體現了人民至上的精神,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和贊揚,使老年大學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無限的生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群眾基礎。

武岡市老年大學的音樂課堂
第三,并不是所有老年大學都存在“一座難求”現象。大中城市由于人口稠密,老齡化現象嚴重,老年大學普遍存在“一座難求”的難題,所以在全面擴容增量完成前,有些學校會采取限制性措施,只允許符合規定的老年人入校。但是,這種狀況正在日益改善。而縣(市)級老年大學因為縣城人口遠遠少于大中城市,一些老年大學校舍容量相對寬裕。比如武岡市老年大學,校舍于2010年修建,占地16畝,建筑面積4900平方,可容納3000~4000人入學,目前還沒有達到飽和狀態,所以相距幾十公里的鄉鎮農民也可來到老年大學上學,周邊城步、新寧、洞口等縣的老年人也有來武岡老年大學學習的。從這點來看,學位供給相對充足的老年大學面向社會開門辦學更是責無旁貸。
第四,老年大學面向全社會,也是國際社會的通行規則。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老年人進入老年大學都是沒有門檻的。國際老年大學協會主席弗朗索瓦·維拉斯2017年在《老年大學的現狀及未來》一文中,提到了法國老年大學“對所有老年人無條件開放。”并列舉了法國老年大學的學員構成情況,法國老年大學學員中,公務員占15%,教師占18%,醫生占13%,從商者占8%,他們的學員構成與武岡市老年大學情況基本相似,且各自所占比例也基本接近。另外,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老年人可免費進入老年大學學習,英國的大學也允許老年人旁聽相關課程。這充分表明,開放式辦學,面向全社會招生,是各國老年大學的共同特征和普遍現象。
不同職業、不同閱歷、不同學歷的老年人聚集在一個和諧的大集體里,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進步現象,對社會發展和進步具有積極意義。一是促進社會和諧,老年大學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因學習同一專業課程而相聚在同一個班級,組成一個和諧的集體,促進了不同年齡、職業的老年人心靈融合,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作用。二是增進平等意識。老年人進入老年大學,一旦注冊,不論過去是何種身份,所有學員一律平等。人人都要遵守校紀校規,個個都要履行學員義務,學校規定,教室內的衛生由學員自主管理,除80歲以上的高齡學員外,所有學員都要輪流值日打掃衛生。三是提升道德素質。人性有一個共同特點,凡與外界接觸,或在一個集體中,都愿意把自己的優秀品格和才華表現出來,青少年如此,老年人也同樣如此,學員的各種社會身份,散發出各自的人格魅力,優秀的品格熠熠發光,潛移默化,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有利于提升學員的整體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