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導老師" " 鐘華奇
前幾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竹節人》。學完后,我們班迅速掀起了玩竹節人的熱潮。
一開始,為了方便,同學們都去網上買竹節人。觀察了幾天后,我發現網上賣的竹節人太光滑,沒有手工的痕跡,總感覺少了一點兒靈魂。于是,我決定照著課本上的方法,自己做!
先是做竹節。竹子?直接去砍就成。我找到一棵恰到好處的細竹,掏出早就準備好的刻刀,小心翼翼地砍了起來。與其說是砍,不如說是割。別小看割竹子,這可是一個力氣活,更是一個技術活,我好不容易才將它割了下來。
割好所有所需的竹節后,我回到家,準備拿線將它們穿起來。想象中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完成的工序,居然出奇地耗時費力。本以為“線到”就可以“擒來”,誰知在穿第一個竹節時,我就遇到了大麻煩。如果把整個竹節人看成一個由幾段竹節組成的“大”字的話,最長的那個竹節就是上面那一“豎”,也就是竹節人的身體。盡管我早已在竹節人的身體中段打了兩個眼,但那線卻始終軟趴趴的,怎么也推不進去。
“是線太粗?還是打的眼太小?”我嘀咕著。
想到也許是記錯了制作方法,我打開了課本。一看,我更傻眼了:書上只是簡單地說拿一根鞋帶穿起來就是。怎么辦呢?我趴在桌上,足足盯了這些竹節半天,直到無意間看到媽媽前兩天給我釘了扣子的針線,才終于有了主意。
我找來一根細鐵絲,先把線在鐵絲上緊緊繞了幾圈,然后把鐵絲微微一曲,一根微彎的“針”就出現在眼前。彎“針”引著線,從右側的小洞穿進去,再借著鐵絲的彈性略施巧勁,順利地從竹節的下方出來了。就這樣,我穿好了所有的竹節。
第二天,我把做好的竹節人帶到學校。課文里說,只要把穿著竹節的線嵌入課桌兩塊板子之間的縫隙里,在下面一拉緊,那立在縫隙上的竹節們就會站成一個壯士模樣,叉腿張臂,威風凜凜。我有樣學樣,把竹節人的線塞進課桌縫里,用力拉直。“咦,為什么它立不起來?”我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望向其他同學。結果令我大失所望——他們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有的竹節人完全立不起來,有的竹節人佝僂著身子……
“難道是我的力氣太小?”想到這里,我使出了全身力氣把線拉直。盡管竹節人的整個身子都繃直了,但它依然沒有站起來。它那繃直的身子和桌面形成了一個45度的角——只要我手中的線一松,它就會立馬癱倒在桌上。一連試了好幾次都是這樣。正想泄氣的時候,我眼睛一亮。“那個竹節人腳下圓圓的東西是什么?”看到一個同學的竹節人腳下那圓圓的鐵片時,我豁然開朗:“哎呀!我的竹節人只有腿卻沒腳,當然站不起來啦!”不過,我沒有鐵片呀。嘿,我有紐扣——書包上那兩個用作裝飾的紐扣正好可以替代呢!我麻利地將書包上的紐扣剪下,再把它們裝在竹節人的腳下,一拉線,竹節人果然立了起來。在我的操控下,它不僅能在縫隙上左右移動,還能一開一合地跳舞。看到我的創意,同學們紛紛叫好。他們也把書包上的紐扣,或者身邊的其他小物件變成了竹節人的腳。
“嘿!我追!”“嘿,我躲!”教室里的“戰況”逐漸激烈了起來……
“紅紅”點評
小作者按邏輯順序,詳略得當、生動有趣地介紹了制作竹節人的精彩過程,展現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和點滴思考。無獨有偶,本期“紅紅”也向大家介紹了竹節人的制作方法,快和小伙伴做一個竹節人來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