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總是匆匆到來,又匆匆離去。此時的你是不是和“紅紅”一樣,還在回味稍縱即逝的春日鮮食呢?現在,“紅紅”要乘坐時光機回古代,去采訪幾位鼎鼎有名的大詩人,問問他們心中最美味的春日食材。
沒想到,大詩人和我一樣愛吃筍!筍有冬筍、春筍,在我看來,春筍更嫩、更鮮美!
這幾位詩人吟詩詠筍,字里行間表達出自己對筍的思念與喜愛——有了筍,肉也沒那么香了。
古人食筍歷史悠久
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有一句“其蔌維何?維筍及蒲”,講的就是西周時期,朝廷卿士為韓侯餞行,宴席上的蔬菜有竹筍和蒲菜。我國第一部詞典《爾雅》中提到“筍,竹萌也,可以為菜肴”,也明確了筍可以入菜。
烹飪方式多種多樣
為了讓筍的味道豐富多樣,古代“吃貨”們可是費盡了心思。
比如,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簡牘上記錄了一道名為“鹿肉鮑魚筍白羹”的菜,將鹿肉、咸魚(古時稱作“鮑魚”)和筍一起燉煮,可謂鮮香俱全。
西漢文學家枚乘在《七發》中列出了他認為最好吃的九道菜,其中一道是“雛牛之腴,菜以筍、蒲”,也就是用肥嫩的牛肉,配以竹筍和蒲菜。
宋代人有立春時食用春盤的習俗——把春天的時令蔬菜切成細絲,放進又薄又脆的春餅里,然后將其卷起來食用。而筍就是春盤所選用的主要蔬菜之一。
南宋食譜《山家清供》中記載了兩道以筍為食材的菜肴——將鮮竹筍裹上加了調料的面糊,油炸至金黃色,這叫“煿(bò)金”;把筍切成薄片,和白米一塊兒煮粥,這叫“煮玉” 。
明清時期,隨著筍的品種和產量大大增加,人們烹飪筍的方式也更加多樣,比如竹筍老鴨湯、竹筍紅燒肉就是從這一時期流行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乾隆六次下江南的故事。據說,乾隆大多選擇在正月十五前后啟程,到達江南時剛好入春,此時他最愛的春筍也剛好上市。春筍爆炒雞、春筍炒肉片、燕筍炒肉、燕筍蒲菜炒肉等,都是乾隆皇帝曾欽點過的菜品。
如果乾隆皇帝吃過我們江浙名菜“腌篤鮮”,他一定會回味無窮的!
他有沒有吃過我不知道,反正我吃了就忘不了!腌篤鮮又香又鮮,太美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