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考語文考試一結束,關于“高考作文”的話題便沖上熱搜。不少老師表示,看完試卷,最明顯的感受就是高考作文終于遠離“套路”了,題目很“友好”,審題難度也不高,讓考生有話可說。
比如全國甲卷作文考的是“時間與技術”的悖論,這在現代人的衣食住行中處處可見,“掌控時間”還是“被時間掌控”,是學生成長繞不開的話題,更與時代的腳步緊密相關;新課標Ⅱ卷提及的“安靜一下不想被打擾”的想法,直面00后們青春期的煩惱與困惑;全國乙卷“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念,從一朵花引申至人生乃至世界,層層遞進,以小見大;新課標I卷以“故事的力量”為題,直接讓考生思考如何講好生動的、真實的、有力量的故事,材料表述平易簡潔,不給學生審題制造障礙。
有輿論表示:今年的作文考題,是務實的、接地氣的,也是真誠的、充滿生活氣息的。
不由想到,多年以來,高考作文考題常常是材料一大堆,有網友戲稱:“屈原、陶淵明、蘇軾是‘素材三巨頭’,司馬遷、岳飛、文天祥、林則徐則是‘論據四大法寶’,光是審題,都讓人頭疼半天,得想清楚出題人到底想干啥。”因此,有聲音指出,文詞艱澀、隱晦難懂的高考作文考題,似乎是在為難學生,甚至是“刁難”學生;高考作文還是應以通俗易懂、方便作答為好,高考不是“出奇制勝”難倒學生,而是提供一個標尺,考查學生能否提出觀點、合理推理、嚴謹論證和準確表達。有的專家說,高考作文考題越大眾化、通俗化,越是好題目;越是刁鉆、出人意料,越不是好題目。
正因高考作文存在審題難這個“攔路虎”,所以,經驗、套路之類的寫作“法寶”一直備受追捧。高考作文成了現代“八股文”,怎么開頭、怎么起承轉合、怎么結束,都有現成的“套路”借鑒,學生只要按照這個“框框”去寫就行了。甚至還有時間約束,比如要留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來寫作文,用10分鐘左右審題并列好提綱,然后用40分鐘左右形成文字。但部分學生到了考場,腦子里總記掛著“套路”,審題時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怎么下筆都成了難題,時間一分一秒流逝,他們有的只能匆匆湊夠字數,文章立意離題太遠;有的只能匆忙收筆,文章虎頭蛇尾。
不過,這樣的考試模式正逐漸發生變化。縱觀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不難發現考題越來越“人性化”——立足學生生活,注重語文實踐,這也反映出今后語文教育的一些新趨勢。
高考作文考題就是要從身邊觸手可及的問題切入,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才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表達所思所想;要鼓勵個性寫作,讓刻板記憶和背誦失效,讓作文訓練的萬能模板失靈,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延伸思考,讓文化積淀與想象力發揮作用,讓學生筆下的世界多姿多彩;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語文教育既要貼近實際,又要賦予學生勇于發現問題、開拓視野的能力,讓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表達。就像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鄭桂華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少一些空泛議論,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實感,立論才有依托,文章才能真正打動人。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