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女居然成了一份工作,而且還是全職的。近段時間,“全職子女”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關注,其意是一些年輕人畢業后選擇留在家中,幫助父母打理家務、照顧年邁的父母或給父母“打工”。然而,該現象掀起了諸多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福利”,也有人抨擊其為“負利”,甚至有人稱之為“啃老”。
對這個問題,需要客觀看待。價值觀念多元,家庭情況迥異,年輕人的選擇不盡相同,對于“全職子女”現象,不宜用是非對錯的二元對立觀念進行評判。
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啃老”或是部分年輕人臨時或無奈之舉。職場競爭愈發白熱化,有的年輕人費盡千辛萬苦也找不到心儀的工作,于是,回家“給父母打工”就成了保底選擇。相比之下,“全職子女”除了強化家庭陪伴和親情照護,還可以減少年輕人的工作壓力、經濟壓力。
此類“全職子女”背后隱藏的是無法回避的就業焦慮。一些“全職子女”坦言,如果能找到理想的高薪工作,誰愿意待在家里?一名女生說,自從成為“全職子女”,她吃家里的、住家里的、花家里的,人在屋檐下,姿態就不得不放低,日復一日的“寄居生活”消磨著所剩無幾的存在價值。因此,看上去輕松自如的“全職子女”到底過得怎么樣,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過,也有年輕人將“全職子女”視作以退為進的短期過渡。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可以調整、充電,思考自己喜歡什么、適合干什么、準備怎么干,比如繼續深造或尋求新的工作機會,以便更好地迎接下一段人生旅程。他們當“全職子女”就不是消極應對社會。
對“全職子女”現象,社會、公眾不應持有偏見,而是要尊重年輕人的選擇,更需要理解這種選擇背后的社會成因。
如果家庭成了年輕人逃避職場競爭的避難所,那絕不是一件好事。對家庭而言,“全職子女”可能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內耗”;對社會而言,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整天“宅”在家里無所作為,也是人才浪費。倘若他們沉溺于當“全職子女”,日益與社會脫節,缺乏獨立生活和工作的經驗,他們的未來恐怕舉步維艱。
盡管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少年輕人短暫脫離職場,整日為父母操辦著柴米油鹽,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可以對“全職子女”上綱上線、妄加指責。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正處于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在求職不順、事業倦怠或是職場失意后,短時間內“投奔”家庭、布局未來,其實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公眾不應該為年輕人多元化的選擇貼上歧視的標簽,相反,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包容,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和環境,使其得以不斷探索、嘗試,并在此過程中收獲養分和發展動力。
比如,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推出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幫助年輕人提升競爭力;企業也可以提供帶薪見習、志愿服務等,盡可能為年輕人創造條件,激發他們面對未來的主觀能動性。為年輕人搭建更廣闊的舞臺,還有賴于更寬松的就業環境、更充足的就業崗位。各地不妨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甚至“網紅”企業成為“蓄水池”,為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