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是‘新南通人’了。”一見面,沈宇笑著說。他從蘇州來南通求學,畢業后也在這里創業,又在這里與愛人相識、相戀。經過這么多年打拼,他對南通產生了感情,決定在南通扎根。
求學期間,沈宇參加了很多志愿活動,正是這些志愿活動讓他與南通結下不解之緣。
他記得很清楚,當時中國森林旅游節在南通舉辦,學校的團組織聯系到他,告知該活動需要會拍照的志愿者,請他幫忙推薦。巧了,他上高中時就喜歡拍照,積累了不少拍攝經驗,就報名參加活動,負責相關宣傳和媒體聯絡工作。
之后,沈宇的目光聚焦志愿活動,用鏡頭定格各類志愿活動的精彩瞬間。他的初心是為志愿者和公益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以一技之長助其擴大影響力。
“我們立足于社會上熱心的平凡人,盡可能幫他們宣傳。”沈宇發現,不少志愿者和公益組織雖然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一定作用,但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請商業傳媒公司來策劃活動、制作推介宣傳內容。他就想:能不能組建一個團隊,專門服務志愿者和公益機構?由此,他推動成立“追光者”公益組織,專門服務志愿者和其他公益機構。
沈宇因此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有學校里的,也有社會上的;有相關領導,也有普通人,“追光者”的認可度和口碑不斷上升。
畢業前,沈宇也糾結過回蘇州還是留在南通,“說實話,我也想過回去,畢竟我的家和家人都在蘇州。”他沒急著做決定,而是參加了“萬名學子看南通”暑期實踐活動,到機關和企業的不同崗位實習,為進入社會積累經驗。
體驗了不同的崗位,沈宇的觀感大為改變,“這里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特別好”,他就想,就留在南通發展吧!
沈宇有運營“追光者”的經驗,據此,他成立了南通清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企業和相關部門提供全案服務,助力活動、宣傳、策劃方案落地。
公司初創,又沒有什么名氣,但沈宇卻收獲了諸多“利好”。運營“追光者”積累起的口碑成了開拓市場的“利器”,不管是學校還是政府機關都愿意給他機會。比如,政府組織開展一場大活動,公司可能會承接其中的攝影工作,公司的業務就是從這一個個小項目逐步擴大。“或許有的領導認為我們很年輕,也不是成熟的制作公司,對我們來說,有機會跟沒有機會,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沈宇說,公司雖然是商業機構,仍然會服務社會組織和公益組織,相關領導也會幫他們對接,讓他們有更多渠道參與社會服務。
創業過程中,沈宇也體會到南通的“誠意”。公司的年輕員工包括他在內,都能申請租房補貼。去年,公司經營遇到一些困難,他去申請大學生創業相關的貸款,審批流程特別快。令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補辦身份證,他的身份證丟了,重新申領,10多天就可以拿到新身份證。
創業是不斷挑戰困難的過程。過去幾年,疫情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極大不便,沈宇的公司也遇到一些挑戰。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優化后,沈宇打算盡可能拿下更多客戶,把公司做大做強,打造出更多成功案例。
從志愿活動轉型搏擊商海,沈宇仍念念不忘“老本行”。他說,等以后有了小孩,會讓小孩參加各種志愿活動。他相信,哪怕小孩的成績不拔尖,參與志愿活動后,有了服務社會的體驗,小孩肯定不會“長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