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雖是工作日,南通博物苑內仍游人如織,游客們來此除了解南通的歷史變遷,更重要的是參訪一位名人的生平故事——他就是清末狀元、愛國企業家張謇。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提了五點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強愛國情懷。他說:“愛國是近代以來我國優秀企業家的光榮傳統。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當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
愛國、救國、報國,是張謇一生的追求,此后興實業、辦教育、做公益皆根源于此。
“棉鐵主義”造就“商業帝國”
南通博物苑新館展陳南通的歷史淵源、風土人情、商貿往來,走出新館,就進入了“私人領地”。張謇故居濠南別業是一棟英國式建筑,二樓的展廳掛滿張謇生平圖片。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1853年出生,父祖以上數代都以農商為生。為了改變家庭命運,他在幼時就被父親送入私塾學習,希望由此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光緒二十年),41歲的張謇考中甲午恩科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正是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來,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是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大標志,于張謇而言,也是他投身“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一大轉折點。
在中國士大夫的觀念里,科舉出仕才是正途,很多人對張謇退出仕途進入商場不甚理解。張謇去世后,其子張孝若在《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中說道,父親棄官離京直接從事實業有四個動機:一是祖父去世,父親名場欲望低落;二是國勢危迫,要使中國不貧不弱,唯有振興工商業;三是做自立、做事的讀書人,為“書呆子”“書蠧頭”出氣、爭面子;四是大暴雨中文武百官侍奉、接駕慈禧太后,深感這種官“沒志氣”。
以南通手工棉紡織業為基礎,張謇選址唐家閘創辦大生紗廠,開啟“實業救國”的實踐。“大生”二字源自《周易·系辭》“天地之大德曰生”,寄托了張謇的理想——天地間最大的政治是國計民生。
創辦大生紗廠,源于張謇的“棉鐵主義”。
張謇仔細研究了光緒、宣統兩朝各年海關貿易冊,發現輸入中國的大宗商品是棉紡織品和鋼鐵。他意識到,中國必須先行“推廣棉地、紡織廠”及開發鐵礦、擴張制鐵廠,發展棉鐵兩業“可以操經濟界之全權”。
大生紗廠投產后,規模不斷擴大。為保證原棉供應,張謇先后在黃海海灘辦起20多家鹽墾公司,到1907年,已圍墾近10萬畝。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謇以大生紗廠為核心,還投資或參股設立了榨油廠、肥皂廠、冶鐵廠、造紙廠、印刷廠等數十家企業,構建了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產業鏈條,進一步發展了運輸、倉儲、電力、通訊、食品、金融、地產等產業,形成一個輕重工業并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地方工業體系,建起龐大的“商業帝國”,不僅將南通建成“中國近代第一城”,也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程。
歷經百余年沉浮,如今,接過大生紗廠衣缽的是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仍在原址生產經營。
“皮骨心血”皆付與桑梓
離濠南別業不遠,中國最早的公共博物館掩映在綠樹濃陰中,這是一座中國古代苑囿與西方博物館理念融合的“園館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一樓展廳展陳著動物、植物、礦物等標本,周圍的空地分門別類種植了中藥材。博物館二樓的月臺上有張謇親筆書寫的楹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遙想當年,這里就是鮮活的實景課堂。
張謇是中國近代教育變革的重要推動者之一。早在1895年,他就應翁同龢囑托,草擬了《京師大學堂辦法》(京師大學堂后發展為北京大學)。20世紀初,為實現“民智國牢兮”的救國主張,他在南通大力倡導和興辦新式教育機構,逐漸形成了“實業教育迭相為用”的“父教育而母實業”教育思想體系。
1902年,張謇在南通城東南,利用千佛寺廟宇,興建了通州師范學校,這是張謇在南通創辦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我國最早的一所師范學校。如同辦實業一樣,張謇辦學校也是從救國的愿望出發的。他曾說:“欲雪其恥而不講求學習則無資,欲求學問而不求普及國民之教育則無與,欲教育普及國民不求師則無導。故立學校須從小學始,尤須先從師范始。”
以通州師范學校為起點,張謇在南通建立一個從優質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大學,從師范教育到職業學校、社會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的示范性學校教育體系,有效促進了近代南通教育體制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到1925年,南通已建成各類學校362所,其中包括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數個“第一”:通州公立女子示范學校——中國第一所本科民辦女子示范學校、南通盲啞示范講習所——中國第一所盲啞示范教育機構、伶工學社——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此外,張謇還在國內積極發展高等教育,主持或參與創辦了多所知名高校:南通紡織專門學校(今東華大學、南通大學)——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中國第一所水利高等學校、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今上海海洋大學)——中國第一所水產高等學校、吳淞商船學校(今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中國第一所航海高等學校、吳淞漁業小學——中國第一所漁業學校、私立農業學校(今揚州大學)……
他還參與創辦了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國立東南大學(今東南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同濟醫工學堂(今同濟大學)……
興實業、辦教育之外,張謇還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造福桑梓。他創辦醫院、養老院、育嬰堂、貧民工場、女工傳習所,開交通、造公園、興水利,從生活資源到文體設施,從普通百姓到弱勢群體,從城區市鎮到濱海灘涂等多層面、全方位致力于民眾生活的改善。時至今日,南通仍流傳著 “一山一水一人”的說法——“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張謇”。有人總結說,張謇一生所獲財富,皆為社會服務。
張謇立足家鄉南通,從實業出發,經營地方,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胡適在《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言中這樣稱贊張謇:“他獨力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
1926年夏,張謇走完堪稱“偉大”的一生,將“皮骨心血”全部奉獻給了社會和百姓。雖然他的許多宏圖夢想囿于時代限制無法實現,但他在實業救國、造福百姓的實踐中展現出的愛國情懷、開放胸襟、創新精神、誠信品格、民本意識,仍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