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國!中國!”
時光回到2017年10月19日,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頒獎典禮上,19歲的中國小伙、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學生宋彪手舉五星紅旗,從世界技能組織主席西蒙·巴特利手中接過大賽最高獎“阿爾伯特·維達爾獎”獎杯,面向觀眾激動地連呼“中國”,成為獲得此項大獎的“中國第一人”,也因此成為最年輕的“江蘇大工匠”。
如今6年過去,宋彪已從世界的競技臺走向學校的講臺,成為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青年教師。他希望以教師的身份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宋彪的奇跡”不要只發生在他一人身上,以后全中國的“宋彪”會越來越多。
選擇:技能成才
宋彪小時候在安徽蚌埠生活、學習,從小動手能力強。家里有個擺錘式鬧鐘,他想探究一下里面的原理,先拆了它,然后神奇地把它復原了。宋彪的父親在常州開了一家小型機械加工作坊,寒暑假時宋彪去玩,父親讓他上機做一些工件,從不擔心他會弄壞機器,更不會責備他“不懂不要瞎弄”。
2014年宋彪的中考成績出來,沒能考上理想的高中,父親和他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談話。
父親跟他分享自己在外打工的艱辛,表達對他的愛和期望,而后對他說:“如果學不好文化知識,也可以學一門技術,拿不好筆桿就拿好工具。無論你怎樣選擇,都要對自己的將來負責。”
父親的話讓宋彪一夜無眠,他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許多,心中漸漸明確了目標。想到自己動手能力強,特別佩服像父親一樣的技術工人,利用手中的工具,變出一個個漂亮的零件,組成一臺臺靈活的機器,他向父母提出不上普通高中上技校的想法,父母尊重了他的選擇。
這樣,宋彪來到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就讀機械工程系五年制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他下定決心,自己選擇的路一定要走好,成為父親期待中的一個有責任、有擔當,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成長:勤學苦練
入學后,由于基礎知識底子薄,宋彪很難聽懂專業課,便利用課余時間請教老師,把課堂上聽不懂的問題一一搞懂。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他的成績有了顯著提高,但是宋彪不知足,繼續保持著學習的熱情,經常和老師“泡”在一起。雖然成績不算最出色,但宋彪的刻苦和勤奮卻是獨一份的。
不久,學校舉辦第一屆技能節活動,專業課老師推薦宋彪去試一試。當時距離比賽只有半個月了,在半個月里,要完成超出自己所學范圍的題目,宋彪壓力很大。他每天比別人多練習兩個小時,星期天也不休息。半個月后,他在技能節的比賽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2016年6月,宋彪代表學校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江蘇省選拔賽。當時正值暑假,宋彪頂著40℃的高溫在車間里一練就是一天,汗水濕透了厚厚的防護服。一次,他的脖子不小心被電弧灼傷了,老師讓他回家休息一個星期再來,但他擦了點藥,硬是帶傷堅持訓練了一個月。
裝配與調試是項目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為了提高裝配與調試操作的精準度和熟練度,宋彪經常反復練習至深夜。到后來,在選擇裝配與調試墊片時,他已不需要用量具測量其厚度,光憑手摸就能準確地做出選擇。最后,宋彪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選拔賽的機會。
2016年9月,宋彪接到通知,赴廣州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機械裝調項目全國選拔賽。主辦方要求提前兩天報到,宋彪感覺時間太緊張,自己好像還沒準備好。比賽當天,他突然覺得肚子疼。宋彪心里很急,一切努力可能都白費了。他強迫自己平靜下來,寬慰自己:這樣就不用再訓練和比賽了,不是更好嗎?可努力了那么久,這時候掉鏈子,他又心有不甘。教練杭明峰對他說:“不參賽也沒有關系的,你年紀還小,后面機會多呢。”
本來宋彪還擔心老師會責怪他,現在發現原來老師并沒有要求他一定要出成績,這次是帶著他一起來探索的。他內心生出巨大的感動,兩個小時過去,肚子不疼了。
在這次全國選拔賽中,宋彪獲得了第三名,順利進入國家集訓隊。但宋彪的目標是第一,回到學校后,他反思自己的差距,發現問題出在圖紙閱讀、裝配與調試等基本功上,而且自己的心理素質也亟待增強。
遇到困難或技能提升瓶頸時,宋彪總是及時向老師和專家討教,得到了悉心指導。進入國家集訓隊后,在大半年時間里經過“6進3”“3進2”“2進1”淘汰選拔,宋彪始終以第一名的成績勝出,最終成為代表國家出戰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機械裝調項目的唯一正式選手。
奪冠:厚積薄發
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機械裝調項目比賽共分為5個模塊,包括機械加工、焊接加工、齒輪箱拆檢、電氣預防性維護、裝配與調試;賽程為4天,累計比賽時間為20個小時。這是一項復合程度很高的比賽項目,要求選手具備扎實的多工種知識和技能基礎,并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和應變能力。
雖然宋彪在國內的集訓中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在阿布扎比的比賽過程中還是遇到了意外和困難。他前三天的比賽是焊接、機械加工、齒輪箱拆檢和電氣預防性維護,進展比較順利。第四天,就在他即將開始“腳踏動力水凈化系統”裝配與調試的時候,首席專家通過翻譯告訴他,因為大賽組委會在比賽組織中出現了一些失誤,昨天對他的計時出了點問題,少計了半個小時,所以,當天的比賽他將比其他選手晚半個小時開始。
當宋彪待在選手休息室里看到其他國家的選手已經開始操作的時候,緊張和焦慮一陣陣襲來。這時,出發前中國代表團動員誓師大會的情景再次浮現在他的眼前,國家的囑托、教練的叮嚀在他耳邊響起,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平靜下來,克服眼前的不利和困難,堅持到底,才能不辜負祖國的期望。
宋彪迅速對原計劃作了一些調整,以肌肉放松運動保持競技狀態。他在腦子里一遍遍組裝所有零部件,找到最快速、最便捷的途徑。回到賽場,他深吸了一口氣,開始復刻剛剛腦子里所有的步驟,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操作節奏,發揮了最好的水平,第一個完成了規定的競賽模塊,奪得金牌,贏得“阿爾伯特·維達”大獎,沖向了技能之巔。
教練:從心而發
成為世界冠軍后,許多企業向宋彪拋來繡球,但宋彪選擇留校任教。他覺得,從長期來看,國家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技術性人才,他想以教師的身份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以技能報國,帶領更多的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結束第44屆世賽之后,宋彪就加入了第45屆世賽教練團隊,成為帶隊教練之一。宋彪向選手分享自己參賽的經歷和感受以及在比賽現場面臨突發情況時的心理調節。諸如應對國賽中肚痛、世賽中被延遲半小時開始這些情況的經驗,都是選手們難得的學習案例。
學生張維鈺憑借著過硬的專業技能,成為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機械裝調項目的一名選手。比賽前幾天,因為緊張,他曾出現心不在焉的狀態,一步三錯。宋彪非常理解他的狀態,選手不可能每天都像打雞血一樣。宋彪特地搬到張維鈺的宿舍與他同住,幫他調整比賽狀態,他說:“參加比賽,發揮什么樣的水平,取得什么樣的成績,不要跟前人比,就與自己比;你不必一定超越前人,我們可以超越的只有自己。”
比賽時,張維鈺在俄羅斯喀山大賽前方,宋彪留守國內集訓基地,一旦張維鈺在現場遇到什么難題,宋彪立即在基地操作一遍,看看具體的難點在哪里、需要注意些什么,然后反饋給張維鈺。
在宋彪和教練組的幫助下,張維鈺最終摘得了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機械裝調項目的銅牌。
為師:誨人不倦
2019年7月宋彪畢業,8月入職,9月正式開始帶班上課。
從一個學生轉變為老師,沒有任何教學經驗,這對宋彪來說是一個蠻大的挑戰。學院安排惲孝震老師做宋彪的帶教老師,惲老師很威嚴,上課要求很嚴格,課堂紀律和效果都很好。宋彪起初完全復制惲老師的風格。沒想到,與他年齡相差無幾的學生們服從惲老師,卻不服從宋彪。惲老師安排學生們“今天下課前必須把這個工件做完,不然不允許下課”,學生們就乖乖做完,可是到宋彪這里,同樣的要求,學生們卻嬉笑著回應:“你真不讓我們下課?”宋彪自然無法做到,但他板起臉來裝威嚴的樣子卻讓他和學生們產生了隔閡。
幾堂課上下來,宋彪明白了,他和惲老師年齡不同、教學資歷不同,他不能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學生們不是非要跟他作對,從年齡上,他算是學長,學生們敬他為師,但更愿意和他像朋友一樣相處。發現問題立即修正,宋彪改變了教學風格,馬上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系后,學生們都稱宋彪為“彪哥”,學得更認真,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習任務。
宋彪對教學一點也不敢馬虎,是學生時,他狠下功夫鉆研技術;當老師了,他花很多時間“猛補”教學理論。每次上課,如果有做工件的任務,他都要先做一個帶到班上給學生們“打樣”。這一招很靈,有時候說得好聽不如做得好看,學生們對他精湛的技藝佩服得五體投地,課堂的氛圍變得越來越活躍了。
宋彪發現,來到技師院校讀書的孩子,心態不太穩定。他們自認為是中考和高考的失敗者,一時積極學習,一時感到沮喪。因此,宋彪時常向他們宣講國家近幾年對技能人才的重視以及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以自身經歷鼓舞學生,提升他們的信心。
“好的技師院校的老師,不僅是要傳授給學生‘技’,還要能夠幫他們調節心態,授之以‘道’。”宋彪說。
對話
《風流一代》:歷經大賽考驗而取得耀眼成績,人們都覺得你是一個很自信的人,你覺得自信心是如何建立的?
宋彪:自信心不是憑空建立的,而是與我對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掛鉤的。我經歷多次選拔賽,又經過長時間的集訓,這些都讓我積累的經驗越來越多,比賽時可以越來越從容。與其要通過調節心態讓自己變得自信,不如直接磨煉自己的技藝。當你的技能提升了,自信心自然就建立了。
《風流一代》:你怎么看待“工匠精神”?
宋彪: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會有“差不多就行”的心態。在學校,把產品要求做到60分的成績就及格了,到80分、90分就很優秀了。但企業要求不一樣,企業生產出的零件只要有一個尺寸不合格,它就是一件報廢品、不合格品,影響后續的安裝、使用情況。所以我們必須踐行“工匠精神”,把每個零件的尺寸都做到位。精度符合,才能是一個好的、合格的零件。
同時,我對設備維護保養、工具擺放都有要求。做機械加工的設備就像我們的刀和槍,只有把它保養維護好,下一次才會更好使用;工具擺放整齊,每用完一件,都放回原處,可以保證下一次使用的順手,提升效率。我經常對學生說,“工匠精神”不是說一定要造非常厲害的橋、非常高端的機器,它可以從日常小事情、小習慣中養成和體現。
《風流一代》:這一路走來,有什么人對你的影響比較大?
宋彪:我的父親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另外就是我的老師杭明峰。除了那次世賽中他對我的鼓勵,平常教學中他也給了我很多指導。我一直擔心自己教不好,有一種急迫的心態,想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們。杭老師教導我:不要急,一堂課能把一個知識點講透,讓學生們吃透,這堂課就成功了。這個方法令我受益匪淺,我現在就是這么做的,學生們的反饋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