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一個手持半導體收音機大概需要手掌大小的集成電路板。現如今,一個指甲蓋大小的集成電路材料上,可以容納上億個具備這樣功能的集成電路。如何在極微小的材料上做出更密集、更完備的集成電路?這些都要經過光刻技術的鍛造。而光刻技術的原材料,光刻膠單體系列產品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成為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最大短板。
徐州博康信息化學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志偉帶領著他的團隊突破國外的封鎖和壟斷,專業從事集成電路領域材料和設備研發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余個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他的企業專注于中高端光刻膠、光刻膠單體、光刻膠樹脂的研發、生產和經營,是我國目前唯一規模化生產中高端光刻膠單體材料的企業。
全國人大代表的新身份,對傅志偉來說,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堅定不移走創新之路
傅志偉1977年出生于江蘇徐州。1998年,他從南京大學生物制藥專業畢業。與很多懷揣夢想的青年一樣,他選擇到大都市上海打拼。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并得到賞識,在這家公司當了幾年總裁助理。在此期間,傅志偉考察了無數項目,研究了許多行業,寫了數不清的研究報告,讓他學會了如何跨行業思考問題。傅志偉說:“這就像站在高處,會看到河流的走向;站得更高,就能看到河流的源頭和入海口。”
朝九晚五的白領工作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工作這么多年,他不想荒廢自己大學學習的專業,于是決定辭職出來闖一闖,利用多年的人脈資源和積累,創辦了一家制藥企業。靠著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他及時把握住了市場的變化,賺到了第一桶金。
正是那時,他和團隊發現了一種叫作光刻膠的高附加值電子化學品。通過深入研究,傅志偉了解到光刻是集成電路制造的關鍵環節,而集成電路被喻為國家的“工業糧食”,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普遍應用于計算機、電子、網絡通信、汽車電子等幾大領域,幾乎起著“生死攸關”的作用。但由于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了長期的技術封鎖,90%以上的產品都要依賴進口,直接制約了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
2007年,傅志偉和團隊決定投入全部資源和力量到光刻領域,創辦了上海博康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當時光刻的核心技術、產品和市場全都在外國人手中,國內沒有一家企業涉足這個領域,傅志偉去參加一些相關的國際會議也被無情地拒之門外。
光刻是我國整個集成電路領域中最落后的一個領域,至少落后國際先進水平20年。光刻主要分為材料和設備兩大板塊,傅志偉先從材料板塊進行突破,專注于光刻膠單體材料的研發與規模化生產。
搞創新做研發是一件考驗毅力極限的事,失敗是正常的,失敗了想放棄也是正常的,一敗再敗仍然選擇堅持才是最難的。傅志偉難以忘記那些蹲守車間和實驗室的日子,他和團隊經常為了一個技術問題,可能連續好幾天進行攻關試驗,有時候就睡在車間里。
研發初期,由于沒有現成的技術和材料可以借鑒,他們遇到了嚴重困難,很多人建議公司可以生產普通集成電路,以減輕壓力和成本,可是傅志偉不甘心:“我是一個特別拗的人,做一件事很少有后悔或后退的時候。”
在光刻膠研發的關鍵階段,傅志偉和團隊遇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瓶頸,就是如何有效降低光刻膠中的金屬離子含量。由于國內外環境、設備、原材料的差異,國外成熟的技術和設備完全無法解決國內實際生產問題,一些團隊成員開始打退堂鼓,有人甚至提出不如拿錢去搞房地產。
傅志偉一直鼓勵大家,只要認準方向、堅持不懈,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題、渡不過去的難關。70多人的研發團隊用了十多年,做了超過1000批次反應實驗,通過單體提純的先進工藝,最終金屬離子的雜質含量由原來的100ppb成功下降到1ppb以下,公司產品也從248nm光刻膠單體進入到193nm光刻膠單體的研發和生產階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2010年3月,傅志偉受到家鄉的感召,在邳州經濟開發區成立徐州博康信息化學品有限公司,并很快成為國內集成電路領域材料和設備研發制造行業的標桿。在國產光刻膠這條賽道上,徐州博康已實現“單體—樹脂、光酸—光刻膠”產業鏈全覆蓋。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徐州博康完成中高端半導體光刻膠材料產品的國際化銷售,逐步建立起了全面自主可控的光刻膠供應鏈。
加速國產化替代
半導體是國家戰略產業,美國出臺了芯片法案后,對我國半導體產業創新發展和全球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傅志偉提交了關于在半導體領域加速國產替代步伐、建設自主可控的產業鏈的建議,一是希望政府能出臺相應的政策,針對半導體領域各個技術節點及其工藝設備、材料進行精準產業扶持;二是加大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力度,推動不同環節企業間積極合作,鼓勵產業鏈上下游建立本土供應鏈,做到有用即用、能用盡用,幫助減少企業切換到本土供應鏈面臨的潛在風險;三是加大對頭部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其通過參與國際合作、參與全球產業發展、引進高端人才等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維護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之后,傅志偉每天都閑不住,到上下游企業走訪調研,和企業家座談交流,聽取半導體產業鏈上企業家的訴求和愿景。大家都非常希望半導體產業能夠大力整合產業鏈,讓整個產業聯動起來、協同發展,形成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的良性發展態勢。
邳州的半導體產業從2010年起步,經過十多年發展,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已發展成為六大主導產業之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四大鏈條。有3家企業獲批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企業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5家企業創造了“9項國內唯一”。邳州的半導體材料與設備產業已經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預計在“十四五”末產值達到100億元,稅收突破6億元。
今年2月23日,邳州市半導體行業協會成立,整合當地半導體行業資源,搭建行業協同創新服務平臺,打造國內有影響力的半導體材料與設備特色產業基地。傅志偉當選為協會會長。
隨著半導體行業國產化替代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如何加大國產化力度,使中國半導體產業整體水平提升,奮力打造半導體產業“芯”高地,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半導體企業代表,這次參加全國兩會,傅志偉主要是針對半導體行業國產化替代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打通上下游產業鏈,解決“卡脖子”技術,真正實現自主可控的供應鏈,同時帶動邳州半導體產業發展,推動邳州半導體企業更多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使他們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這次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他再次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此,傅志偉深有感觸,他說:“青年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中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積極投身到基礎學科的研究中去;另一方面要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在我國經濟的主戰場,青年科技工作者更應該扎根科技研發一線,在實踐中創新創造,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從而推動人類的科學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