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高低,似乎是一門“玄學”:早上對著鏡子里素顏的自己,覺得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傍晚回家,又覺得美得不可方物。如果讓你給自己的容貌打分,滿分是10分,你會打幾分?是10分還是6分?
如今,關于顏值的游戲升級了——花錢讓陌生人給自己打分。
近段時間,“給顏值打分”成為不少年輕人關注的熱門話題。通過搜索發現,一些平臺上出現了“給顏值打分”“外貌分析”等付費服務,且銷量不低。
社交平臺上的“臉”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每天都有一些主播對別人的五官形狀、骨骼比例、衣品、身材等方面進行一番點評,然后給出分數。“小美女,你這張臉長得很大氣,眼神讓我看到骨子里不服輸的勁頭,顏值9.5分。”“你長得還不錯,平時是不是有點強勢?我看不到溫柔的一面,我給你8.7分。”
桃只是一名14歲的女孩,還在讀初中,然而,容貌焦慮已困擾她許久。自己整張臉的“硬傷”是那怎么抹也抹不掉的高原紅。由于她天生臉部皮膚紅血絲較多,再加上皮膚并不白皙,平常一受到風吹日曬或是有點情緒波動,臉上就會出現高原紅,防曬霜和修護霜都無濟于事。
面頰兩旁硬生生多出的紅暈,使桃只從小就對顏值的相關話題極為敏感。10歲那年,桃只曾主動向父母提出想去專業的美容院集中治療自己的皮膚問題。后來,父親選擇每個月帶她去看一次中醫。心知自己的長相有“缺陷”,可來自身邊親戚和朋友的評價卻多是夸獎。對于那些大同小異的禮貌性贊美,桃只認為它們帶有強烈的“親人濾鏡”,并不客觀,而且這也令她更迫切地想得到一個真正的答案:“客觀來看,我到底長得怎么樣?”
出于內心對自身顏值水平的好奇,桃只在某生活方式平臺上上傳了兩張無濾鏡的自拍,并配文:“我真的需要有人對我說實話,說得狠一點也是為我好。”她希望陌生網友為她的顏值打個真實的分數。
評論區沒有辜負她的期待,有網友直言:“80分給五官,打扮方面算0分,底子好,氣質不夠。”也有網友真誠地給出建議:“不是白皮可以往泰妝、歐美妝風格走。”“別用刺激性產品,不要清潔過度,試試維生素e乳膏……”
發型建議、服裝搭配、皮膚保養和化妝技巧,網友們給出的反饋幾乎涵蓋了有關顏值提升的方方面面。當看到這些直白的留言時,桃只感受到了踏實。她認為,在形成強大且完善的審美體系和強韌的自我認知之前,主動被陌生人審視,也許反倒是一種獲得安全感的方式。她開始像網友建議的那樣護膚、化妝打扮,并繼續堅持看中醫,調理身體。
顏值的買賣
有人追捧,自然就有生意。
作為一種新的社交潮流,“顏值打分”在風靡各大社交平臺后,開始延伸出商業路徑。在淘寶、拼多多等線上購物平臺搜索關鍵詞“顏值打分”,彈出的商品鏈接令人眼花繚亂。有店家打出標語:“路人視角看看你是什么類型”,也有店家標榜“美術生專業打分,審美在線”,有的則直接注明:“不恭維,不貶低,不吹‘彩虹屁’,大實話評價,自尊心強請勿來。”
小熊和小貓是大學生,兩人利用課余時間合伙經營了一家淘寶店,專做“顏值打分”。小店經營已有一段時間,現在每月能接到二三十單的生意。兩人分別是美術和表演專業出身,故此,小店的宣傳特色是提供“藝術生視角300字以內的中肯建議”。
雖然未曾一本正經地做過客戶畫像,但在小熊和小貓的印象里,買家中很多人都存在容貌焦慮。
除了常規打分服務以外,有的買家還會提出個性化需求,比如求幫忙挑選適合發朋友圈的圖。
令人意外的是,“顏值打分”也會有回頭客,小貓將他們稱之為“養成型”客人。曾有一名在國外留學的女孩總是在凌晨下單。小貓對她的第一印象是皮膚毛孔粗大、妝容厚重,小貓建議她首先做好皮膚護理,再把眼妝重點放在睫毛和眼線上。
自掏腰包為“顏值測評”買單,也許是當下年輕人排解壓力、取悅自己的方式。他們甘愿付費聽取陌生人對自己的顏值評價,甚至主動尋求改變方面的建議,是尋求自信、渴望獲得安全感的心理現象。
花錢讓別人鑒定自己的顏值,也不是聽上去那么荒謬。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過一個理論,叫“鏡中自我”理論,即我們認識自己依靠的不是經驗上的對與錯,而是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如果周圍的人都不喜歡你,你也很難相信自己的身體會有什么魅力,反之亦然。庫利說,讓我們感到驕傲或羞恥的,不是我們純粹的鏡像,而是一種推測出來的情緒,是我們的形象在他人的頭腦中產生的效應。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取決于他人的看法。同時,我們也是別人的鏡子,別人也受到你的看法的影響,所以你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么樣的鏡子,是善良的還是惡毒的。
對相貌不自信的人們來說,花錢獲得陌生人相對客觀的評價,可看作是自身情感宣泄的嘗試。從來自第三方的審視評價中,他們能夠獲得較為真實、具體的描述。一份客觀的評價或許能讓低估自身相貌而產生自卑情緒的人們提升自信心,進而對緩解顏值焦慮有一定幫助。
但是,這其中涉及一系列復雜性心理問題,并不是能夠簡單憑借所謂“顏值測評報告”得到完美解決。簡單地將容貌與分數掛鉤,致使審美的多元化走向單一,加上一些營銷暗示,或許會加劇顏值焦慮。加之網絡上頻頻出現的一些有關外形和身材的熱詞“巴掌臉”“直角肩”“A4腰”等,可能更容易讓焦慮升級。
顏值未必有“值”
的確,高顏值有不小的吸引力,也更能獲得人們的認可。不過,需要明確的是,美并沒有客觀統一的形式標準,是主觀和相對的,不必尋求統一。
網友titi在某生活方式平臺上分享了自己在淘寶平臺購買“顏值打分”服務的整個過程。那次,titi花了8塊8,換來了店家給出的6.5的評分和大約300字的五官評價,說她屬于“甜美系的長相”“很幼態”“淡顏系”,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關于五官特征的描述。對于這次消費體驗,titi感嘆道:“怎么說呢,感覺沒必要,還不如點一杯奶茶。”
有很多網友和titi的想法不謀而合。有人說,其實商家反饋的顏值評價都有一套模板,翻來覆去始終是那么幾句話,何況每家店對五官的細節判斷也存在差異,打分的權威何在?也有人對審美竟可以量化到有統一的分值標準而感到無奈。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把“顏值打分”當作是一種“聽夸找樂”的消遣,愿意一試,甚至多次購買不同商家的顏值打分以求證。
顏值打分,看似是個樂子,背后隱藏了不少問題:誰定義了美的標準?誰又在接受這個標準?
雙眼皮、大眼睛、巴掌臉、高鼻梁、皮膚白、身材高瘦……一些商家通過廣告潛移默化地把這些元素定義為“美”,進而“制造”出購買需求;一些網絡平臺過度運用濾鏡,讓“美”呈現出不真實的狀態,使得一些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被裹挾其中,不由自主地接受這種“標準”,甚至來塑造自己的身體,“顏值即正義”。
顏值是審美因素,但不是人的全部價值所在。要知道,依賴外界對相貌的評價并不能真正化解人們內心存在的問題。對顏值、對美的追求不能全部停留在容貌上,每個人理應全方位接納最真實的自己。
在擺正自身心態、增加自我肯定意識的同時,年輕人更要培養積極的審美價值取向,保持開朗樂觀的心境。與其糾結自身顏值高低,不如將重點放在修煉自身人格魅力上,如此方能徹底擺脫顏值焦慮。
(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客戶端、三聯生活周刊、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央視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