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是幼兒藝術教育的宗旨。在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把幼兒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以及幼兒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核心地位。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知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運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積極表現創造,使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內心世界,以此來推動幼兒智力及情感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活動;感受美;表現美
每個幼兒的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每個幼兒都有自己對美的獨特理解。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鳥語花香,神話故事中可愛的人物、動物形象,皆能吸引幼兒關注。幼兒常常會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周圍的世界,而藝術活動又是幼兒最易接受和最能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活動之一。藝術活動是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形式,也是其表達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情緒態度的一種方式。
一、尊重幼兒的發展需要,為幼兒創設豐富的藝術環境
(一)創設可自由體驗的生活環境
教師應引導幼兒多親近大自然與周圍環境,使其去感受、發現、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的事物。幼兒的世界是一個感性的世界,他們認識事物就是通過看、聽、觸摸、言語交流等形式,不斷積累經驗、最終形成感受的過程。例如,在小班美術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畫線,活動開始時,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多種顏色的油畫棒,并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教師先在一張大大的圖畫紙上隨意畫了一條長長的線,讓幼兒去猜想畫的是什么,有的幼兒說是毛線,有的幼兒說是繩子,有的幼兒說是鞋帶,還有的幼兒說是頭發。從幼兒的答案中不難看出,這些事物都是他們平日里看到過和接觸過的。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一條簡單的線變成了各種各樣物品的印記。可見,幼兒需要充分地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并從生活中積累經驗。在隨后的延伸活動中,教師將各種各樣的線和繩子加以變換利用,有的繩子被做成小娃娃的頭發,有的紋紙被搓成細繩纏繞在紙杯上當裝飾,有的塑料繩被串成項鏈和手鏈。再如,沈陽市大東區教育局小北幼兒園(以下簡稱“幼兒園”)的外觀建筑像一座城堡,墻面上有不同顏色。教師充分利用寬闊的走廊為幼兒創設多種類的活動區域,并將日常與幼兒共同制作的各類手工制品及幼兒活動時的照片加以點綴進行展示。當幼兒每天置身其中時,他們會感到這里是一座充滿快樂和幸福的“城堡”,這里有他們自己親手制作的各類好玩的作品,有他們在各項活動中留下的身影。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幼兒精神上的需要,還可以使幼兒與同伴互相欣賞、彼此交流。幼兒園還會根據季節的變換和節日的需要播放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音樂,良好的音樂環境能使幼兒形成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在春季,幼兒園可選擇歡快活潑的圓舞曲和以歌頌春天為主題的歌曲,幼兒在入園時會邊聽邊唱,感受著優美抒情的旋律,接受藝術的熏陶。在午餐午休和起床時間,為了讓幼兒能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教師可播放幼兒喜聞樂見的樂曲,讓幼兒在音樂聲中快樂生活。
(二)提供富有審美色彩的藝術環境
除了保證幼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符合安全要求和滿足學習生活的需要外,幼兒園還可以為幼兒創設富有審美色彩的環境。一些活動區域的裝飾物、規則提示的設計要符合幼兒的審美趣味。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中富有美感和能激發幼兒聯想的物品,如漁網、石頭、海星、樹枝、沙土、松塔、昆蟲標本等,鼓勵幼兒和家長在外出旅行或野外踏青時多搜集物品,并引導幼兒嘗試重新組合或者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比如,幼兒和家長給鵝卵石涂上不同顏色的油彩,用彩色紙或橡皮泥做出漂亮的小花粘在粗細不同的樹枝上,將不同顏色的細沙裝進透明的玻璃瓶中等。這些活動既可以培養幼兒對美工制作的興趣,又起到了美化環境、怡心養性的作用。在幼兒園多功能活動室的設置上,教師創設了貝多芬音樂工作室、畢加索美術工作室、幸福大劇院等場景,這些都能引發幼兒對藝術的憧憬和想象,幼兒在這些充滿藝術氣息的活動室中可以唱歌、跳舞、繪畫、表演,有了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和空間。幼兒不僅喜歡到這些場所參加藝術活動,更多的是能體驗到自由成長的快樂。除此之外,幼兒園各班級還設有涂鴉墻和主題教育展板,教師將這些地方作為展示幼兒藝術作品的窗口。每天的區域活動中,教師都會看到一些幼兒舞動著手中的畫筆,自由自在地在涂鴉墻上描畫著自己眼中的世界。當教師把幼兒親手制作的作品放到班級主題板上時,幼兒會感覺到自己被他人認可和欣賞,從而更加愿意表現自己。
(三)營造鼓勵幼兒創作的心理環境
寬松的心理環境是幼兒發揮創造性的前提。對于幼兒來說,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離不開教師的理解與支持。在藝術活動中,無論幼兒呈現出什么樣的結果,教師都應支持、表揚,即使幼兒達不到理想的狀態,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幼兒提出幫助性建議,以寬容和接納的態度來對待幼兒。首先,在承認幼兒具有創造潛能的基礎上,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機會,讓他們能進行藝術創意活動。其次,教師應給予幼兒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因材施教,支持幼兒大膽創新,滿足幼兒的合理愿望。最后,家園配合。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時,有許多活動不僅是要在幼兒園中開展,還需要延伸到家庭中。教師與家長應密切聯系,教師應向家長多介紹幼兒園開展的各類藝術活動,將幼兒的進步和變化及時告訴家長,并指導家長在家庭中也要為幼兒創設富有藝術氛圍的環境,使幼兒能利用周圍生活中方便獲得的各種材料制作裝飾物,布置自己的房間,讓幼兒感受到生活中時刻都有美的事物相伴。
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施教
(一)注重幼兒的感知、想象,鼓勵幼兒自由展示
幼兒的想象力往往不受任何局限,是打破常規甚至是不合邏輯的。因此,教師不能用成人對世界的理解來約束幼兒。為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反復實踐,幼兒園教師漸漸對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的感受與表現方式有了重新的認識。
在幼兒園舉行的“童眼看春天”畫展中,幼兒的繪畫作品充分體現了其內心對于自然界變化所賦予的美好認識。其中,動植物的變化、人物喜悅形象的描畫、建筑物艷麗的色彩,展現的都是幼兒所看到的春天景象。繪畫的形式也多種多樣,蠟筆畫、彩筆畫、水粉畫、線條畫、水墨畫等,都記錄著幼兒的童心世界。
在音樂表演劇“白雪公主”展演中,幼兒非常喜歡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形象,當他們穿上不同顏色的服裝時,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幼兒對于角色的理解各有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結果當然就會有所不同,教師更多的是鼓勵幼兒開闊思路,引導幼兒自己設計臺詞和動作。只有讓幼兒自由表現,大膽地加以創新,才不會讓幼兒的想象力受到限制。
(二)通過富有特色的藝術活動,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幼兒園重點開設了美術編織、音樂表演劇、小社團等特色活動。各班級教師通過在區域環境創設中對美工編織活動區和表演區的指導,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有了豐富的材料,幼兒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會更加投入。經過教師的精心指導,幼兒會發現好多物品加以點綴和組合后會變得更加美麗、奇幻。如用彩色麻繩編織的小蜘蛛網結實又漂亮,用各種彩色紙條有規律穿插的小筐上變幻多樣的圖案有趣又生動,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廢舊物品經過重新設計就能形成精美的藝術作品。在音樂劇展演時,幼兒穿上不同角色的服裝,戴上各種面具,體驗著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心情。對于小班幼兒,教師會選擇他們比較喜歡的手偶或布袋偶作為道具,激發幼兒的表現欲望,讓幼兒在表演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設計角色。
在豐富多彩的小社團里,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豎笛、手風琴、鋁板琴、合唱、舞蹈、繪畫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他們對于藝術活動也越來越喜愛。
三、通過藝術活動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實現師幼共同成長
(一)為幼兒提供展示機會,促進良好品質形成
為了給每名幼兒提供充分展示才藝的機會,促進其良好個性發展,幼兒園定期開展才藝小明星展示活動,讓每名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展示才藝,幼兒盡情地唱跳、演奏樂器、繪畫、編織、剪折、朗誦,充滿自信地展示自己。
通過藝術教育活動的有效實施,幼兒不僅對藝術產生了興趣,而且對藝術充滿熱愛,做事的堅持性、專注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質也從中得到了培養。特別是在美術活動中,每名幼兒都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們在畫畫或者做手工時會與同伴交往,幫助同伴解決困難,與同伴互相學習。這在無形中引導幼兒學會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發展他們的交往能力,也會培養幼兒形成自信、樂于助人、勤奮好學等良好的品質。
(二)反思教師藝術指導水平,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通過長期對藝術教育活動的探索和實踐,教師感受到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對藝術活動的認識,都決定著其在指導藝術教育活動時能不能有的放矢地去喚醒幼兒的心靈。及時關注幼兒的興趣,通過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高與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都是教師應掌握的教育技能。因此,教師在藝術教育活動中需要耐心地去探索、反思。尤其是在藝術教育活動后,教師經歷從陌生走向熟悉,從最初的以教師意識為主發展到以幼兒的興趣關注為主。經過不斷的循環往復,教師對于藝術活動的組織、環節的設計、活動的延伸和拓展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質的改變。此外,教師通過閱讀藝術教育專業書籍,充實了理論知識,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這也促進了其專業化成長。
參考文獻:
[1]李俊剛,郭蘋.藝術教育活動中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過程[J].學前教育研究,2008(4).
[2]陳杰琦.學前兒童藝術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