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有一種神秘感,我們總是好奇他們到底有哪些不同于常人的奧秘。
從科學家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到藝術家達·芬奇、羅丹、莫扎特,從文學家莎士比亞、但丁、雨果,到商界奇才比爾·蓋茨、馬斯克,再到籃球天才喬丹、科比,乃至中國古代詩人李白、蘇軾、文學家曹雪芹……這些在全世界范圍內響當當的天才人物,無疑有著極高的天分、突出的才智、卓絕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被稱作與“神”最接近的人。
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某個領域頂尖兒的成功者。他們的成功,當然有天賦的因素,然而,天賦斷不是決定性的唯一。
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做過有關音樂天才的研究,在世界最好的藝術學院——柏林音樂學院,他們分組跟蹤調查三年,得出結論:第一,根本不存在“與生俱來的天才”,沒有人能夠花費比平均水平少得多的時間,達到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成就。第二,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勞苦命”,沒有一個畢生努力且方法得當的人,不能獲得成功。那些頂級演奏家,他們的訓練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
天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東西,隨手一接就行了,而是要接得住、守得穩,不斷琢磨維護和默默精進,并終身灌注于實踐中。否則,即便身為天才,最終也將“泯然眾人矣”。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天才,就是緩慢的耐心。
一事當前,當別人無法忍耐悻悻離去的時候,只有天才在堅持。這世間普遍的事實是:天才畫家,都是一直在畫畫的人;天才音樂家,都是一直在作曲的人;天才文學家,都是一直在寫作的人……在別人目標渙散或無所事事時,他們一直在創作著后來被稱為“天才的作品”。他們因此獲得了“天才”的名號。
1902年,27歲的詩人里爾克應聘去給62歲的雕塑大師羅丹當助理。在這位年輕詩人的猜想中,名滿天下的羅丹一定過著浪漫恣肆、與眾不同的生活。而真實情形大相徑庭,羅丹竟是一名整天孤獨地埋頭于畫室的老人。
里爾克問:“怎樣才能尋找到一個要素,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切?”羅丹沉默片刻,極其嚴肅地說:“應當工作,還要有耐心。”
羅丹道出的,是成功的秘密,也是天才的秘密。
“音樂神童”莫扎特創作出被奉為經典的第九號鋼琴協奏曲,是拿了整整二十年的苦練打底兒;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大學之前已不間斷練習編程七年,一周七天、一天八個小時不離電腦;莫泊桑成名前默默無聞地寫小說、詩歌近十年……
人生百年,三萬六千日,足夠一個人用緩慢的耐心成就自己。一分一秒,點點滴滴,都在見證著耐心的發生。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